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背不出日语课文就要挨打

2015年05月13日14:16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背不出日语课文就要挨打□

你知道吗,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日语曾经被定为“国语”。如此荒唐可鄙的事就在1935年上演。

从小学开始就得学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日渐重视东北地区的日语教育,1935年1月首次提出要将日语作为伪满洲国的“国语”。随后这一想法被逐渐落实。而原来教育中的国语却被降格为“满语”,这里的满语并非满族语言,而是指中文。

当时,从小学开始,日语就被列为必修课。在社会上,日语培训机构林立,或强迫或利诱,当时的男女老少都得接受日语教育。

不少耄耋老人回忆起那个时候,都说最怕和最反感的课就是日语课。上日语课时,师生都不许说中国话。学生学习日语的方法就是背诵,每堂课老师都要用一半时间来检查背诵,如果背不出来轻则挨骂、罚站,重则拳打脚踢。

日语课占很长学时,从小学开始就得学,到了所谓的国民优级学校,日语课每周达到7学时,比“满语”多两学时。日本教师在教授日语课的同时,还教授物理、化学、数学等科目,不管学生们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全用日语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为了弄清楚课程的内容,不得不努力学习日语。到了大学阶段,所有的课程都用日语授课。

对于已步入社会的成年人,日本殖民当局同样从语言入手进行奴化教育。许多工作都要求会说日语,那是个全民被迫学日语的年代。

学好才能找到好工作

日本殖民当局推行日语教育的政策,采用的是“一手持大棒,一手喂胡萝卜”的方法。

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当时有日语“检定制度”,如果检定一个人的日语水平为合格,会按他的成绩确定等级,包括特等、一等、二等、三等4个等级。

在学校,学生们入学时就会被告知,毕业时若日语达不到三等翻译水平,就不能毕业,这就迫使学生们必须努力学习日语。

对于日语学得好的人,当局会给予一定的奖励。从史料记载来看,“语学检定制度”是在1936年设置的,目的就是要激励更多的人进行语学检定。若检定合格,青年学生在毕业、就业方面都会得到优待。

根据老人回忆,在当时的社会,只有日语学得好的人才能找到好工作。

伪满各类机关中的公文都使用日文,机关实际负责人也都是日本人,而且用日语分派工作任务。

若听不懂日语,不会写日文,就难于应付工作。为了保住饭碗,中国人也就不得不学习日语了。

“语学检定制度”出台后,对伪满官吏、会社职员、教师的考核,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日语水平。

伪满初期和中期,许多日语学校、日语讲习所随之产生,几乎充斥各地。

为普及日语,殖民当局大力资助各类日语学校。根据1938年的调查,奉天、辽阳、鞍山、营口、抚顺、新民等18个市县,有41所日语学校、日语讲习所,远远超过了当地居民正常学习外语的需求。

只为培养效忠的顺民

假设回到1941年,一个刚入学的孩子,首先学会的日语大概是向老师问安,以及“天照大神万岁”、“天皇陛下万岁”这样的句子。因为殖民当局规定,学校日常用语必须使用日语。

有的老人至今都能将《回銮训民诏书》全文背诵出来,因为当年,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多次背诵这篇殖民地文书。

从一些口述历史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朝会之后,全班学生进入教室站立,由班长先念“诏书”,大家跟着齐声朗诵。在学生们集体背诵时,日本教师会巡视,发现谁的嘴不动,立即从队列中拖出、踢倒,让其跪在队前,背诵完后再以“不敬罪”毒打示众。

翻开当时的日语课本,会发现除了简单的会话和日常用语外,大量的章节在介绍日本的风土人情,这是在向东北青少年灌输日本文化和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使之产生崇日、亲日的感情;还有一些政治意图非常明显的课文,如《国务总理和鸽子》、《建国大典》、《开拓青少年义勇队》等,都是在灌输“日满不可分”的奴化思想,使孩子们成为效忠日本的亡国奴。看到这里,日语教科书的侵略、奴化本质尽显。此外,日伪当局还要求将一些教科书同时用日文和汉文对照排印,不放过任何一个推行日语教育的机会。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这样评价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政策:“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太阳旗下,每个中国人只能当顺民,做牛马,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 ”这一论断,简明精辟地指出了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妄图用武力征服中国人民,更要在精神文化方面同化和愚弄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成为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的顺民、奴隶。日语教育这一武器正是日本这种灭亡中国政策的最佳体现。在那场无硝烟的文化侵略中,日语教育给东北的老百姓造成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伪满时期,由于日语受到高度重视,以致当时东北出现畸形语言现象——人们说话常常是汉语中夹杂着日语。(记者 张晓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