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文化融合说”是一种狡辩

2015年05月13日14:17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文化融合说”是一种狡辩

谈到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我们脑海里总会浮现那么几个关键词:教科书、新学制、职业教育,很少有人把日语教育当做重点去对待。然而,我们拜访了东北地区的许多近代史研究专家,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日语教育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化教育的重点。

奴化教育的“尖兵”

“日语教育”这个词听起来很普通,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也没有一丁点侵略意味。其实它的侵略性十足,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奴化东北人民。

然而,如今的日本学界对当年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的行为含糊其辞,甚至提出了“文化融合说”等美化的说法,认为推行日语是顺应当时两国文化融合的需求。

“这是日本为了掩饰其侵略本质做出的一种狡辩。”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晓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观点的要害。

日本推行日语教育的本质就是奴化教育,是为其侵略行为服务的,日本在东北地区所推行的整套日语教育制度,都是奴化教育最直接的证据。

高晓燕指出,日本学者所谓的文化融合,并不是东北人民对日本文化心向往之,自发自愿地融合,而是在坚船利炮的武力威胁下,被迫地了解日本文化。在当时,迈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日本,自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是亚洲的火车头,膨胀的民族优越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好的,别的国家都是次等的。他们由此给侵略行为找到了合理的借口,利用炮火打开中国的大门,占领东北地区,在掠夺东北资源的同时,推行奴化教育,奴役中国的老百姓。之后,他们又提出为东北地区带来文明和文化融合的歪理,其实就是为了掩盖侵略的丑行。

手段花样百出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它没有阶级性,但却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

为了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的奴化教育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他们花样迭出,软硬皆施,对日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根据高晓燕的介绍,伪满洲国成立伊始,一些中小学就已经开展了日语教育,之后随着新学制的提出,日语教育在东北地区广泛推行。

为了达到同化东北人民的目的,日本侵略者想方设法地推行日语,只希望有一天日语能够取代汉语,成为伪满洲国的国语。

他们在各地创办日语学校,不断充实各个学校的日语特别班,在伪满洲国的国立学校开设日语课,大力资助公私立日语教育设施,面向社会出版日语简易读本,提倡日语广播讲座,将外国人名、地名、技术专有名词等都使用日语进行标注……

日本侵略者为了推行日语教育,有着层出不穷的手段。

另外,由于日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解决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沟通问题,一种强行将汉语和日语杂糅在一起的语言变体在东北地区产生了,这就是协和语。如今,东北还残留着部分协和语,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

链接

所谓的协和语

协和语,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期间,在日伪统治者的奴化政策高压下所产生的一种汉日语杂糅的语言变体。亦称兴亚语、日满语、大东亚语。

伪满洲国的宣传口号是:“满洲国是一个没有民族歧视的国家,五族共荣。 ”日本帝国主义强迫东北人民使用协和语。

这种语言变体是将汉字照日本语的意义解释,但不照日本语读音,而是照汉语读音,它既非日本语,又非汉语。

譬如,将“客满”说成“满员”,“标题”说成“表题”、“愿望”说成“志望”、“工钱”称为 “劳金”、“挣钱”说成“吃劳金”,“草垫子”说成“榻榻米”,“汽车”说成“古鲁码”,“厕所”说成“便所”等等。

据文献记载,当时学校的教材中,所有的外国国名、人名、地名和专业术语等一律用日文的片假名注音。查阅当时的有关报纸和资料,发现日文的片假名随处可见。

在这种野蛮的语言同化政策高压下,东北人民使用汉语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汉语受到相当严重的损害。

这种语言在伪满流行了十几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规范汉字语言文字,禁止协和语的使用。(记者/张晓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