七一社区        注册

寻求真理的奋斗道路

2014年10月27日13:56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寻求真理的奋斗道路

王文明是琼崖土地革命时期的先驱者之一,他的革命斗争历程对于青年一代尤其是知识分子仍然是一面镜子。

追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理念的重大转折

王文明初始革命思想的发轫,与他求学和家庭遭遇不可割裂。

王文明生于乐会县益良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曾因家庭经济拮据在县立乐城高等小学毕业后辍学。父亲王守仁是乡村的私塾先生,对社会现状与家庭管理秉持着质朴的原始思维,试图以经商积蓄资本,累积家业。因此,安排一儿王文源在龙江墟经营布匹生意,以图王家形成一孩从商维持大家庭生活,一孩读书以求取功名的格局。王文明随胞兄王文源经商不久,布匹店遭到盗贼抢劫而倒闭。赤裸裸的社会现实对王文明刺激颇大,也使王文明一度认为,要改造社会丑陋现状,教化社会风气,唯有读书,通过读书教育培养大众的爱民亲民思想感情,铸造大众的群体文明程度,延至全社会的文明行为。王文明1917年考入琼崖中学(后改称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琼崖中学是当时的海南岛最高学府,集中着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与岛外的学校尤其是广州的多所学校保持着沟通与联系,信息较之其他学校灵通。王文明在这所中学专心研读,希望通过读书充实自己的学识,懂得更多的社会知识与做人的道理。因之,他获得了优秀的学业成绩,在学生中享有盛誉,得到同学们的拥戴,成为琼崖中学的学生领袖之一。这为他日后领导土地革命夯实了基础,同时也是他革命征程的起步。

王文明曾说过,“建设国民政治,才是解放的出路,别的办法都是白费气力的”。王文明培固“教育救国”的理念,认为唯有教育,让广大民众特别是从青少年一代抓起,培育爱国爱民的一代新人,中国才有希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积弱制度。王文明的“读书救国”思想贯穿于他在琼崖中学毕业后的辛勤跋涉。他的经历是当时大多数知识青年与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即在乡村办学,通过传播科学知识与普及教育,教化民风,改造社会,培养文明行为,最后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这从他受聘担任琼东县双庙高等小学校(今琼海市千秋小学)校长可见其一斑。王文明在双庙高等小学校门大门口高悬的“大启文明”四字横额,着力学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精神熏陶,体现了他力行办学的初衷和其志向的落脚点,并可从这些举动窥见他对教育的重视。1922年秋,王文明和旅欧归国抵达琼崖传播革命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罗明以及琼东县民选进步县长王大鹏,创办了琼崖第一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学校嘉积农工职业学校,他还担任学校教务主任这一重要职务,我们同样能体会王文明对教育启动民众思想改造的关注程度,以及他为此所付出的心力。这与他日后参加革命加强对骨干和人才的培养是一脉相承的。大革命时期,王文明指导海口工人运动时,大力发展职工工会,行业工会达到20多家。他在工作总结时曾写道:“为推广工人教育起见,特设工人教育宣传委员会,担任工人教育事宜,并设工人运动讲习所,以养成工运的中心人才”。社会实践与所见所闻,使王文明获得了新的觉醒。王文明深刻地认识到了琼崖社会的现实痼疾。“读书救国”不能彻底改变琼崖社会的现状。此时的王文明走过了“知微见著”的思想蜕变阶段,即追索知识是开启民智的一个方面,追求真理必须从认识社会本质为始点,从而决定自己所要走的什么样的道路。这是王文明思想质的飞跃,也是知识分子在救国救民道路上的曾经彷徨向追求真理果敢转变的重要关口。

