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

铭刻青史的“旋风九日”

傅红星

2015年05月28日07: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系邓小平访美历史照片。

致读者

从今天起,我们开设“艺边杂谈”栏目,主要约请长期躬耕于文艺一线的文艺工作者,畅谈他们所进行的文艺实践,以及他们对于文化艺术鲜活生动的感悟。本期开篇由电影《旋风九日》导演傅红星为大家讲述“旋风九日”背后的故事。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应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夫人的邀请,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携夫人卓琳踏上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访美之旅。这一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这一年被西方称作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年份。在为拍摄美国总统卡特纪录片的资料收集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1979年邓小平访美的9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幕大戏,却从没有被详细讲述过。2013 年,制片人吕木子在美国几家电视台和影像资料馆里发现了一些邓小平访美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虽然珍贵,36年来却从未被披露。于是,我决定拍一部关于邓小平访美的纪录电影。

一部电影100分钟,是讲一个人的一生有意思,还是讲这个人一生中的几天有意思?我想也许浓墨重彩的风格更精彩。2013年夏末,《旋风九日》项目启动,我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在我看来,历史从未远去,如果你对历史作梳理,从中得出一些东西,历史就是你的一盏明灯,既照亮过去,也照亮今天与未来。谁会拒绝了解未来呢?

1979年,邓小平已是74岁高龄,但在访美的短短9天里,他出席了80场活动,发表了20多次讲话,参加了20多次宴会,10多次跟记者谈话;他在布莱尔国宾馆的火炉边,舌战美国四大电视王牌主播,在华盛顿的舞台上慈爱地亲吻孩子们,在得克萨斯的乡下戴上象征美国拓荒精神的牛仔帽等等。他是中国人民的代表,身上有中国文化的符号,他的坦率、幽默、慈祥和强硬,让美国人真真切切看到了中国人的诚意、美德和改变自己落后面貌的决心。用美国媒体的话说,他刮起了一股“邓旋风”。

我们的采访带有抢救历史的性质。很多当事人年事已高,卡特91岁,基辛格92岁,老布什也已91岁且身体不好。当年参与签订中美科技协定的美国能源部长施莱辛格,2013年下半年表示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不幸的是,2014年4月,在我们出发去美国的前夕,他去世了。我在1996年拍《周恩来外交风云》时采访过基辛格。2014年5月,他欣然答应接受采访,但只给我20分钟,因为当时他正在写一本新书。我赌了一把,拒绝他说,20分钟肯定不够,我们约定等他写完这本书之后再做采访。然而到了7月,我再赴美国时,基辛格却因为心脏手术取消采访。我很后悔但不放弃,12月,他终于抽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时间远超20分钟。采访卡特时,他对当年的事情记忆犹新,他说,邓小平访美是他任职总统期间最骄傲的事情。

我们拍了几百个小时的素材,但因为电影容量有限,很多素材并没有用在电影里面,只能留给将来。我做过7年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知道影像资料的历史价值。这些资料,我们会捐给国家相关机构,或借助互联网供后人观看、分享。

《旋风九日》上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一部培养年轻人全局观、未来观的电影。很多年轻人看过此片后说:这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它教会我们思考,了解当年中国是如何摆脱贫困以及年轻人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不少多年未进影院的中老年人也重返影厅。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俄罗斯电影专家、85岁的戴光晰专门给我打电话说,跑了两趟影院才看到此片,内容非常棒、形式也有创新。

《旋风九日》点燃了人们追求自己梦想的火焰。作为电影导演我最感安慰的是,拍出了一部有价值、有意义的影片,让观众用更广阔的胸怀来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28日 24 版)

(责编:常雪梅、杨丽娜)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