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民族危亡之际,面对日寇的屠刀,他们无所畏惧,挺身而出,奋力反击——

高唐群英谱写抗日杀敌曲

2015年06月04日15:38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高唐群英谱写抗日杀敌曲

军民同抗日

高唐自古英雄辈出。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不久,日寇的魔爪便深入高唐县境内。高唐人民为反抗日本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一大批勇战日寇的抗日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高唐人的爱国情、报国志。

好汉刘存福抡铡刀战日寇

1937年9月17日上午,一股日军骑兵小分队从县境西北的卞官桥过马颊河进入高唐,这是鬼子的兽蹄第一次踏进高唐县这块圣土,经过军民的一次阻击后撤出高唐境内。当年10月份,日军由德州出发,过恩城再犯高唐。

听到日军入侵的消息后,梁村镇崔庄村农民刘存福义愤填膺,他将母亲、妻儿委托给胞兄照顾,让他们一起逃难,自己却执意留在村中。在送别亲人时,他拍着胸脯道:“你们放心,我誓死不当亡国奴!”

在抗日民团与日军激烈交火时,刘存福跑前跑后,帮助民团战士挖掩体,运子弹,送水送饭。待民团走后,刘存福巧妙地躲过了日寇的搜查,回到自己家中。卸下那口大铡刀,在磨刀石上“嚓嚓”地磨了起来。刀越磨越快,心越跳越狂。国亡了,家也就不存了,是日本鬼子毁了这一切,愤怒仇恨的表情充满那张血红的面孔。刘存福倒提着铡刀走出门去。

来到大街上西望,只见村西头两个相连的大场院(打谷、打麦场)里烧起了点点堆火,每个火堆周围都蹲坐着一圈日本鬼子。坦克、吉普车在西边一字摆开,大枪在每个人圈旁支起一个伞形架子。他们围着火烧着什么,又是吃又是喝,又是大声嚎叫。场院的周围有三三两两的巡逻岗哨。

刘存福依仗熟悉地形,利用地物遮掩,悄悄地向鬼子们靠近。五十步、三十步,离鬼子们还有二十步,进了一段没有遮拦的开阔地,刘存福顺势抡起铡刀大喊一声:“你娘的拿命来吧!”便飞快地冲向敌群。鬼子们突然发现天降大汉,年约三十,身高六尺,体壮如牛,火光映出了那倒竖的眉、瞪起的眼、上牙咬着下唇的可怕面孔,高举着从未见过的雪亮大刀直劈过来!随着鬼子们的嗷嗷惊叫,数发子弹射透了刘存福的胸膛,只见他身体前后一晃,又立马站定,将高举的铡刀狠命地掷向鬼子。在铡刀甩出的同时,刘存福倒下了,那口雪亮的铡刀落在鬼子们面前,将硬硬的场地砍进了半尺深,稳稳地斜立在那里。此时,刘存福支着头的下巴一歪,全身瘫软下去,但眼睛一直瞪着。

刘存福,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用一口大铡刀把这股装备精良的七百人的日军吓跑了。他们赶快收拾行装,后退10里,在梁村度过了忐忑不安的一夜。

第二天,日军侵占了高唐。但惊魂未定的鬼子强打精神,吹打鼓乐,自虚壮胆。队前竟有四个士兵扛着白布包裹的刘存福大铡刀。这口铡刀,后经当时的棉栈经理韩松亭出面交涉,从日军手中索回,归还崔庄。

少年英雄刘文豹徒手杀鬼子

固河镇后坡村的刘文豹,1939年时15岁。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恶行,让刘文豹想弄支枪杀鬼子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一天午饭后,刘文豹在村头高岗上发现了一个因醉酒而掉队的日本兵,肩扛大枪步履蹒跚地向后坡走来。他心想:“这次弄支枪杀鬼子的机会来了!”

