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永远保留这座教学楼

2015年05月13日14:25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永远保留这座教学楼

同泽高中女中部有座三层红砖建筑。

这幢校舍已经有87年的历史,它就像一位老者,见证了学校的开办、曾经的辉煌、被迫解散、校舍被日本人占用、师生一起反抗日本的奴化教育……几经沧桑,校舍到今天仍在使用中。

5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承德街3号的同泽高中女中部。正对校门的三层红砖老建筑,楼体被郁郁葱葱的爬山虎包裹着,看起来更显沧桑。

楼后的操场上,高一、高二两个班级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打篮球、排练体操、跑步,女孩们爽朗的笑声给眼前的这幢老建筑增添了几分青春的活力。

沈阳城中第一座女子综合性中学

站在楼前,学校第18任校长,今年已经78岁的朱连山感慨地说,这座楼已经有87年的历史,它就像一位老者,见证了学校的开办、曾经的辉煌、被迫解散、校舍被日本人占用、师生一起反抗日本奴化教育……几经沧桑,校舍到今天仍在使用,简直是个奇迹。

组织编写校史时,朱连山访问过多位校友。他介绍说,1928年之前,沈阳城有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职业学校,唯独没有女子综合性中学。当时,张学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认为应该开办一所女子中学。他在方城之内选址,最终买下沈阳故宫西侧、怀远门南端的这块黄金地段,邀请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杨廷宝设计,盖起了这座三层教学楼和一座宿舍楼。

朱连山带着记者走进这座老建筑,他说:“现在三层楼不算什么,倒退87年,这可是了不起的大事。张学良建这所女中,用的材料、采用的技术,都是当时顶尖级的。 ”

这座教学楼如今依然在使用。一楼有半地下设计,现在是设备齐全的体育馆。地上部分的左侧是教师办公室,右侧是校史馆和电子钢琴、美术等学生教室。二楼是礼堂,分上下两层,可同时容纳800人。礼堂两侧为教室和办公室。三楼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教室,专门为高三学生所用。不难想象,在上世纪20年代,女生能在这样气派的环境中读书是何等荣耀。朱连山说,不光是楼内装修,当时还重金聘请英国留学归来的王捷先校长,并从英国进口各种实验设备,冬天教学楼和宿舍都用暖气。

第一届同泽女中的一位学生后来回忆说, 1928年刚建校时只有100多名学生,而到1931年,全校学生已达到300多名。师资力量强,学生积极进步,一时间,学校在沈阳城内外名声大震。当时日本对东北已经垂涎三尺,学生们经常创作话剧、歌曲来表达爱国情怀。这也与张学良定下的办学宗旨“强国保种”相辅相成。

“九一八”那晚的阵阵枪声

站在学校礼堂中央,朱连山给记者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当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学生们在小礼堂开晚会,自编自演话剧 《一片爱国心》。演员们演得激情澎湃,观众们看得热血沸腾,大家久久不愿散去。回到宿舍不久,外面传来阵阵枪声。第二天早晨,枪炮声仍不绝于耳,有的学生登上楼顶平台,眺望城墙,惊讶地发现日军已经占领了城墙,并向她们开枪恫吓,学生们慌作一团。时任校长的曹德宣扮成商人冒死赶到学校集合全校师生到礼堂。他悲痛地说:“日本帝国主义昨晚占领了沈阳,我们是张学良办的学校,日本人不会让我们办下去的。为了安全,同学们尽快离校,投亲靠友,设法回家吧! ”当时,学生们抱作一团,痛哭流涕。这眼泪里,有恐惧也有不舍,有无奈也有对学校的眷恋。

曹校长的话不幸言中。没几天,日本军队果真占领了学校,看到这里的建筑质量如此之好,竟把学校改成了警务厅。他们砸烂学校牌匾,砸坏学校落成纪念碑,甚至把全校师生为感谢张学良办学而自费为其定做的铜像也拉回日本造子弹。北楼成为日本人的“王道书院”,体育馆被改建成牢房。

多少爱国志士死在牢房中,无人知晓。但日军霸占学校、残害无辜百姓的罪行,至今依然牢记在每一个同泽人的心里。

讲校史是雷打不动的第一课

1933年,警务厅撤走,学校重新招生办学,只是这里不再是“强国保种”的女中,而是日本推行奴化教育的场所。

1937年和1938年,学校更名为奉天第一女子初中和第二国民高等学校,由日本人任校长。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学生回忆说,教学楼正门是日本人专用的,中国人只许走侧门,每天早晨全校师生到礼堂朝会,日本教员随机叫学生背日文文章,背不好就要罚站一上午。如果在学校说汉语,日本老师听见就要狠狠地扇耳光。

对于奴化教育,学校师生也并非全盘接受。不少有反抗意识的老师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传递爱国主义思想,最出名的当数阎述诗老师。

1933年,阎述诗在该校任教时,创作了大量歌曲,并翻译改编了不少外国进步歌曲。他把这些歌曲教给学生,教育她们不要忘记苦难中死去的同胞。 1934年,班里的一名女生在排练欢迎日本天皇弟弟秩父宫访沈仪式时,因俯首不够深被监视的日本人打伤。阎述诗当场痛斥日本人。后来,阎述诗在东关礼拜堂公演时被日本人盯上,只好悄悄脱身去了北平,由阎述诗作曲的抗日歌曲 《五月的鲜花》至今仍被传唱。

学校党委书记祖义告诉记者,每年新生入学,讲校史是雷打不动的第一课。

考察结束时,朱连山说,自己很欣慰看到这座教学楼依然保存完好,“我们应该永远保留这座教学楼,应该永远记住那些曾经为了国家而反抗日本人的同泽女中的师生们。 ”同泽高中女中部的创办人是张学良。每年新生入学,首先要学习校史。(记者/张昕 摄/记者/万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