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半个世纪的寻找

吴志菲

2015年04月09日14:1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半个世纪的寻找

1931年11月,吴廷杰告别父母,在鄂东苏区加入红四方面军。

1944年10月,被盛世才逮捕入狱,备受折磨的吴茂林牺牲时年仅30岁。

1967年6月,鄂南咸宁的一位老人病逝,临终前叮嘱儿子一定要找到侄儿“闰五”的下落。

1986年3月,当年的放牛娃们一眼认出照片的主人是“丫头哥”。

2011年4月,吴廷君前往新疆燕儿窝祭奠朝思暮想的烈士堂兄。

吴廷杰———吴茂林——闰五——丫头哥———烈士堂兄。吴廷君近半个世纪的寻亲,为革命烈士事迹的充实及相关革命史细节的佐证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资料。多少年来,吴廷君常在梦中想起堂哥吴茂林,他没有想到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办的一位老同志到新疆探亲期间这一机缘成就了自己找到堂哥的梦想……

2011年4月5日上午11时许,白雪映衬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格外庄严肃穆。在阵阵哀乐声中,祭奠鄂南英烈吴茂林的仪式隆重举行。乌鲁木齐市民政局、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有关负责人以及200多位乌鲁木齐市大学生和市民等参加了祭奠活动。

走上大祭台,一眼看到堂哥吴茂林的墓碑,64岁的吴廷君禁不住失声恸哭:“哥哥,我来看你了,我的梦想实现了。我还把家乡的土、水、稻谷、大米、竹笋、茶叶都给你带来了……几十年了,相隔千山万水,今日终于见到你了……”吴廷君哽咽着几乎难以说出话来,强忍了好久的泪水夺眶而出……

“丫头哥”干了革命

吴茂林,原名吴廷杰,1914年6月27日(农历闰五月初五)出生在湖北省咸宁县古田乡双碑村方吴湾(现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程益桥村八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奶名叫闰五。由于当时小闰五长得俊俏漂亮像个丫头,往后“丫头”的别名就喊开了。

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鄂东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地区建立,革命形势震撼荆楚大地。消息传到鄂南,吴廷杰深受鼓舞。初冬的一天,吴廷杰毅然地向父母告辞,直奔鄂东苏区,参加了红四方面军,改名吴茂林。

1932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向苏区发起了全面的“围剿”,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吴茂林随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由鄂豫皖西征,过秦岭、越巴山,进入四川境内。在长途行军中,吴茂林不顾饥饿寒冷,跋山涉水,紧跟部队前进。在战斗中,他和老战士一起冲锋陷阵,经受了战斗的洗礼,变得更加成熟。他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职务,并且是一名颇有经验的侦察员。他经常化装成商人、农民、工人深入到敌占区探听敌情,侦察敌人的部署和装备情况,为部队提供可靠的军事情报。

1934年10月,吴茂林随部队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途中,他爬雪山,过草地,4次负伤,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死亡的一次次威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于1936年秋到达甘肃会宁,参加了主力红军在西北的大会师。随后,抵达延安。

不久,党组织派吴茂林到张学良的部队里做争取广大士兵的工作。当时,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争取下,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广大官兵也起来反对内战,要求联共抗日。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中央应张学良、杨虎城之邀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赴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捉蒋后的善后事宜。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不久,蒋介石扣留了张学良,并派杨虎城出国“考察”,从而瓦解了东北军和西北军,吴茂林奉命重返延安。

父亲的临终叮嘱

接受采访时,吴廷君说:“小时候,我就听我父亲讲过,我们家就有两个人出去当兵了,一个是我的四伯父吴大绪,另一个是我大伯父吴大善的儿子吴廷杰。他们先后在1930年和1931年秋离开家乡,外出当兵。其中我四伯父曾在江西托人带回一信,信中说他当时在吉安,一切都好,让家里的人不要挂念……后来两人就再无音信。”

吴廷君记得,“在1963年春父亲提出说他已高龄,请个石匠进门,给已先后去世的亲人每人立块墓碑,以后这修坟扯草的事就落到你身上了……共刻了6块墓碑。这年清明节,我给大伯父伯母都一一立了墓碑,特别是在大伯父墓前,我父亲对我说:‘你大伯父的坟墓今后一定要修好,我兄弟6人只有你一个崽(孩子)在身边,你丫头哥(即吴茂林)出去当兵,至今不知下落、是否有人在世,今天你给他父亲立了碑,将来你丫头哥回来也使他满意……’”

吴廷君回忆说:“1967年端午节那天,我的父亲去世了,临终前他叮嘱我以后一定要找到‘闰五’、也就是‘丫头哥’的下落。”

“转眼一过就是几十年,从我父亲到我一直惦记着亲人,到处打听和寻找亲人。但他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作为一个农村人我又到何处去寻找呢?”

