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流淌半个世纪的精神正能量——写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50周年之际

2015年04月03日16:45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流淌半个世纪的精神正能量——写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50周年之际

巍巍太行山东麓,悬崖峭壁之上,一渠清水蜿蜒流淌。

2015年4月5日,位于河南林州市、素有“人工天河”之称的红旗渠将迎来总干渠通水50周年纪念日。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渠水无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望,此间蕴含的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为当下全国人民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注入源源不绝的正能量。

劈山修渠,让愚公移山神话走入现实

驻足红旗渠畔,气势险峻的虎口崖下。只见崖头的巨石悬空向外突兀10多米,像伸着的老虎嘴,渠水从凹陷的“老虎”肚子流过。想当年,就在这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立足之地的半山绝壁上,修渠人腰系绳索,抡锤打钎,硬生生开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岁月无痕流过,铁锤钢钎的交响、隆隆的开山炮声虽已远去,但在虎口崖这样看得见的风景背后,一股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创新进取的精气神,仍穿越时空震撼人心。

林州自古以来山多水少,土薄石厚,凿井无泉。翻开县志,从清朝后期到上世纪60年代的大致统计,光“旱”字就有不同程度和形态的描述: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还有其他委婉些的形容,如冬春无雪、无雨,蝗虫等等,皆是干旱的原因和衍生物。

穷则思变。面对旱魃肆虐,林州人发出“重新安排河山”的呐喊。1960年,10万工农大军一头扎进茫茫太行,向晋冀豫交界的浊漳河进发,准备劈山修渠,引水入林。

“当时大家想法很简单,就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67岁的劳模张买江回忆。

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蕾说:“提到当年修渠,很多人都会质疑,‘没那么大的荷叶,怎么敢包那么大的粽子?’但其实你只要走进那段历史,就知道林州人除了苦干实干,还有巧干。”一个细节是,红旗渠干渠全长70多公里,水流落差仅9米,坡比1/8000。此间用的多是土法制造的“水平仪”。

1969年,红旗渠全面竣工。数据显示,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全县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

穿越千年,愚公移山的神话定格在太行山上。

淬火升华,改革年代谱写跨越三部曲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红旗渠畔拓荒创业的火热激情照亮了每段平凡的岁月,激励着这里的人们执着地守望精神家园,续航梦想,书写传奇。

登上太行山,俯瞰林州市,一座新兴的工业化城市呈现眼前。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这个市国内生产总值达451.3亿元,增长8.9%。曾经为水发愁的林州,已是河南县域经济前八强的常客。

“回首半个世纪的征程,继‘战太行’之后,林州人与时俱进,先后又谱写了‘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跨越式三部曲。如今,打造‘晋冀豫三省通衢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林州市市长王军说。

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副处长周锐常告诉记者,红旗渠的修建结束了林州水贵如油的历史,此间还锻炼培养了一批工匠。最重要的是,“劈山引水”的成功实现打磨出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融入每个林州人的血脉,也渗透进林州的每一步发展。

“老一辈的林州人常说,以前看到太行山就害怕,自从修了红旗渠,信心就有了。现在让林州人钻个山洞、垒个渡槽,就像切豆腐一样。正是带着这种不畏艰难、敢想敢干的闯劲,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林州的能工巧匠走出大山,用‘一把瓦刀劈开致富路’。”

如今,经历了艰难困苦的锤炼、市场经济的淬火,红旗渠精神也从最初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断丰富发展,并增添“难而不惧、富而不惑、奋斗不已、自强不息”的鲜活时代内涵。

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说:“精神是干出来的。今天我们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民生期盼、历史责任和时代要求,党员干部别无选择,依然要带领群众大干、苦干、实干、拼命干。”

渠水无言,流淌半个世纪的精神传奇

参观过红旗渠的人,都会留下这样一个印象:站在渠边,只见水流,不闻水声。50年沧海桑田,红旗渠的精神传奇就像这无声渠水一样穿越时空默默流淌,并走出大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任晓莉说,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在艰难岁月中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这种精神不只存活于那个特殊年代,不只存在于林州这个小小的地理单元,而是贯通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生生不息于全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事后统计,修建红旗渠的10年间,仅50万人的林县就有30万人参与其中。在共计6865.64万元的工程总投资中,国家投资仅占比14.94%,超过85%为地方、群众自筹。修渠所用主要材料中,77.1%的水泥和44.3%的炸药为群众“自造”,石灰则100%为群众自己烧制。

“回顾这一壮举,从决策到修建,堪称践行党的为民宗旨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才能组织发动群众,从群众身上汲取不可思议的能量。这种巨大的动员力、凝聚力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郑中华说。

更多的干部专家认为,靠着发扬红旗渠精神,林州从十年修渠、十年温饱到十年富裕的“三步走”,打开了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门,正是当代中国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让愚公移山神话走入现实的红旗渠精神,恰是此间的生动样本。”任晓莉说,“如今,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心聚力、激浊扬清的精神力量。作为蕴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念和‘功成不必在我’境界的红旗渠精神,必将为这一伟大征程注入源源不绝的正能量。”(新华网郑州4月3日电 记者张兴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