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月15日起,大型抗战史诗剧《长沙保卫战》将在央视8套晚间黄金档推出,每晚4集连播。
《长沙保卫战》台前幕后的阵容堪称豪华:由湖南和光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浙江美浓影视有限公司投资拍摄制作,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钱林森担任编剧,著名军旅导演董亚春执导,实力派男演员张丰毅、佟瑞欣、郑昊、马晓伟携戴娇倩、小斯琴高娃等人主演。
历时4年的心血之作要与全国广大观众见面了,作为制片方之一的湖南和光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邹鹏通过电话,向记者倾诉了他对这部电视剧的难忘情感。
民族精神信仰
仍为今天中国社会所需要
据了解,《长沙保卫战》作为首部走出国门的中国抗战题材电视剧,在今年举办的第16届俄罗斯国际电影电视节上广受好评,夺得“评委会特别大奖”。日前,《长沙保卫战》还在俄罗斯塞瓦斯托波尔第十届“共赢”国际电影电视节上荣获“大功勋编年史”奖项一等奖。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抗战剧?为何能感动海外观众,频获国际电视大奖?在第16届俄罗斯国际电影电视节上,评委会给予《长沙保卫战》高度评价,认为该剧通过电影化的镜头、史诗化的拍摄手法,生动并深刻地用电视语言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和平责任。在剧集内容上,体现了人类灵魂深处最真最善最美的诉求,以及对被战争扭曲人性的拷问与反诘,激发了世人对世界和平的永恒渴望。
邹鹏认为,这是一部不跟风不随大流“鬼子横飞”而追求品质的“反铜臭”抗战剧。它所弘扬的铮铮铁骨精神与献身于民族事业的信仰仍然为今天中国社会所需要,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艺创作者决不能
罔顾自己民族曾经的苦难
近年来,抗日“神”剧充斥着国内荧屏,备受诟病。而《长沙保卫战》突围“神”剧的底气从何而来?
“文艺创作者决不能罔顾自己民族曾经的苦难。”邹鹏说,“我天天生活在长沙这座城市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感受着这个城市的现在和历史。历史上的长沙,就在二战期间,与斯大林格勒、广岛、长崎并列为受损最严重的四大‘伤城’之一。而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以伤亡12.53万余人的惨痛代价,换回日军伤亡9.38万余人的战果。”
“正是在这样的切肤之痛与历史意义的背景之下,我们作为制片方,绝不能罔顾自己民族曾经的苦难。‘数箭连发’、‘太极神功’、‘手撕鱿鱼片’、‘鹰爪神功’、‘鬼子横飞’……这样在武侠片里才出现的桥段,怎么可以用到‘抗日战争片’里面呢?”
“宁可名不见经传也绝不要遗臭万年!我们制作的电视剧不是教科书,但也绝不能是罔顾民族苦难的动漫风‘反面教材’。我们创作者必须要对历史、对抗战中的牺牲者保持敬畏之心,要客观真实,要严肃对待。”
“时至今日,一句当年的口号,还经常让我内心震动:‘我们要让湖南,要让长沙成为日本鬼子的坟场!’”邹鹏动情地说。
“长沙精神”激励
台前幕后人员精益求精
这是一部精益求精的电视剧。
据了解,由于剧中炸点密集,光是炸药就耗费约有100余吨。在拍摄过程中,男演员们经常背着十几斤的军事装备在各个战壕与炸点中穿梭。为了真实表现三次长沙会战的残酷与震撼,演员们常常在几十个“炸点”的包围中完成一次次表演,皮肉伤成了家常便饭,甚至一些参与演出的“小鲜肉”们最后发现自己变成了“皮糙肉厚”的硬汉型男。
邹鹏说:“拍摄这个戏真的很苦,但是导演在现场的口号是‘是爷们儿就给我坚持下来’。大家觉得必须爷们儿,所以都坚持了下来。拍摄的时候,我们都把自己当作是参与保卫战的长沙人,靠一股‘长沙精神’支撑着。”
为了精准表现三次战役呈现的不同景象的需要,剧组耗资千万余元将长沙月亮岛设为了主拍摄基地,并在岛上重塑了一座“历史上的长沙城”。“我们用真实的复刻版的‘老长沙’,精雕细琢当年战争背景下的市井风貌与市民生活。而为了真实地表现1938年的文夕大火,在拍摄后期,这座精心搭建的‘老长沙古城’也被付之一炬。”邹鹏透露,《长沙保卫战》还在天心阁、第一师范、岳麓山上的爱晚亭、靖港古镇以及长沙县李默庵故居等地实地取景拍摄,剧中还有些长沙的俚语、民俗譬如槟榔、辣椒等展现。
“从布景到参演群众,就连拍摄时期阴冷潮湿的天气都是原汁原味的‘来自长沙’,绝不是‘横店牌’。”邹鹏说。(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