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魏嗣銮:相对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

任庆海 李权兴

2014年11月06日13:4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07:春秋周刊

    1921年魏嗣銮与爱因斯坦往来信件

《少年中国》第3卷第7期 1921年魏嗣銮与爱因斯坦往来信件

《少年中国》第3卷第7期

《少年中国》第3卷第7期

最早的《相对论》通俗解说

1921年3月16日,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德国专程到爱因斯坦家里,邀请他来华讲学。爱因斯坦表示,今年已经答应去美国,“很愿意稍迟一些访问中国”。

从这一年开始,我国先后有三家杂志出版了“相对论号”或“爱因斯坦号”。最早是《改造》杂志(第3卷第8期,1921年4月),刊出的夏元瑮翻译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爱因斯坦写于1916年),以及徐志摩、王崇植等介绍爱因斯坦的文篇;第二是《少年中国》(第3卷第7期,1922年1月)的“相对论号”,刊载了魏嗣銮的《相对论》论文,并刊载了爱因斯坦给魏嗣銮的信和赠给《少年中国》月刊的照片;第三是《东方杂志》(第19卷第24号,1922年12月)的“爱因斯坦号”,刊出高鲁、郑心南、周昌寿等多篇文章,并刊有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和夫人合影。由于1920、1921年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的演讲中,有一讲是“物之分析”,正是谈论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所以,到1922年底,我国学术界已经激起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浓厚兴趣。

1918年夏,李大钊、王光祈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魏嗣銮经王光祈介绍最早入会。魏嗣銮还是张闻天、宗白华等入会介绍人、少年中国学会出版的《少年中国》月刊主要撰稿人之一,发表有《人类进化的各面观》、《科学之宗旨》等多篇文章。1920年4月1日,魏嗣銮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求学,1922年成为哥廷根大学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其后,他与王光祈、宗白华等发起组织“中德文化研究会”,并担任了哥廷根中国留学生会会长。

给爱因斯坦写信

1921年8月25日,魏嗣銮给《相对论》作者、德国科学院院士爱因斯坦写信,请求允许将《相对论》以中文介绍到中国。信中写道:“你的相对论,它在中国,也很引起一般人的注意,有许多学会或团体,他们都发出专号,来讨论这个问题,譬如少年中国学会,它就是那些学术团体中的一个。现在它的会员,也很想将他们研究的心得,在他们的月刊上发表,他们很重视这件事,所以他们特请你给他们一个许可。而且,如果你愿意,更请你给他们一张照片。”

9月5日,魏嗣銮收到了爱因斯坦的亲笔复信:“你的信,我已经收到了。我很感谢你。你们要出相对论的专号,我对于这件事,异常喜欢。而且,我很愿意给你们的许可。我的相片,是夹在信中的,请你们收纳。”

魏嗣銮的《相对论》介绍,刊登在1922年1月出版的《少年中国》第3卷第7期上面。魏嗣銮在其《相对论》的序文中写道:“相对论在科学上的重要,国内的学者已经说得很详尽了,所以我不再说。我所欲说的,只是相对论所指示我们治学的途径。……安斯坦(即爱因斯坦———编者注)的功劳,就在于取消这种成见。……绝对时间的概念只是欧洲科学界中成见之一。……以我们无成见的眼光,去观察他们有成见的科学,我们相信,我们寻找他们的破绽,比较他们自身要容易些。因此,假如我们诚实的、努力的将他们的成绩分别的、批判的输入进来,我们相信我们的进步一定很快,而且比他们还快。俗话说得好,后来者居上。……相对论上的通俗解说,国内已经很多了。所以本篇一切解释,稍稍严格一点。”

全文分为八章:一、相对原理在旧力学上的意义;二、相对原理在电动学上的困难;三、解释困难的基本理想(安斯坦的相对论);四、解释困难的运算方法(罗伦子的换标公式);五、相对论在空时上的改革;六、相对论在实验上的贡献;七、相对论中的新数学(明可夫斯基的绝对宇宙);八、相对论中的新力学。

朱德、孙炳文的德文教师

1918年,朱德在护法战争中晋升为滇军旅长后,聘好友孙炳文为旅部咨谋,两人朝夕相处。1921年9月初,朱德、孙炳文乘法国邮轮安吉尔斯号从上海启程赴德国留学,决心“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11月,在柏林,周恩来和张申府做介绍人,经中共中央批准,朱德和孙炳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3年5月,朱德和孙炳文赴德国哥廷根考察学习军事,此时正是魏嗣銮担任哥廷根中国留学生会会长。他专门为之组织了欢迎仪式还讲了话,把朱德和孙炳文安排在自己住处附近。朱德和孙炳文学习德文要从字母开始,魏嗣銮就担任了朱德、孙炳文补习德文的教师,教的、学的都很认真。所选用的教材一是柏林的地图,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和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朱德说:“几个月后,我的德文程度就可以买东西、旅行、出街坐车了。这样一来,就比较舒服了。”

1925年魏嗣銮以论文《在平均负荷下四边固定的矩形平板所呈现的现象》被授予数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同济大学任教授,名重一时。

获哥廷根大学“金禧特别纪念证书”

1927年,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特聘魏嗣銮为成都大学客座教授兼理学院院长。为给学生提供规范的数学讲义,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撰写的《偏微分方程式理论》,成为我国第一本关于偏微分方程的大学教材。1935年,中国数学会成立,魏嗣銮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担任杂志编委会成员。1937年,在《哲学评论》学刊上发表《康德与马克思对话》。1940年,抗战中期,为加强后方建设,培养高级人才,国民政府成立了川康农工学院,张群任董事长,魏嗣銮任院长,经费由军委会兵工署拨付。1947年,魏嗣銮改任国立成都理学院院长。1949年该学院并入四川大学,魏嗣銮受聘四川大学数学系教授。

1980年,魏嗣銮在成都撰写完成《孔子论》一书。1982年,魏嗣銮的朋友和学生收集了他在海外发表的论文,汇总出版《魏嗣銮先生科哲论文集》。1984年6月,德国哥廷根大学向他颁发“金禧特别纪念证书”,表彰他为增进中德两国学术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