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杜心源的红色教育情怀

2015年05月06日15:03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杜心源的红色教育情怀

“爱国救国需要真才实学,学生要做到学习爱国两不误”

『编者按』

杜心源同志1925年参加革命,1927年入党,他一生任劳任怨,忠心耿耿为党工作,在抗战中失去了三个孩子,他的妻子林若1934年毕业于太原女子师范学校,思想进步,因杜心源同志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他要求妻子为了革命事业,对外一直保持灰色身份,在阎锡山大搞白色恐怖时期,他经常秘密委派妻子转送机密文件。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特别是他培育爱国热情、传播先进文化、塑造良好人格的教育情怀,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引导我们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锤炼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鲜活教材,在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初识马列

杜心源(1907年-1985年),五台县大建安村人。12岁时考入川至学校附小(阎锡山在家乡兴办的免费学校),受老师徐向前和朱应龙影响,杜心源不仅学业优良,在初二时就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会主席。1925年为声援“五卅”运动,他组织全校学生罢课并带领数百名同学步行到太原请愿,被学校除名后考入省立一中。一中是太原地区第一个共青团和共产党的创建地,杜心源在这里走上了信仰马列主义道路。1927年5月,20岁的杜心源到北京赶考,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考入北平师范大学。

播撒火种

在北师大求学期间,杜心源积极参加党的地下活动,倾听鲁迅演讲,并在师大平民学校义务教书。1933年夏,杜心源从北师大毕业后到太原成成中学任教务主任。他和校长刘墉如、训育主任焦国鼐一起,把成中所有的重要职位都安排了共产党员、教联成员和进步人士,为成中后来发展为地下党的大本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杜心源在上课时用自编《活页文选》做教材,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籍,讲述革命道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力群这样描述:“他在我们同学荒芜的心灵上播下了一颗无产阶级的革命火种。”同时杜心源在太原国民师范、进山中学等多所中学兼课,引导了大批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初,成中教师党支部成立,刘墉如任书记,杜心源和赵守封任支委。在全校党员和进步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成中成为山西省工委在太原的革命大本营。1937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北方局机关、山西省工委进驻成中办公,当时的成中实际上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前线的指挥部。

早在1931年冬,杜心源就在家乡与一些进步同乡一起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在杜心源的帮助下,五台县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大建安村党支部。在大建安党支部的直接指导下,阎锡山家乡河边村的川至中学和被服厂也建立了党支部。

投笔从戎

1937年10月10日,经中共北方局同意并报周恩来副主席批准,成中师生抗日义勇队(后更名为师生抗日游击队)在清源县成立。郭明秋任党支部书记,刘墉如任队长,杜心源任政治教官。这支400多人的队伍在奉命转移途中,被傅作义的逃兵部队强行收编。在杜心源等人的说服下,该部两个团的武装随师生游击队到达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所在地离石,参加抗日。为此邓小平高兴地说:“赤手空拳带出两个团,这个功绩很大。”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的卡尔逊说:“古今中外,第一次看到整个学校组成游击队抗击侵略者的壮举。”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也刊登了师生抗日游击队的消息。1938年7月,师生游击队编入120师大青山支队。

1938年1月,杜心源由阎锡山亲信梁化之推荐,经阎锡山亲自批准,调临汾民族革命大学(简称“民大”)任校办公厅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该校由阎锡山亲任校长,梁化之任办公厅主任,主持民大工作。当时梁化之很信任杜心源,放了不少权力给杜心源。杜心源以此作掩护,先后输送了500多名学生到延安。

晋绥岁月

1940年至1946年2月,杜心源先后任晋西北行署教育处处长、民政教育处处长。杜心源在这6年时间内,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法令,其中有不少是他亲自起草的。在他的主持下,经晋绥分局和行署批准,解决了教师的政治待遇,同时制定了教师分级制度和津贴制度,从而稳定和充实了教师队伍。1941年,杜心源主持编写了边区政府的第一套初小统编教材,他还一直坚持在学校教课。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下,基本普及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也得到长足发展,为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干部。有70万人参加的冬学运动,提升了大批基层骨干和农民的素质,巩固了基层政权,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杜心源后来回忆说,在晋绥的教育工作能取得一些成绩,都是由于分局林枫书记和行署续范亭主任、武新宇副主任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情系晋绥

4月29日,记者采访了杜心源之女杜秀文。今年61岁的杜秀文女士在父母的五个孩子中排行最小,一提起挚爱的父母亲,她立即陷入回忆之中,深情地说:对父亲记忆最深刻的一是任劳任怨。父亲主管文教,文字工作量很大,还时常有文稿临时交给父亲修改,而且他还承担了省委办公厅秘书长部分工作,由此父亲是省委出名的加班书记,没有周日和节假日。不止一次有人看见父亲在半夜用凉水冲头解乏。曾因起草、修改会议文件连续通宵加班晕倒在地,经医生紧急处理苏醒后继续工作。二是严于律己。“文革”前,母亲完全符合规定的一次提职和一次调资,都被父亲否决了,理由是党员干部的家属要严格要求,就这样母亲从实行工资制定级后到“文革”前就没有调过一次工资和职务。三是高风亮节。1955年11月,父亲任四川省省委书记。1956年7月在四川党代会召开前,父亲得知中央批复四川省委上报书记名额多了一个,立即表态自己下来,直到1959年9月才再次担任省委书记的职务。

杜秀文说,父母亲在晋绥根据地战斗生活了9年,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热土。在晋绥,父母亲迎来了抗战胜利和新中国诞生,这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和理想。父母亲对晋绥有深厚的感情,生前一直想回兴县看看,可惜他们走得太匆忙,未能了愿。我们子女从小就知道父母亲是从晋绥走出来的。难忘晋绥!这里有父辈的足迹,有哥哥姐姐儿时的记忆,有无私奉献的一片热土,有朴实勤劳的晋绥人民!

『相关链接』

1949年6月,杜心源任晋绥分局临汾党校教育长,主持党校工作,培训南下干部3600余人,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第四梯队政委。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主任。12月27日,奉命率先进入成都市区,接管报社、电台,筹备出版《川西日报》。1950年至1966年7月,先后任中共川西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川西日报》社社长,四川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青工委书记、四川省委书记。“文革”受审被关押至1972年5月释放。1972年12月,先后任四川省革委办事组副组长、组长,省委秘书长,1975年10月至1985年5月,先后任四川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四川省人大主任、党组书记,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5月离休。(记者 史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