不过,吴廷君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亲人的念头和信心。

在新疆航空队学习飞行

1937年9月,党组织派吴茂林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

据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方槐回忆:“我与吴茂林是1937年9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时认识的,当时他在六队,我在五队并兼任党支部书记。我们俩虽然不在一个队,但我们两个队驻地相邻,共用一个操场和体育活动场地,我们两个队经常进行篮、排球的友谊比赛,我和他都是各自队的队员。由于吴茂林个头高大,身体魁梧,特别引人注意。这样,我们俩就在体育活动中相识了。”吴茂林抗大毕业后,又进入摩托学校学习。

这年12月间,党中央决定分别从西路军总支队(即新兵营)和延安等地选派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较高、体格健壮的青年党员干部到新疆航空队学习飞行,吴茂林、严振刚、方槐等19名青年党员被选拔为航空队学员。

1938年1月16日,吴茂林等19位同志告别了革命圣地延安。经西安到达兰州后,乔装打扮成东北流亡学生,佯称“新疆王”盛世才的远房亲戚去新疆。在进疆的长途跋涉中,他作为学员小分队的党小组长,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帮助其他同志。他们搭乘汽车,穿越千里戈壁,闯过重重关卡,于3月10日抵达迪化市(今乌鲁木齐市)西路军总支队部。吴茂林被编入新疆航空队附设教育班机械第二期学习航空机械技术。

方槐回忆说:“到新疆后,党组织分配他学习航空机械技术,我学习飞行。我们俩虽然所学专业分科不同,但我们还是在一个党支部过组织生活,我还是支部委员。学机械的和学飞行的同在一个食堂进餐。从此,我俩又成了学习航空技术的同学。”

1938年中,吴茂林因病来到西路军总支队部卫生所就诊。由于医疗条件差,疗效不显著,在陈潭秋、邓发的关怀下,吴茂林被转送到南关医院请苏联医生会诊,确诊为胸膜炎引起感染转为肺脓肿。手术后,病情逐渐好转。

1940年初,西路军总支队的全体指战员奉中共中央之命撤回延安,吴茂林被转到八路军新疆办事处继续休养。

“我回延安还要上前线”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工作取得的成就使盛世才十分不安,他从1939年开始有意制造摩擦,冷淡关系。

1941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侵苏战争,盛世才错误估计形势,公开与苏联、中共彻底决裂。1942年9月17日,盛世才突然派兵包围八户梁招待所,并将毛泽民和陈潭秋等中共党员分别软禁在邱公馆、三角地临时招待所,我党飞行学员被软禁在督署后院教育连驻地,吴茂林、张子意因病与妇幼病残人员一起仍软禁在八户梁招待所。

这里整天大门紧闭,房顶上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哨兵。不久,敌人进行大逮捕,绝大部分同志被抓入狱。当敌人气势汹汹地准备逮捕杨锡光医生时,吴茂林挺身而出与敌据理力争,他说:“把杨医生捕走,我们病人怎么办?医生不能走!”敌人无奈只好把杨锡光留下。后来,在长期监禁的苦难日子里,杨锡光为治疗护理伤残病员作了很大努力。

1943年4月,敌人把他们从八户梁招待所迁到西河坝蒙哈柯学校继续软禁。这里的条件更差,房屋阴暗潮湿,霉气袭人。吴茂林忍受着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忍受着失去自由和被敌人迫害的痛苦,坚持锻炼。他的病情加重,不能独立行走。但他谢绝同志们的帮助和照顾,认为自己是一个堂堂男子汉,要尽量少给其他同志添麻烦。他扶着墙行走,并自己动手清洗脓血沾污的内衣和内裤。尽管如此,吴茂林内心还是充满希望,向往革命圣地延安。他说:“我回延安还要上前线,待在后方不过瘾,没有仗打不行。”

这年9月27日夜,毛泽民与陈潭秋、林基路等共产党员被秘密杀害。

1944年8月,敌人又把吴茂林等人迁到七道湾“叛逆家属工厂”软禁。敌人惨无人道地迫害妇幼和病残人员,使吴茂林的伤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病情更加恶化,肺部化脓引起胸腔溃烂,每天都淌着脓血,发出腥臭味,致使下身瘫痪。

1944年10月5日清晨,吴茂林遗憾地停止了呼吸,终年30岁。吴茂林牺牲的噩耗传开后,全狱难友强烈要求集会悼念死难烈士。他们冲破层层阻挠,迫使狱方同意为吴茂林举行追悼会。