待日本兵走近时,刘文豹肩背粪筐当面迎上去。日本兵警觉地端起“三八大盖”指向刘文豹嚎叫了一声,也不知说的什么话。刘文豹与其对峙一会儿,日本兵认为自己人高马大,面前是个小孩子,街上不见其他人,不会有危险,便将枪收起扛在肩上,还向刘文豹靠近了几步,接着又哇哇啦啦讲了一些鸟语,口中喷着浓烈的酒气。小日本边说边打手势,见刘文豹总不理解越发着急。刘文豹则趁机大声骂道:“你们是土匪王八蛋!没爷没娘的野种……”愤怒激昂地骂他祖宗三代,骂到痛快处,解气地笑笑。小日本听不懂,只是傻傻地跟着刘文豹的感情变化而转化着喜怒表情。

从鬼子的手势中,刘文豹早就知晓他渴得厉害,要喝水,只是故意耍他一阵儿罢了。“决不能失掉这次大好机会,一定想办法杀了他,把枪弄到手。”刘文豹琢磨着,领着鬼子去找水。街上仍然没有人,走近村中那口吃水井旁时,突想:把他弄井里淹死!刘文豹走近井口指指井里的水对鬼子示意。鬼子将头探在井口上方向下瞧。此时刘文豹刚想动手,却发现钢枪挂在鬼子肩上,若与鬼子一起翻到井里,他死了罪有应得,可是这枪湿了还能用吗?只好另想办法。鬼子看看井中水,舌头在上下唇之间转了几下,笑眯眯地点点头,拍拍刘文豹的肩,示意赶快弄水喝。刘文豹带着鬼子向村西头走去。

刘文豹想起他家大门前刚刨走几棵大树,留下的坑又深又大。“就把鬼子在那儿结果了!”主意一定,脚下步子大了。鬼子求水心切,紧紧相随,有时抢在刘文豹前头。树坑就在前面了,说时迟,那时快,刘文豹熟练地放下粪筐,抽出粪叉,瞄准钢盔与衣领间那条缝,使尽浑身力气捅了过去。只听“哐”一声,眼前一溜火花,粪叉捅在了钢盔的下沿边上。鬼子向前踉跄了几步,差点趴下,但枪一直没离手。没捅到要害处,小鬼子回过神来,眼珠子红了,重新打量一下这个中国少年。只见文豹手端粪叉,小脸紧绷,双眼冒火,随时准备招架。鬼子蔑视地看着文豹,摘下肩上的枪扔在一旁,明显表示出:“要用枪制服这个中国孩子,太丢日本军的面子了。”于是将衣袖向上一提,猫着腰向刘文豹靠来,要徒手较量。文豹根本没把这个身强力壮的敌人放在眼里:“你徒手,我要用粪叉那算欺负你,不能给中国人丢脸!”想罢,便将粪叉一扔,迎向前去。日本兵依仗身高体壮,泰山压顶般扑过来。小文豹凭借身体灵活,黄雀挪枝闪在一旁。日本兵扑空嘴啃地,小文豹翻身压上骑毛驴;日本兵飞脚倒踢力落空,小文豹回身一拳中后胸……来来往往多次交手,鬼子本来酒劲未退,再经翻滚旋转,已不能掌握平衡。文豹心如明镜,不胜则死,国仇在胸越战越勇,多次将鬼子摔倒在地,几次用拳脚击其头脸要害,鬼子鼻子破了,嘴角歪了,行动迟缓了。文豹照准其双腿之间的那个最要害处,使足力气狠狠一脚,只见小鬼子杀猪似地嚎叫着在地上打滚。文豹紧打不敢放松,又是一顿拳脚,鬼子不动了。再牢牢地卡住他的脖子,一分钟、三分钟……直到认定这个日本兵确实死了,才放手。此时的文豹,突然全身酸软,松松地躺在地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忽听又有脚步声,刚刚平静的心又陡然提到嗓子眼,抬头看时,是闻讯赶来的陈团的手枪班长,他在鬼子头上又补了一枪,然后和文豹匆匆将鬼子尸体埋在树坑中。年方十五岁的刘文豹,扛起了那支“三八大盖”枪。

