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论平津战役的指挥艺术

董世贵

2015年01月08日09:40   来源:北京党史

平津战役过去六十多年了,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我就会由衷地产生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的敬佩之情,敬佩他们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重温当时的电报、文献,就能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智慧。下面,根据我学习平津战役文电的体会,谈谈中央军委指挥平津战役的高超艺术。

一、着眼全局,变“先阎后傅”为“先傅后阎”,确定“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就地歼灭”的战役总方针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秋,全国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上敌强我弱的悬殊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中央军委抓住有利战机,从9月开始,指示我军,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西北各战场,发起了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并依据战局的发展变化,因势利导,把攻势引向了就地歼灭敌人重兵集团的战略决战,先后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11月2日,辽沈战役以我军全胜结束。由于东北全境解放,顺势解放华北就成了中央军委考虑的问题。

解放华北,主要是消灭阎锡山和傅作义两大战略集团。军委原设想,先取太原,消灭阎集团;尔后待东北我军休整后,再集中华北和东北我军夺取平津,消灭傅集团。

从全国战局看,国民党军在战争第三年的头四个月丧师近百万,兵力对比已转入劣势,面对这种极为不利的战争形势,蒋傅是固守平津,还是实行战略撤退,成了急需抉择的严重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蒋傅同床异梦,各有打算。

在辽沈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蒋认为东北失手,华北孤危,曾考虑放弃平津,令傅率部南撤,以加强长江防线或淮海战场;但又怕不战而撤,政治影响不好,故举棋不定。傅作义脱离阎锡山后,一直经营绥远,绥远成了他起家发展的老巢,西退绥远,较为可行;但又怕绥远地贫人稀,势孤力单,难以持久;如率部南撤,又怕被蒋所吞并,故也犹豫徘徊,难以决心。傅的这种心理,早被世人察觉。11月12日《大公报》刊登了法新社的一则电讯称:“坚守乎?西撤乎?傅作义正在打算盘!”

鉴于徐蚌大战一触即发,蒋为了加强长江防线,应付徐蚌作战,11月4日召傅到南京磋商。蒋侧重于放弃平津,要傅率部撤至江南,委傅为“东南行政长官”。傅则力陈:固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南撤方案非到万不得已时不宜实施。蒋傅还判断:华北共军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共军一场大战刚结束,至少需要休整3个月至半年才能入关。因此,华北不致很快受到威胁,最后,确定了“暂守平津,控制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十六字作战方针。暂守平津方针确定后,蒋傅矛盾并未解决。蒋主张以一部兵力守北平,以主力确保津沽,保护出海通道。傅却“顾及张垣系通绥、包唯一要道,不欲轻易撤离”。因而,按照自己的意图,从11月中旬开始收缩兵力,调整部署,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将其嫡系部署在平(北平)张(张家口)之间,以保西退绥远的通路;将蒋系部署在北平以东津塘唐地区,既可阻止东北我军入关,又可保海上通道,形成了兼顾傅系西退、蒋系南撤的500公里沿铁路线的“一字长蛇阵”。

对于蒋傅特别是傅的战略企图,中央军委一直密切关注。根据谍息和外国通讯社报道,11月7日,军委指出:傅作义集团今后动向有三种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弃平津,蒋系南撤南京一带,傅系西撤绥远;三是蒋傅两系均撤至南京一带。并指出:若敌采取固守方针,对我有利;如敌采取撤退方针,对我利害各半,我虽不战而得平津,但对今后作战不利。并强调说:“我们的计划应当放在他可能调动的一点上”。

从战略全局看,抑留傅集团于华北地区对我最有利;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使蒋长江防线无法组成,加速其反动统治早日崩溃;三则华东、中原两野战军也可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据此,中央军委决定缓攻太原,撤围归绥,确立“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就地歼灭”的战役总方针。

二、采取多项战略措施,确保战役方针实现

为了确保“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就地歼灭”的战略总方针实现,中央军委采取了以下战略措施:

(一)撤围归绥。11月9日由周恩来起草,毛泽东修改的给华北三兵团的电令中说:我为“抑留傅作义部队于平、张、津、保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之目的,……三兵团停止攻归绥计划,除留一部监视归绥之敌并与我先头部队取连络外,主力即移至归绥,集宁之间休整”。

