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七名辽宁籍烈士家属全部找到

2014年12月02日10:40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七名辽宁籍烈士家属全部找到

刘福当年入伍通知书

85岁高龄的刘福的嫂子

核心提示

2009年9月,本报曾对电视剧《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进行了报道,并举办了《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大型首映式和剧组主创人员与老兵、学者的交流会。会上,电影《集结号》中“谷子地”原型余法海委托本报记者寻找7名辽宁籍烈士家属。当时与本报记者一起受托的还有摄影师樊洪波和黄金昆。从2009年至今的5年间,本报记者与摄影师樊洪波和黄金昆翻山越岭,利用业余时间来到辽宁的不同乡镇、村落查找档案、县志,已经找到了6名烈士家属,而最后一名烈士姚绍昌的家属也终于在去年8月被找到,至此,近5年的寻找终于画上圆满句号,7名辽宁籍烈士家属全部被找到,我们终于帮助现实版“谷子地”圆梦。

缘起——

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乡山坡上有一座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面的142名烈士与家人失去联系,这是赤壁市公安局老民警余法海,因病休在2005年被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抽调去编书时发现的,当时一位同事跟他说起,在羊楼洞的茶山上,有一片荒凉而沉寂的墓群。余法海禁不住想要去探个究竟。为此,他三次前往羊楼洞,却三次都没有找到墓地,不得不怅然返回。 2006年,余法海第四次来到羊楼洞,这次他终于找到了。在荒郊杂草之中,一大片孤坟野冢,冷风吹过,阵阵凄凉。斑驳的墓碑上面刻有篆文,但石碑早已风化,根本看不清上面的字迹。余法海买来洗衣粉和刷子,洗刷掉碑上的青苔和泥土,并用红油漆,一个字一个字地把碑文内容重新描绘出来。他当年病休是因连续高强度工作,双肾功能严重坏损导致慢性肾衰。因为动过手术,不能长时间弯腰,他就跪在地上劳作,经常一跪半天,双腿麻木。仅仅是抄碑文,余法海就用了3天时间。雨水淋湿了笔记本,他就用身体护着这些珍贵的资料,自己冻得瑟瑟发抖。经过对这段历史的核实与回溯,他终于可以断定,这块墓地安葬的是142名抗美援朝烈士的遗骸。此后,余法海主动要求义务帮烈士寻亲。5年来,余法海自费跋涉17个省,找到其中97名烈士家属。可是,由于过度劳累,余法海病重并接受了换肾手术,他已无法长途寻找。联系到相隔千里的7名辽宁籍烈士家属,是他最大的心愿。2009年,导演雷献禾推出了讲述现实版“谷子地”义务寻亲故事的电视剧 《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当年本报联合剧组举行了沈阳大型首映式,本报记者也在这次首映式上见到了余法海,他委托本报记者和“重走辽西路”革命历史题材摄影创作组的摄影师樊洪波、黄金昆帮助他继续完成在辽宁的寻亲之路。

2009年9月,本报记者第一次见到余法海的时候,他把这份重重的嘱托交予记者。5年过去了,这5年间,本报记者与樊洪波、黄金昆每找到一个烈士亲属就会跟余法海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余法海每次接到我们的电话都非常开心,他说每找到一位烈士亲人就会在“寻亲名单”中的烈士姓名前认真地画上一个五角星。而今,7名辽宁籍烈士的家属全部被找到。

被找到家属的7名辽宁籍烈士名单:

8排7号墓:闻志忠,男,沈阳人,1948年入伍,360部队战士。 1952年4月26日牺牲,时年26岁。

2排3号墓:姚绍昌,男,辽西黑山人,1948年入伍,48军军部干事。1952年4月12日牺牲,时年23岁。

6排7号墓:刘福,男,辽西省黑山县九区通窑人,1948年3月入伍,48军卫生处班长,1949年4月入党。1952年6月5日牺牲,时年21岁。

7排13号墓:刘树春,男,辽东省兴城县曹庄区十八家村人,1948年6月入伍,高射炮3团1营2连战士。1952年9月10日牺牲,时年32岁。

7排7号墓:马洪滨,男,辽东省宽甸县毛甸区金厂村人,1946年7月入伍,1948年1月入党,41军教导大队文化四中队班长。 1952年7月7日牺牲,时年27岁。

8排10号墓:林玉喜,男,辽东省宽甸县永甸区永甸村人,1948年入伍,47团警卫连战士。1954年10月19日牺牲。

8排6号墓:周学山,男,辽西省新民县城关镇七街二号,1948年入伍,志愿军126师高炮营排长,1949年入党。 1952年7月19日牺牲,时年22岁。

得知7名烈士家属全部被找到,余法海非常开心,他告诉本报记者,原来的那片荒草杂生的坟地,现在已被修缮完好,命名为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142子弟兵烈士墓群”。纪念碑、陈列馆、停车场等设施基本在这几年中陆续修缮了。余法海说:“其实每一次,我在寻找过程中找到烈士的亲人都会感到很欣慰,而每一次看到那些烈士的亲人在墓碑前放声痛哭的场景时就会感到撕心裂肺。有时候赶到烈士家中发现,经过几十年的等待,烈士的一些亲人已经故去了,我感到很心寒。其实这是一件早就应该去做的事,但以前没有意识到。现在去做了,得到认可和荣誉,我感到很惭愧,尤其是看到一些70多岁的老人一边哭泣一边跪谢我的时候,我真的感到自己受之有愧,觉得自己来得太晚了,应该更早去做这件事。而你们3人在5年中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最终找到了辽宁籍的7位烈士家属,谢谢你们帮我圆梦。 ”余法海说,之前一直觉得是自己一个人在做这件事,但现在的感觉不同了,他感觉自己就像电视剧 《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中王学圻扮演的老兵,而樊洪波和黄金昆则在接替他完成未完成的使命。对于本报记者,他则比喻成《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剧中那个一直在帮助老兵寻找烈士亲人的女记者。

心路历程

5年中一路寻找,让作为记者的我感受到人生更加厚重,直到最后一名烈士姚绍昌的亲属被找到后,心中居然有莫名的失落感。当年开始寻找辽宁籍烈士家属完全是为了兑现对余法海老师的一个诺言,因为余法海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我们不过是从他手里接过了接力棒,我们希望借助自己的微薄之力继续寻找烈士亲属。在寻找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困难……但不知为何,现在想来似乎都不是困难,反而感谢这5年来的寻找,让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更加清晰,其实真正可怕的不是在-30℃的气温下遭遇汽车爆胎,而最害怕的是人们对这段历史的遗忘。埋葬在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 “142子弟兵烈士墓群”的辽宁籍烈士亲属已经找到,但这项找家的“工程”是浩大的,希望所有烈士都能早日回家。(文 记者/肖 杨  摄影/樊洪波/盛 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