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茅盾与突兀文艺社的不解之缘

李萱华

2015年05月15日15:2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11:春秋周刊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北碚成为陪都的迁建区,国民政府各院、部、局多迁至于此,另有大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名流巨擘大批迁居于此。茅盾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北碚,茅盾曾亲自辅导、扶植了一个最活跃的青年文学团体———“突兀文艺社”。

突兀文艺社,成立于北碚兼善中学。1940年初,学校高二班一批进步学生,由中共地下党员刘德彬、唐廷璐、陈万堂、杨本泉、韩久馀、龚固礼等发起,成立一个文艺社,仿照鲁迅先生办《语丝》的办法翻字典,找出“突兀”二字。这两字有“突然崛起”之意,故此得名。杨本泉被公推为社长。

突兀文艺社成立伊始,便推出三个全校性的壁报:一是每月出版一次的《突兀文艺》,篇幅很大,专登长篇作品;二是十天出版一次的《突兀旬刊》,每期四开报纸大小一张,专登杂文、评论等短文;三是每天下午出版的《突兀晚报》,每期十六开大小一张,登载学校新闻、杂感、小诗等内容。

这些刊物一出刊,便在全校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突兀旬刊》,由于文章短小,经常开展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的讨论,颇受师生们的关注。

“永久社长”

在讨论“文言与白话”这个专题时,吸引了一位姓雷的老师。这位老师是提倡新文学的,很喜欢徐志摩的诗,在上课时还给同学们朗诵过徐志摩《猛虎集》中的作品。雷老师极力支持讨论这个问题,亲自写文章参与讨论。但他来稿中的观点是:“要写漂亮的白话文,必须具有深厚的文言文的功底;鲁迅白话文写得好,即得力于他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高。”

雷老师的来稿刊登后,《突兀旬刊》在下一期刊出了陈万堂以笔名写的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引用鲁迅的话批驳了雷老师的观点。

这一下捅了马蜂窝。雷看后勃然大怒,认为有辱师道尊严,非要学校严厉处治不可。因雷当时正处于上升地位,学校将要提拔他为教导主任期间,校方只好照他的意思办。于是,训育主任把杨本泉叫去说:“是谁化名写的那篇侮辱雷老师的文章,你说出来,没你的事;要不然,你是社长,一切由你负责。”杨本泉回答:“按照我们刊物投稿规则,编辑有责任为投稿者保守秘密;稿件一经刊出,责任由刊物承担。我是突兀文艺社社长,也是《突兀旬刊》发行人,要我泄露应当保守的秘密,我办不到,要我负的责任,我绝不逃避。”

事情闹僵了。学校要开除杨本泉,又觉得罪名似难服众;不严处,雷老师那儿又不好交代。正迟疑间,学校很有影响的几位老师李彦廷、储师竹等出面说情,最后决定采取默退方式,让其转到别的学校就读。

于是,第二学期,杨本泉去嘉陵江对岸土沱参加求精中学的转学考试,考后回兼中搬行李,正巧遇上嘉陵江涨大水,好几天都过不了河,眼看误了去求精中学的报到日期。老师们一再求情,大概雷老师的气也消一些吧,校方改变了对杨本泉的处分,挂牌记两个大过、两个小过,“留校察看,以观后效”。

杨本泉坚持真理,为了保护同学不惜牺牲自己。这种精神很受文艺社同人的赞赏,突兀文艺社的社员开会,一致通过决议:任命杨本泉为突兀文艺社的“永久社长”。

从此,突兀文艺社在学校的影响更大,要求入社的人越来越多。最初只有10多个社员,随之逐步扩大,同学赵子信、刘洪奎、万冈、李廷华、席向、邝忠实、肖秧等参加进来,在学校内部,不但要出壁报、油印刊物、课余还分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小组,分别开展小组活动,讨论文学创作。

《什么是基本的》

突兀文艺社在茅盾先生的扶植下,并随着社员的毕业升学,逐渐发展成为跨校学生文艺团体。社员最多时达到百余人。活动范围也从学校扩大到社会,刊物从壁报、油印报,发展到铅印报刊和正式出版丛书。茅盾先生称赞突兀文艺社,是一批思想进步的青年,是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他不仅为《突兀文艺》题写了刊头,为刊物修改作品,还专门为其写了一篇为《什么是基本的》文章,鼓励这些文学青年:

从事文艺写作的人,应当有冷静有头脑,热烈的心肠,正确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就这四项,是基本的,具备了这四项,然后所谓“向生活学习”也者,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有人强调生活经验之重要性,好像只要“有了生活”,便什么都不成问题了。然而假使不先有了正确的思想,和广博知识,你会迷失在生活的茫茫孽海中,若干现象你将不能理解,若干现象你将认识错误,现象中的若干因与果你将茫然无知,结果,尽管你饱经忧患,尽管你做实际工作,或者,甚至干过三百六十行,可终于你是个糊涂虫。

然而“没有生活”也不行,这还不是说“你没生活”你的题材将感匮乏。这是说,倘“没有了生活”,则你虽有正确的思想,亦将僵化为公式与教条;虽有广博的知识,亦将流为空洞迂腐,结果,正确的思想,会做出错误的结论;而广博的知识,会在现时面前碰壁跌跤。

至于冷静的头脑和热烈的心肠,或者以为这要看“天赋”如何,非可求致。但我以为,“赤子之心,人皆有之”,天生的冷静头脑者恐未必有罢。而对于人民大众的热爱,当然不能和思想没有关系,尖锐的观察力,深入而条理的综合力、分析力、组织力,也不会和广博的知识没有关系的。

因此,对于青年朋友,我不大愿意公式地而又时髦地只捧出“向生活学习”,或“充实生活”之类的箴言,而宁愿献给他们两句老生常谈:正确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至于什么技巧上的修养,我倒以为尚属第二义。当然这不是谈不要技巧,不过必须记取的乃是:技巧的把握,实在不是怎么了不起的大事罢了。

以寿宴费作为征文奖金

突兀文艺社活跃于重庆文艺界,并逐步吸收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国立剧专、载英中学等多所大、中学的校园文艺社团参加,其活动持续近十年,并在茅盾等的指导与影响下,留下了一批反映抗战现实生活的作品,成为抗战时期重庆颇具典型意义的校园文艺社团。

比如,突兀文艺社曾先后出版发行铅印刊物《突兀文艺》杂志四期,并先后正式出版《突兀文艺丛书》三册;文艺社编辑出版的民歌集《中国风》,其中搜集了不少秧歌舞曲,曾一版再版;杨本泉出版了诗集《早安呵,市街》;刘鸿奎以笔名徐邮出版短篇小说集《纯真的爱》,茅盾不仅审阅了原稿,还给这本书写了序文。

在序文中,茅盾指出:青年学生热爱文艺,注意观察社会,关心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命运,并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笔去反映学校、社会现实生活,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很好的事;这不但有益于学习,也有益于社会。

1945年,茅盾五十大寿时,重庆《新华日报》发起为其祝寿。茅盾提出:他对生平所写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不多,引以为憾,建议以寿宴费作为奖金,举行一次征求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短篇小说征文。因此《新华日报》举行了一次“茅盾文艺奖金征文”。突兀文艺社的社员踊跃参加了这次征文活动,社员田苗的《互替的两船夫》和杨本泉的《丰收》,均名列三名甲等奖之中。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杨丽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