(二)暂不攻太原。这一建议是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于11月15日向军委提出的。电文中说:“我们建议徐周、杨罗两部目前既尚未正式总攻太原,亦可暂不攻太原,而集中力量迅速包围保定或张家口,……对所包围之敌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以达到拖住敌人的目的。使傅作义及其所率之中央军,既不能撒手南下,也不能撤退绥远。”

(三)东北野战军提前,秘密入关。欲抑留50万蒋傅军就地歼灭必须有东北我军的协助,可是,在辽沈战役尚未结束的10月31日,军委给林、罗、刘的电报中指出: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沈(阳)营(口)线战斗结束后,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12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11月16日,军委在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表示希望东北军早日入关,以防敌人从海上逃跑。17日,林、罗、刘、谭(政)复电表示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因为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需要以大力解决这一问题。……我兵与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否则逃亡减负会更为严重。此外,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发下。”

11月17日,中央军委再次致电华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首长,着重指出:“淮海战役,我已歼黄百韬兵团五个军十个师大部,余部亦将就歼……在我胜利威胁下,蒋匪必将考虑其长江防线问题……因此,蒋匪嫡系二十四个师从华北海运江南,是蒋介石今天唯一可以使用的机动兵力。”于是,18日,军委断然命令林、罗、刘:“望你们立即令纵队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19日,林、罗、刘复电:“我们决遵来电于二十二日出发,详细部署另电告”。

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问题解决后,11月20日,军委对其隐蔽入关做了明确指示:一是“纵队夜行晓宿秘密入关”。二是“你们主力入关应取四纵、十一纵所走道路,不要走山海关。”军委所说的四纵、十一纵所走道路,是指锦州经青龙、冷口入关,到达遵化城南;和由锦州地区,经宽城、喜峰口入关,到达遵化城北。三是“蒋、傅对我军积极性总是估计不足,他们尚未料到你们主力会马上入关。因此除部队行动应十分隐蔽外,请东北局及林、罗、谭令新华社及东北各广播台在今后两星期内,多发沈阳、新民、营口、锦州各地我主力部队庆功祝捷练兵开会的消息,以迷惑敌人。”

三、在战役实施过程中,依据战局变化,实施机动灵活的作战指导

(一)攻敌必救,引敌两援

傅作义把他的嫡系部队摆在北平至张家口(平张)线上,把蒋系中央军摆在北平至唐山(北宁)线上,形成了一字长蛇阵,蛇头在唐山、天津,蛇腹在北平,蛇尾在张家口、宣化。

张家口西连绥远,东接平、津,是傅系部队西退其根据地绥远的唯一交通线。1946年10月,傅部占领张家口以后,把张家口当作他的基地,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来经营,这里驻有重兵,傅系部队的家属多集中驻在于此,建有一些军事工程,傅部印刷厂,35军修械厂也建在这里。因此,在我东北主力尚未到达平、津、唐地区之前,从张家口开刀,就打在了傅作义的生命线上,他势必由北平地区派兵增援,确保该线的畅通。从西线开刀,揪的是蛇尾,蛇尾一旦被捉,蛇头必然回头咬人,这是蛇的本性。

(二)抓住傅系,拖住蒋系,把敌人抑留在华北

中央军委根据华北敌人兵力部署态势判断,我军包围张家口后,傅作义派兵救援的最大可能就是其35军。一是驻丰台的35军配有400辆美式10轮大道吉汽车,来去迅速;二是35军经常巡视在平张线上,似有负责帮张这条生命线畅通的职责;三是也是最重要的,35军是傅作义的一张王牌。傅本人所以屡次升迁,傅部能够迅速壮大,都是由于他手中有个能征善战的35军。只要抓住了他的这些嫡系部队中的部分部队,傅决不会放下不管而率领蒋系中央军南撤。

遵照军委指示,华北三兵团于25日从绥东地区隐蔽东进,29日突然向张家口外围守敌发起攻击,至12月1日,先后占领了左卫、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切断了张家口守敌西逃道路及其与宣化守敌的联系。

