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太平洋鼓吹集》的艰难出版

肖伊绯

2014年12月18日14:3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07:春秋周刊

《太平洋鼓吹集》,陈孝威编印,1965年台湾出版。

《太平洋鼓吹集》,陈孝威编印,1965年台湾出版。 胡适为陈孝威的《太平洋鼓吹集》题词

    胡适为陈孝威的《太平洋鼓吹集》题词

胡适为陈孝威的《太平洋鼓吹集》题词

说到抗战文献,从战事图档、战争遗址、遗物到日记、回忆录、战史资料等等,这些都是第一手的历史材料,都可以从中探寻与挖掘历史真相。但还有一类抗战文献,比之上述这些历史材料则隐而不彰,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充分的研究。比方说,抗战期间中美间的文化交流相关史料,就是这样不太引人注目的抗战文献之一。

本文记述的奇书《太平洋鼓吹集》就是这样一部抗战文献。它由陈孝威向美国总统罗斯福献诗发起,征集到包括吴稚晖、于右任等国民政府高层及社会各届名流200余人的和诗。征集活动直至抗战胜利,太平洋战争结束。胡适在题词中写道:“当时海内外和作者二百余家。珍珠港事变后,孝威避难,间关至广西桂林,又续得若干和诗,前后凡得诗三百六十三首,印成六卷,题曰《太平洋鼓吹集》。”

“国民外交”有心人

抗战期间,中国政府所推崇的“国民外交”,实际上就是要让非官方、半官方身份的民间人士与职业外交官一道,共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进中美文化互动,并最终达成中美及太平洋地区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但这方面的抗战文献,一方面由于其“软性”与“隐性”的因素,在抗战史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分散性与历史性特点,不易加以集中搜集与深入研究。

其实,当年在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方人士中,就有一位有意担负国民外交使命,曾有力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并始终有心搜集相关抗战文献的重要人物———陈孝威。

陈孝威早年曾就读福州武备学堂。1914年保定陆军学校炮科第二期毕业,同期同学有后来著名的将军刘峙、熊式辉、刘文辉、陶峙岳等。北伐期间他曾指挥兰封战役,大败敌军10万人,名震黄河两岸,后来还随白崇禧部参加过浙沪战事。北伐成功后,陈氏因受到军中将领排挤,被迫退出军界,曾在天津赋闲当寓公。上世纪30年代初期,他曾一度南下香港任职于广西银行。“九·一八”事变之后,出于抗敌救亡之迫切心愿,曾向国民党当局请缨出战抗日,但未被接受。抗战前夕,为表达抗日决心,一度再入陆军大学研修对日战略,但仍因故受阻,未能驰马沙场。他自感报国无门,遂决意“投枪从文”,转向国民外交途径,积极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宣传中国抗战,寻求国际援助与支持。

向美国总统罗斯福献诗

1936年11月,陈氏在香港创办《天文台》杂志,亲自撰写大量剖析国内外形势的文章,倾力宣传抗战,一时成为备受国际舆论界关注和追逐的刊物。

随着《天文台》杂志影响的扩大,陈孝威身为杂志社社长,更努力尝试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高层领袖接触,并确实将国际联盟的相关建议及国际形势的个人见解呈递到了白宫,获得过包括罗斯福总统在内的美国政府高层的首肯。他期望以此为基础,为中国抗战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同情与更切实的国际援助。其中,最为轰动的事件莫过于,他1941年向美国总统罗斯福献诗及呈文一事。

原来,陈孝威敏锐的借罗斯福三届连任总统这一契机,即兴赋诗赞颂,寻求与美国政府高层的直接对话。他所作诗题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罗斯福先生读余去年十月七日建议论文赐函奖饰辄酬一律赋呈》,可见仍是借罗斯福曾读到过其相关文章的机缘,再次借题发挥之作。其诗云:

白宫三主承明席,砥柱终回逆水流。降此鞠凶人扰扰,贤哉元首政优优。干戈到处汹群盗,日月无私照五洲。要脍鲸鲵济沧海,八方风雨感同舟。

陈诗的内容除歌颂罗斯福总统的功绩之外,期望美国更进一步支持中国抗战之意也溢于言表。与此同时,陈孝威开始邀约征集国内名流附和长诗,并拟将所有诗篇转译为英文,准备送呈白宫。他为之还致信白宫,信中首先阐述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乃至美国自身也无法撇开太平洋战场而独善其身的战略预测,并恳切表示以一名中国国民之身份,热切期盼美国政府出台更多措施,全力援助中国抗战。

一部奇书应运而生

不久之后,陈孝威竟征集到了包括吴稚晖、于右任等国民政府高层及社会各界名流二百余人的和诗,并将这些热烈附和的诗文随时刊布发表出来,在国内外引发热烈讨论与持久关注。蒋介石为之亲自发来电报,对他的爱国热诚与倾力行动,表示嘉许;美驻港领事也代表罗斯福总统来函,表示亲切慰问。

陈孝威原本打算将所有这些诗文、函件、报章内容全部重新抄录修订,再将其汇总印制成书,送呈中美两国图书馆收藏。但日军很快攻占香港,紧急撤离之际,陈孝威家中所有诗文原件、抄件及藏书全部付诸战火,焚毁无存。1943年3月,已经从香港迁居至广西桂林的他,痛定思痛,一方面陆续向各地旧友征求副本及相关资料,力图恢复那些被焚毁的诗文原貌;同时,也续有征集到新的诗文稿件。另一方面,他决定抓紧时间,要将现有的已恢复的诗文总集印制成书,让书成为向国内外宣传抗战的最有国际影响力的读物。

就这样,一部名为《太平洋鼓吹集》的书应运而生——1943年12月在桂林首印2000册。但令人遗憾与痛惜的是,是书还未来得及运出印厂,即遭到日军敌机轰炸,再一次灰飞烟灭,片纸无存。而不幸中的万幸,因陈孝威手头留有两册审校样本,而得以将全书内容完整地存留了下来。在此之后,他无力也再无暇将此书付印流传,先是将一册样本捐献给了在重庆成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要为国家永久珍藏这一值得纪念的抗战文献;而另一册样本则随身携带,遍请中外名流题词留念,直至抗战胜利。

“孤本”带至台湾付梓

就在1946年圣诞节前,陈孝威在南京遇到胡适,呈上随身携带的这部书,也请他题词留念。曾任中国驻美全权大使,也同样有过“国民外交”经历的胡适,在听取了陈孝威这部奇书历经劫火的传奇经历之后,欣然提笔,郑重其事地用其惯常的叙述史实的平实笔法为之题词,他写道:

陈孝威将军在一九四一年作七言律诗,颂赞罗斯福大总统,杨云史先生作长诗和之。当时海内外和作者二百余家。珍珠港事变后,孝威避难,间关至广西桂林,又续得若干和诗,前后凡得诗三百六十三首,印成六卷,题曰《太平洋鼓吹集》。桂林遭劫后,仅存孤本两册,孝威以其两册之一留赠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并嘱适记其原起。

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十二月二十二日胡适记。

胡适题词中提到的“孤本”,陈氏此后依旧随身携带,片刻不离左右。在胡适题词近20年后,他终于将这册“孤本”带至台湾付印。此时,他又已陆续收获20多年来世界各地名流所赐题词或函件若干,如英国首相丘吉尔赠送的签名照片及信札、美国大使司徒雷登的题词、蒋介石赠送的签名照片等等,更将之遴选汇辑,使得原书内容更大为丰富,蔚为壮观。

1965年4月,《太平洋鼓吹集》在台湾正式出版,虽然当时物资奇缺,大多数出版物均使用质地粗劣、色泽泛黄的熟料纸,此书却仍然选用了难得一见的高档纯白薄皮纸,足见当时的郑重其事。该书装帧极其典雅精美,采用筒子叶线装方式,并附若干珂罗版图片,前后中英文对照对翻。书印毕后,曾在台湾、香港、美国各地华侨同胞中发售流传,或因当年印数本来无多,或因大多已为家族珍藏,今天难以见到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