同年深秋,王文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革命队伍里的先锋战士。

为琼崖革命的后续斗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践范本

真理,是王文明一生的追求。王文明创造性地结合琼崖斗争实际,开展卓有成效的斗争活动,成为琼崖革命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琼崖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创建革命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把琼崖革命斗争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这是一。王文明特别重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把根据地当“家”,巩固与拓展革命根据地这个“家”。四·二二事变时,他从海口撤出后,带领从敌人魔掌中逃脱的地委机关工作人员直奔乐会县第四区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乐四区位于乐会、万宁两县交界,南为南排山,北是白石岭,西临万泉河,东与乐二区接壤。王文明认为,乐四区的地形有利于群众革命活动的开展,而且是个产粮区,且地处偏僻,反革命势力鞭长莫及,大革命时期群众工作就比较深入。抵达乐四区后,王文明专心经营,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壮大人民武装。在军寮村将乐会、万宁两县农训所学员和部分革命武装200多人编成一个武装大队、下属两个中队,迎战国民党反动军队。1927年12月成立了乐四区苏维埃政府,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遥相呼应,形成了北有井冈山指向、南有乐四区的琼崖革命新格局,直到成为琼崖革命的中心。至1928年初,琼崖革命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全琼已建立起9个市县委、55个区委、400多个党支部。王文明的革命根据地建设思维一直延伸到母瑞山根据地的发展。1928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扩大会议确定“以城市为工作中心”的错误决策,“并决定将南路、琼崖二特委合并迁往海口,指挥琼崖全属及南路各县工作”。此时,王文明带领红军130多人、琼苏直属机关600多人向母瑞山进发,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加快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闯出了一条契合琼崖革命实际的武装割据的斗争道路。

重视党组织建设与苏维埃政权建立,把人民武装的建立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这是其二。王文明作为革命知识分子缜密思维表现之一,是他时刻把党的最高利益牢记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四·二二事变发生、撤离海口路过琼山县时,王文明就成立琼山县委问题对冯白驹做了部署。根据王文明的指示,中共琼山县委于1927年6月初在合群乡蛟乐坑村成立。加强党的建设是王文明贯彻始终的理念,而且斗争环境愈是艰险信念愈坚。在母瑞山坚持斗争时,王文明在其周边恢复与建立了一批新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恢复与健全了岭口、文曲、石壁地区的中共定六等区委和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龙塘、龙门、南闾、乌坡地区的中共定四等区委和苏维埃。与此同时,王文明紧紧抓住人民武装不放。除了土地革命初期担任琼崖工农革命军、琼崖工农红军党代表,即使是在革命低潮、战略退却时,仍然牢牢地掌握着革命武装。在坚持母瑞山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王文明在恢复与建立周围地区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同时,想方设法寻找潜伏下来的红军指战员,组织各地的红军和赤卫队员开展游击活动。1929年6月,王文明还在母瑞山成立了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团,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红军独立团的成立,为日后红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准备了骨干力量。

坚持艰难困苦条件下的革命斗争,始终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励自己,鼓励战友。这是其三。王文明生长于贫困农村,艰苦朴素、坚忍不拔、谦逊谨慎的高贵品质贯穿着他整个革命生涯。无论是在白色恐怖群魔乱舞的海口、府城还是在敌军围困千万重的母瑞山,也不管是在斗争顺利的时候还是在面临艰险的困境里,王文明始终把自己置于革命的大局之中,并严格要求自己,把革命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大革命失败后,他明知随时都会有生命之虞,仍然顽强地带领广大军民开创革命根据地,领导广大军民开展游击战争。母瑞山斗争时期同样考验着王文明。当时敌军重重围困、分兵把守路隘、碉堡岗哨林立,红军完全陷于外无援兵内缺粮草的绝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王文明带领的这支战斗队伍保持着昂扬旺盛的斗争意志。他以“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什么困难都会得到解决”的信念循循善诱的教育和鼓舞干部战士,同时也不断地勉励自己,坚持斗争,敢于夺取胜利。当斗争的有利形势朝着革命阵营嬗变时,王文明立即因势利导,把星星之火再度燃旺。(文\王锡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