移葬燕儿窝

吴茂林牺牲后,他的遗体被草葬于六道湾山梁上。

全国解放以后,吴茂林遗骨隆重迁葬于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并为他竖立了一块高大洁白的汉白玉墓碑,上面刻有董必武亲笔题写的“吴茂林烈士之墓”7个隶书大字。碑座上精雕细刻着象征高洁的雪莲花和小花圈,碑的背面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4种文字镌刻着烈士简历。

老红军杨天云曾在新疆西路军总支队学习军事技术,据他回忆,解放初在乌鲁木齐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上,均有提案要求修建革命烈士陵园,为死难烈士树碑立传,供后人瞻仰凭吊。1956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决定在乌鲁木齐修建一座革命烈士陵园。当时已是乌鲁木齐市民政局局长的杨天云应邀列席了这次会议,并被委任为“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乔国桢、吴茂林烈士移葬委员会”下设的“移葬领导小组”副组长、移葬组组长。

杨天云在晚年曾回忆,在移葬领导小组之下,设有总务、治安、医务技术鉴定、移葬等小组。首先是选址,杨天云等先后踏勘了野营地、水磨沟温泉后山、碱泉沟、黑山头、芨芨槽子、仓房沟、燕儿窝等多处知名之地,最后,由移葬委员会主任王恩茂现场确定,烈士陵园园址选在燕儿窝,认为这里有山有树,风景幽雅,离城区较近且交通方便,便于群众祭扫和接待外宾。据说,在中国古籍中“燕”字含有“安息”之意。王恩茂当场指示:“抓紧规划设计,马上动工!赶在党代会、人代会闭幕时召开追悼大会,完成这件历史任务。”

新疆军区工程处技术人员当即到现场勘测,兵团工建一团施工人员连夜开进工地,在没有动力电、照明电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日夜施工,风雨无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工。这年7月25日,烈士陵园落成典礼大会举行。

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初建于1956年,1975年重修。花岗石镶砌的祭奠广场的祭坛上并排着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乔国桢、吴茂林五5位烈士的墓碑。每逢清明前后,成千上万的各族人民来到陵园,悼念烈士的英灵、缅怀烈士的功绩、学习烈士的精神,激发爱国热情。1997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全国红色旅游景区之一。

多方联手助烈属寻亲

1985年夏天,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办公室一位叫李大年的老同志到新疆探亲访友,在参观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时,从烈士墓碑文中得知吴茂林烈士为湖北省咸宁县人,感到很惊奇。随后,李大年在参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时向工作人员进一步打听吴茂林烈士的详细情况。新疆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资料室的工作人员陈秀玉说,他们对吴茂林烈士的家庭、童年等情况均不知悉。为此,该馆委托李大年回湖北帮忙查访吴茂林烈士的家庭情况。

回到湖北后,李大年交办咸宁市(当时为县级市,即今咸宁市咸安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方志办公室查访吴茂林烈士参加革命前的情况。

1986年3月的一天,咸宁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孟姓干部无意间遇到他的一位吴姓老同学,在闲谈中讲出了要查访寻找吴茂林烈士的家乡故事,向他打听和了解咸宁范围内有哪些吴姓村庄,并且委托帮忙查找。吴廷君回忆说:“孟老师的这位老同学叫吴甫俊,是市邮政局一位退休了的邮递员——他原名吴廷禧,是我族上的一位长兄。在得知是为寻找一位叫吴茂林烈士的家人时,吴甫俊想起老家村里吴廷君家有亲人早年从军后杳无音讯,于是托人带口信告诉了我。”

这年3月30日,吴廷君闻讯后立即骑上自行车赶到咸宁城,在吴甫俊带引下来到咸宁市地方志编纂办,说明了堂哥的情况。吴廷君记得:“当他们拿出一张吴茂林烈士的照片给我看。工作人员惊奇地发现,我本人与烈士照片中的人像有几分相似,于是问我,能否确认吴茂林烈士就是我家亲人?我当时说,就算是两个人面对面站着,他如果不说他是哪里的人、父亲叫什么及相关家庭情况,我也不能确认,更何况是一张不能说话的照片?”