这时傅作义作出错误判断:认为华北我军对张家口的进攻,是继察绥战役之后又一次局部行动,不带有战略性。因此,他下定决心,先给我三兵团一个“歼灭性打击”,以利回过头来固守平津。于是他调整部署,将丰台的35军两个师,怀柔的104军一个师东运增援张家口;驻昌平的104军主力移至怀柔;驻涿县的16军移至昌平、南口。30日下午,35军两个师、104军一个师到达张家口后,会同张家口守敌东西两面出击,至12月4日,又重新占领了万全等地。至此,傅作义4个军16个师被我军吸引到昌平至张家口一线上。

傅系主力西移后,12月1-4日,军委连续播出:“此种形势,对我极为有利”。令三兵团确实切断张宣间的敌人联系。令二兵团经涿鹿于5日到达宣化、下花园地区,隔断怀柔、宣化敌人的联系;令东北先遣兵团立即由蓟县出动,取捷径向南口、怀柔前进。

先遣兵团西进中,未遵军委“迅速超越密云、怀柔、顺义线上之敌”的指示,5日,以先头纵队攻打密云,虽歼敌13军一个师,但延误了到达怀柔地区一天的时间,过早的暴露了东北我军已经入关的秘密,受到了军委的批评。6日,二兵团到达涿鹿以南地区,该兵团留在平绥线上的四纵十二旅于6日凌晨占领新保安,截断了平绥路。冀热察部队占领沙城、土木,破坏了下花园至怀柔间铁、公路。

傅作义得知密云失守,又发现东北我军一部出现在喜峰口长城内外,判断东北我军一部将于华北我军合力切断平张线,直取北平。乃令35军星夜撤回北平;令104军和16军由怀柔、康庄西向接应,令13军放弃怀柔、顺义,撤至通县;令101军主力放弃涿县、良乡,撤至宛平、丰台、门头沟;令92、94(欠一个师)、62军由天津、塘沽地区调至北平,加强北平防卫。

傅系35军,接到“星夜返平”命令后,军长不以为然,为了拆运私人财物和该军修械所的机器,拖到6日中午才由张出发东撤,耽误了时间。8日晨才到达新保安地区。华北二兵团会同十二旅,将敌军35军包围在新保安。8日、9日两天激战,击退了104军和35军分别由怀柔和新保安两面夹击,情况紧急时,两敌相距不足4公里,火力相接,厮杀之声相闻。

35军东返后,宣化守敌两个师北逃张家口,三兵团于7日追歼其一部,宣化宣告解放,随即完成了对张家口守敌一个兵团部,一个军部和七个师(旅)的包围。先遣兵团10日晨在八达岭下歼敌16军军部和一个师又一个团大部,占领康庄。敌104军腹背受到我军威胁,放弃接应35军的计划,由怀柔南山向北平逃窜,于11日在横岭、镇边城、白羊城一带被我先遣兵团和冀热察部队歼灭大部。

至此,我军在平张线上已歼灭大量敌军,打乱了傅的整个防御部署,而且拖住了整个傅作义兵团,使他不能迅速决策南逃或西撤,为东北我军入关,分割,包围平津塘地区之敌赢得了时间。

(三)“围而不打”,“隔而不围”

如上所述,到12月11日,我军已抓住了傅系,拖住了蒋系。但是,东北我军主力,刚到丰润、玉田、蓟县,距平津铁路和津塘公路还有几天路程,敌人从海上逃跑的通路还没切断。为了稳住敌人,争取时间,使蒋介石不能下决心撤走平津诸地各军,于12月11日中央军委确定采取以下重要战略措施:

1.平津战役从12月11日至12月25日的两个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

所谓“围而不打”是对张家口、新保安暂时只围不打,以便吸引平津敌人不好下决心从海上逃走,亦使傅作义难以下弃自己嫡系于不顾而逃跑的决心。

所谓“隔而不围”,即是对平津塘等地,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不作战役包围,以待部署完成后再各个歼敌。

毛泽东在电报中特别指出:“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这将迫使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逃跑,此点务求你们体会。”

2.淮海战役“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做最后歼灭之部署。”以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撤。

