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吃饭前必须先祈祷感谢日本皇军的恩赐。
4月29日(美国当地时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令人遗憾的是,安倍依旧未对二战罪行做出深刻反省及道歉,反而大谈战后日本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
安倍的演讲再一次表明,他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忠实继承者。更需警惕的是,安倍多年来不遗余力地修改日本《教育基本法》,妄图将错误史观、错误思想、错误逻辑灌输给日本青少年,使日本的下一代也走上他所信奉的道路。
安倍其言其行,与历史惊人地相似。
事实上,把教育作为工具,控制本国国民以及殖民地人民的思想,为军事扩张和殖民统治服务,是日本军国主义信徒的一贯思维。
这一思维在 1905年至1945年间的东北被彻底实行。
从暧昧隐蔽的“同化”到明火执仗的“皇民化”,日本侵略者以“关东州”、满铁和伪满洲国作为载体,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野蛮的教育侵略。
“关东州”与满铁附属地的教育扩张
山东省宁津县的官方网站存有一篇“口述历史”文章,口述人名叫张成德。日本侵华期间,张成德曾经在日本特务机构“宣抚班”担任宣抚官,被派往山东一带活动,宣传所谓“中日亲善”、“皇军仁政”、“王道乐土”等侵略谎言。张成德之所以能够进入“宣抚班”,是因为他曾经在东北的专科学校学过两年日语。
在当时的东北,教育成为日本殖民统治者手中的武器,不仅用于培养“效忠天皇”的侵略先锋,更用于奴化广大的东北民众。
早在1905年,刚刚取得旅顺、大连地区(当时称“关东州”)统治权的日本,便迫不及待地提出“首要的任务应是教育事业”。一年后,第一所日本人学校在大连成立了,招收的学生均为日本移民的子弟。历史学家齐红深指出,日俄战争后,在旅大地区开设的日本人学校具有鲜明的殖民地特色,其核心就是要灌输 “忠君”、“报国”、“把满洲真正当做日本的生命线”等军国主义思想。 “日本小学、中学和大学也有少数中国学生。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随军翻译、‘宣抚班’成员,多数是从这里培养出去的日本人和中国人。他们精通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化,担当了全面侵华的先锋角色。 ”齐红深说。
除了日本人学校,日本也开设了专门面向中国人的学校。这些学校成为奴化东北民众的基地,其主要手段之一是推行日语。 1926年11月,旅顺师范学堂堂长津田元德在《南满教育》特别号上发表 《关东州内师范教育的回顾》一文,写道:旅顺“高等学堂时代是以同化主义为根本方针的。称日语为国语,按日本读法念汉文。 ”用改造语言的方式达到“日满亲善”,使殖民地人民顺服,这一做法影响巨大且深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接触了一些当年上过学的老人,他们几乎都对学习日语有深刻记忆,有的至今还能熟练阅读日文。
“九一八”事变前,旅大地区与满铁附属地逐渐建立起完整的殖民奴化教育体系。不过,由于统治未稳且统治范围有限,殖民统治当局的奴化教育政策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推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吉林大学史学博士李娜在其论文《满铁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中便指出:“日本侵略者把‘九一八’事变前的一段时间比喻为‘雌伏时代’。 ”
所谓 “雌伏”,即隐藏起来。 1910年,“关东州”民政署庶务课长关屋贞二郎在一次讲话中说:“关于新领土的教育方针……不能够把它轻易道尽,简单言明……是需要谨慎的”。
但是,“雌伏”不代表完全不动,尽管遭到了不小的反抗,但日本在“关东州”以及满铁附属地始终都在以渐进的方式推动“同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因为,日本殖民统治者深知,教育侵略若停滞不前,那么“东北的火车就会停驶了”。
伪满洲国全面实施殖民主义教育
到了1931年,“雌伏”多年的日本侵略者等到“雄飞”的时机,在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实现了吞并整个东北的“夙愿”。自此,殖民统治当局无需再伪装,明火执仗的奴化教育在东北全境蔓延开来。
“1932年之后,日本在旅大地区和满铁附属地推行的‘同化教育’逐渐发展成为‘皇民化教育’。”齐红深说。何谓“皇民化教育”,根据日本学者的解释,“‘皇民化’政策的特征,就是完全无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将其纳入日本的版图并强制推行日本化”。该解释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日本奴化教育政策的本质就是要将中国人变成丧失民族意识,如奴隶般驯服的“良民”。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确立了“以王道为施行教育的方针”。其后,满铁宣布 “不管附属地内还是附属地外,都统一于满洲国的国民教育这一根本方针”,“培养能献身王道乐土建设的人才”。
伪满洲国的“王道主义教育”方针宣扬“日满一德一心”,用传统儒家伦理做包装迷惑东北民众,但实际上进行的依然是奴化教育。伪满洲国这个表面上是以“独立国家”面目存在的政权,其实完完全全处于日本的掌控之下,因此,其教育体系当然也是为日本殖民统治服务的,是彻头彻尾的殖民教育体系。
1937年,伪满洲国颁布“新学制”,标志着殖民主义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殖民教育体系的正式确立。 “新学制”提出了完整的奴化教育方针,将学校系统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和师道教育、职业教育两个门类,通过缩短学制、减少授课日数、压缩文化课时等一系列手段,来降低东北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很显然,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育民而是要愚民。同时,“新学制”还强调推行职业化教育,目的是为“满洲开发”培养更多懂技术、会劳作的工人。
根据《辽宁教育史志资料》记载,在伪满洲国的殖民教育体系下,不符合“日满一心”宗旨的教科书遭到废止,日语变成了必修“国语”,国民道德课则专门学习 “伪满建国由来及日本国体、政体”,而历史课更是歪曲讲授。这些做法是赤裸裸的教育侵略,完全暴露出日本殖民统治者的险恶用心。
教育被强行纳入战争轨道
正在伪满皇宫博物院举办的“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实展”中,有一张照片很引人注目。照片中,几个青年拿着木棒,做出格斗的架势。该场面并非发生在战场,而是当时的伪满建国大学,那几个青年都是大学生。
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伪满洲国进入全面战时体制阶段,此时,东北地区的教育也被强行纳入战争轨道。 1942年,伪满洲国颁布了《学生勤劳奉公令》,在各级学校开设“勤劳奉仕”课。勤劳奉仕,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劳动服务。在战时教育体制下,学生变成了劳工。齐红深描述说:“大学生要为日军挖战壕、筑工事、修飞机场,中小学生则要到农场、林场劳动,还要修公路、挖防空壕、清扫神社等。 ”
勤劳奉仕、国防训练、军事训练成为伪满洲国后期的主要教育内容。为了支援“大东亚圣战”,做好随时“上战场”的准备,本应以强身健体为内容的体育课变成了军事训练课,培养“尚武精神”成为授课的目的。
并且,为了加强时局教育,又增设了“时局教育”课。在许多亲历者的口述中可以了解到,该课程与战局动态紧密结合,学生不仅要及时了解时局新闻、写时局日记,每有日军胜利的消息,还要集会游行,以表庆祝。
战时教育体制的实行完全为了适应“大东亚圣战”的需要,从其具体做法和影响来看,可谓将奴化教育发挥到了极致,不仅将东北青少年训育为劳务奴隶,更让他们沦为战争的炮灰。
总而言之,日本在东北地区推行的奴化教育,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但其本质都是要从精神上彻底改造东北民众。正如时任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所说,要通过教育“造成东三省民永远亲日”,成为日本永远的奴隶。(记者 王研)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