为慎重起见,吴廷君向他们提出建议,是否能给自己一张吴茂林烈士的照片带回家去,请村里的同龄人帮助辨认。当时,吴廷君承诺:“在3天之内我来你们这里,如果通过辨认不是我家亲人,我就把相片退还你们;如果是我家亲人,我也来向你们汇报情况。”

“人往高处走,雀往茂林飞”

回家后,吴廷君拿着相片先后给从小和堂兄一起长大的同村同龄老人辨认,他们一眼就认出相片上的人就是当年的“丫头哥”(吴茂林)。

这些老人仿佛回到了他们的童年,在小河里摸虾捉鱼、游泳,在草坪上放牛、搏斗……在山上砍柴、摘野果、捉迷藏……并向吴廷君讲述“丫头哥”童年的很多故事。当年在外村一起同吴茂林给地主家做工、放牛的伙伴也一眼认出是“丫头哥”。其中,还有一位提到,“丫头哥”离家前,曾多次对他说过,“还是要出去闯闯,……人往高处走,雀往茂林飞。”

1986年4月初,吴廷君委托咸宁市地方志编纂办将证实后的吴茂林家庭情况材料寄给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稍后,吴廷君直接与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资料室联系。这年4月28日、6月17日,该馆资料室资料员陈秀玉给吴廷君回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吴茂林烈士的一些情况,并给吴廷君邮寄一本《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纪念册》内容简介,在册中有吴茂林烈士简历。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工作人员陈秀玉后来也回忆说:“我记得当时在给吴茂林烈士写小传,搜集了很多关于吴茂林的资料,在调查线索中我查到吴茂林的老家,我就试着寄出一封信,当时就是吴廷君给我回的信,后来我们就多次通信,确认了吴茂林烈士就是吴廷君要找的堂哥。”

同时,吴廷君向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去信,回信向吴廷君告知的情况与八办纪念册上吴茂林烈士简历完全一样。获知堂兄的相关信息后,吴廷君高兴不已。

当时由于吴廷君寻找亲人心情迫切,想尽快地掌握更多的史料,为了早日让烈士的灵魂有个归宿,他还向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湖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和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分别去信,以求了解更多关于吴茂林烈士的资料。可是,这3家单位都回信说无吴茂林烈士的相关史料记载。在此期间,吴廷君经常逛书店、图书馆,盼能找到相关信息。

政协帮忙圆祭堂兄梦

1986年9月上旬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廷君在一个废品收购站的旧报纸、旧书刊里看到了一本书《毛主席旗帜红万代》。“这本书是湖北日报社为纪念毛主席逝世1周年编撰的。在其中的582页,由中国共产党空军委员会撰写的文章《红日永不落,碧空卷红旗》中写道:‘1938年,毛主席选派了一批红军干部,去新疆学习航空技术’。我看到这几句话与新疆方面来信介绍的吴茂林烈士的简历相符,高兴极了,认为寻找亲人有了新的线索和途径。”

为此,吴廷君向空军党委写信。由于地址不详,后来此信被转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空军史编辑室。空军史编辑室给吴廷君回信,信中写道:“吴廷君同志,来函收悉,现给你介绍几位曾在新疆学过航空和受过监禁的老同志,请予建立联系,他们也许能向你提供较多的情况。”

空军史编辑室在信中列出了吕黎平、方子翼、陈熙、李奎和方槐几位老首长的联系地址,吴廷君如获至宝,通过这封信提供的名单和地址,于10月8日同时向以上5位首长寄出了挂号信。接受专访时,吴廷君说:“这些老首长都是堂兄生前的老战友,他们为我提供了堂兄最真实最宝贵的资料。其中,寄给陈熙首长的信因地址有误,没能联系上,被退了回来。”

在吴廷君家里,笔者看到一摞摞印有各种部队番号和新疆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等地址的信封,虽然信封都已经陈旧,但保存得很完整。“有近百封来信,都是他们收到我的信后回复我的,这些信件为我收集堂哥的资料帮了大忙。”吴廷君一边整理书信一边说。

这期间,吴廷君一直和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保持着联系。吴廷君经过多方的资料收集和走访调查,提供有关信息给相关部门,一致认定吴茂林烈士确系吴廷君的堂兄吴廷杰。

自此20多年间,吴茂林和家人一直想到新疆看望堂哥,了却父亲未竟的心愿。“堂哥吴茂林不仅是我们吴家的英雄,也是从我们咸宁走出去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由于路途遥远,关山阻隔,我们全家人一直未能了此心愿。直至2011年春,《南鄂晚报》通过《乌鲁木齐晚报》搭桥牵线,联系当地政协,帮忙安排行程,圆了我前往乌鲁木齐祭奠堂兄的心愿。”

近半个世纪的苦苦寻找,吴茂林的亲属终于圆梦。吴廷君噙着泪花对笔者说:“找到了亲人,圆了我久远的愿望,我的父亲再也不必为侄儿的下落不明而自责了。我的堂兄尽管牺牲了,但是我的父辈们如果在天有灵,也会为这位烈士后人骄傲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杨丽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