3.命“令山东方面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线上预作准备”,不使平津诸敌向青岛逃跑。

(四)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在中央军委的精心部署下,东北、华北我军终于把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到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五个互不连接的要点上,使“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从12月21日起,进入战役第二阶段,即各个歼灭阶段。

从当时的敌我态势看,攻克塘沽,控制海口,就能切断敌人海上南逃之路;攻克新保安,打掉傅作义这张王牌,就动摇了傅固守平津的决心。

到12月23日新、张敌人被全歼后,战役重心转向津、塘方向。军委原拟先攻塘沽,再打天津。攻塘总指挥东北七纵试攻塘沽不成,建议军委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12月29日,军委批准了先打天津的作战计划。

决定攻打天津后,平津集中了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以及另两个纵队的各一个师,共22个师,34万人,成立了“天津前线司令部”,任命刘亚楼为司令员,负责组织与指挥。刘亚楼根据天津城防工事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和敌军部署,制定了“东西对进,拦腰切断,先分割后歼灭”的作战方针,1949年1月4日至13日扫清外围据点,14日10时发起总攻,15日15时全歼13万守敌,俘警备司令陈长捷,市长杜建时等敌酋。

天津克攻后,塘沽守敌五万余人乘船南逃,东北我军尾追歼敌三千余人,其余逃脱。

四、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解决了国民党残余部队

战争与政治,战略与策略相结合,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指导战争的一大特色。在平津战役中,中央军委将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战争的指导艺术得到了完美体现。

(一)打谈结合,以打促谈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傅作义就感到“东北不保,华北很难独存”。所以他在部署军事的同时,也通过一些渠道,向我中央试谈和平解决之可能性。设想和我党组成联合政府,将平、津、唐、保、绥、察划为“和平区”,所部改称“人民和平军”,以达保存实力的目的。1948年12月14日,我军对北平达成初步合围。15日,傅派崔载之在我地下党李炳泉的陪同下,携电台秘密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要求我停止攻击,两军后撤谈判。军委认为:傅有走人民道路的可能,但是,不解决傅部武装,即使占领了平津也是不巩固的。因此,一方面欢迎傅派代表来谈,另一方面加速部署平津战役。

19日,双方举行了正式会谈,刘亚楼代表我方对傅作义将军派人出城来谈判表示欢迎,并着重谈了一些有关和平解决的政策问题和形势问题,最后提出希望傅将军命令嫡系部队把蒋系部队的军师长抓起来,然后宣布起义。但被傅否决。

于是我军决定以打促谈。21日至24日,新保安,张家口傅系守军相继被歼,迫使傅作义不得不放弃保存部队的幻想。在二次和谈中,主动让其代表周北峰提出了“军队不采用投降或在城内缴械的方式,而是有步骤地调出城外用整编的方式解决”为基本条件的方案。从两次谈判看,从千方百计保存军队到不保存军队,这是个质的变化,这一变化,充分显现了以打促谈的奇特功效。

二次谈判,于1949年1月10日达成了平津两城守军从1月12日13时开始出城,接受改编的解决方案,双方代表在会谈纪要上签了字。但傅作义认为所谈问题不够具体,当天致电平津前线司令部,称:有关离城改编问题,要妥善实施,故部队出城时间须视准备工作进行之程度。

我方认为:傅的来电,是借口时间太仓猝又不想执行,所以决定:14日10时,对天津守敌发起总攻。仅仅29小时,一举攻占天津。天津的迅速攻克,置北平守军于绝境,同时给北平守军,特别是蒋系中央军一个严重警告。所以,天津战役无形中对第三次和谈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6日,双方达成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协议”,当晚,林彪将一封以林彪、罗荣桓名义致傅作义的公函交给了邓宝珊,请邓转给傅。

(二)原则与策略结合,以策略达成原则

谈判尚未开始,军委就预见到,对于傅作义这样一个谈判对象,要想达到目的,实现使敌人放下武器这个基本原则,必须运用一些策略。1948年12月16日,中央军委收到林、罗、刘转来的,东北十一纵“关于傅作义派代表出城谈判”的电报后,于当天16时复电林、罗、刘指出:“对傅作义代表谈判内容以争取敌人放下武器为基本原则,但是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运用某些策略。”

第一次谈判后,傅认为我方要价太高,是让他出卖朋友,故意为难他,所以准备打,但结果是:新保安、张家口守军全部被歼,军事上失败,压得傅喘不过气来。接着,12月25日凌晨,中共中央以权威人士名义宣布了以蒋介石为首的43名头等战犯,傅作义排在第31位。这使傅更加苦恼。在此期间,蒋对傅秘密派人与我军谈判有所觉察,先派军令部长徐永昌到北平游说,再派次子蒋纬国携其亲笔信来平,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傅率部南撤。傅虽婉言拒绝,但仍处矛盾纠结之中。深思熟虑下想出了三条以处当前时局:今日发个和平通电,呼吁平津问题和平解决;自行解除兵权,交四兵团司令李文代理;到南京去向蒋请罪,听蒋处置。

在这和平谈判即将彻底破裂的关键时刻,中共军委,毛泽东于1949年1月1日为了让傅作义谈判代表重新回到谈判桌前来,电示林彪:

“你们应通过平市之党委将下列个点直接告诉傅作义:目前不要发通电,此电一发他即没有合法地位了,他本人及他的部属都可受到蒋系的压迫,甚至被解决;傅氏反共甚久,我方不能不将他和刘峙、白崇禧、阎锡山、胡宗南等一同列为战犯。我们这样一宣布,傅在蒋介石及蒋系军的面前的地位立即加强了,傅可借此做文章,表示只有坚决打下去,除此以外再无出路。但在实际上则和我们谈好,里应外合,和平解放北平。傅氏立此一大功劳,我们就有理由赦免其战犯罪,并保存其部属。北平城内全部傅系直属部队,均可不缴械,并可允许编为一个军;傅氏派来谈判之代表崔先生态度很好,嗣后崔可再出城来联络,传达双方意旨。惟我们希望傅氏派一个有地位的,能负责的代表,秘密出城谈判;傅氏此次不去南京是对的,今后也不应去南京,否则,有被蒋介石扣留的危险。”

上述精神,林彪、聂荣臻委托李炳泉回城向傅传达后,傅茅塞顿开,如释重负,当即表示:为了保全文化古都和200多万人民生命安全,尽快派代表出城面谈。并且把第二次谈判的条件,降到了符合军委确定的使“敌人放下武器,不保存军队”这条基本原则上。

(三)在以武力解决新保安、张家口、天津顽抗守敌的基础上,通过政治争取,创造了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

为落实1月16日双方达成的《北平和平解放初步协议》,傅方代表邓宝珊提出,请我方派一名代表,随他一起入城,以便联络。1月17日,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长苏静随邓进入北平,和傅方“剿总”秘书长王克俊,政工处副处长、傅作义随身秘书阎又文以及崔载之一起,草拟了具体实施方案,即《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随后,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陶铸、北平市副市长徐冰、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长戎子和等进入北平,和傅作义商定部队出城改编事宜。傅作义认真执行协议,从22日至31日,北平守军以师为单位,陆续开到城外指定地点,听候改编。31日,东北野战军四纵进入北平接管城防,北京宣告和平解放。2月2日,北平市军管会和北平市政府进入城内办公,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了驻北平入城式,北平人民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烈欢呼北平新生。

2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在西柏坡接见傅作义、邓宝珊,明确指出,用“绥远方式”解决绥远问题,两军维持现状,让董其武做好内部工作,条件成熟时举行起义。另外,把贸易、交通、邮电、金融搞起来,由华北人民政府协助董其武开展工作。3月5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对“绥远方式”作了进一步阐述:“绥远方式,是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让它原封不动,或者大体上不动,就是说向这一部分军队作暂时让步,以利于争取这部分军队在政治上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保持中立,以便我们集中力量首先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中的主要部分,在一个相当的时间之后(例如在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再去按照人民解放军制度将这部分军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9月19日,董其武、孙兰峰率部宣布起义,“绥远方式”得以胜利实现。人民解放军解放绥远后,实现了一切军队解放军化、一切地方解放区化的总原则。

(作者单位:北京卫戍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