刘文豹杀鬼子夺枪的事很快传到陈团头子陈盛堂耳朵里。那时为谋发展,这些杂牌兵团都举抗日的旗帜,陈团便以组织抗日的理由将刘文豹编入陈团二班。陈盛堂系国民党的地方势力,刘文豹所在的“二班”是由一些自愿并且积极抗日的青年组成。他们的抗日军事活动是不经陈盛堂批准的。“二班”很快发展了成排的人数,人们称其为“老二班”。刘文豹随“老二班”多次重创日伪军。最后一次与日军交手是在夏津、平原、高唐三县交界处津期店村的遭遇战。“老二班”一行二十多人,遭遇日军一个中队在马颊河堤口的阻击。敌众我寡,刘文豹被逼进一个猪圈坑内,他利用有利地形射杀敌人,在圈坑周围倒下的鬼子尸体有九具之多。刘文豹最后被炸光荣牺牲。这次战斗毙敌30余人,“老二班”几乎全部阵亡。

智勇双全孙长山入虎穴挖情报

孙长山1910年生于高唐县城东孙家庙村的一个贫农家庭。日寇入侵高唐后,目睹他们罄竹难书的罪行,孙长山再也按捺不住抗日雪耻、救国救民的决心,于1938年参加了八路军。1941年,他被分配到中共抗日根据地齐禹县第四区,任四区分队长。孙长山治军有方,1942年四区分队已发展到80多人,下分三个排的规模,武器装备为步枪和手榴弹,是中共齐禹县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

1943年元月16日,孙长山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们当天晚上12时护送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刘贤权同志跨越津浦铁路,去冀鲁边区任政治部主任。为万无一失地完成任务,孙长山设计了随机应变的多种方案,但所有方案均以精确的敌情为条件。为了解16日当天据点内的详情,孙长山决定深入虎穴挖情报。

孙长山叫上19岁的警卫员丁传才,只带短枪和两颗手榴弹便进入了敌战区,在夜幕掩护下,利用道沟、堤崖、坟茔地势雀跃前进,很快到了王子庄。庄头有一个矮墙破屋的宅院,这是四区分队与碉堡内两位线人的联络点——老姚家。两人轻捷地翻过土墙,敲响了屋门。屋内并没有亮灯,屋内外几句低声的对话后,屋门开了,二人进了屋,仍然不点灯。

“据点里的人还是没送出情报来,估计敌情没有变化。前天晚饭后曾见炊事员跟着一个日本军官和一个日本婊子从据点内出来,到临近的一家酒店喝酒。我装作买酒的去店里转了一趟。半夜他们才回据点,据说那日本军官是军需长,是一个酒鬼。据点内不允许喝酒,他不得不在晚上悄悄地出来过酒瘾。”老姚将所知情况一口气儿汇报完毕。

随着老姚的汇报,孙长山的眼睛亮了起来:“我们到据点门口看看!”

三人穿过一个长长的胡同,来到据点对过,刚刚隐身在酒店左侧的一家断墙之后,就看见紧闭的据点大门右边的小门无声地开了,接着钻出两个人来。从衣着上分辨得出是一官一兵的两个日本人。

“后边那个就是军需长!”老姚非常肯定地说。

“认准了?”孙长山紧叮一句。

“绝对没错!”

“你千万不能暴露。赶快回家,注意隐蔽。”随着孙长山命令似的低语,老姚消失在夜幕中。

日军士兵斜挎盒子枪在前,军需官赤手在后。酒店就在眼前,孙长山左手紧握手榴弹,突然从断墙之后跃出,两步便来到军需长背后,随即用前胸紧紧顶住军需长的后背,左臂将他的脖子由前往后勒紧,用力一揽一提。只见军需长全身酥软下坠,没有一点挣扎能力了。前面的日本兵听到动静,回过头的同时伸手胯下取枪。千钧一发之时,孙长山右手用手榴弹猛力向日本兵头上砸去。只听“嘭”的一声,那日本兵顿时没了骨头,全身软瘫下去,躺在地上。丁传才迅速掐住日本兵的脖子,确认其死后才松开手,取下了日本兵的枪,然后将死尸掩藏在断墙后。孙长山装起手榴弹,丁传才斜挎盒子枪,两人将军需长反手捆住,用毛巾将其嘴封牢,连推带搡地将他带回营。

急奔十多里,回到棉花张庄,找来四区分队的翻译员,开始对军需长进行审问。最终军需长将据点内所有情况都供述出来,孙长山将口供与之前掌握的军情对比分析,确定军需长提供的情况是真实的。而其中一个口供令孙长山兴奋不已:据点内晚11点半是站岗者与12点上岗者一同到伙房吃夜饭的时间,全据点空岗半小时。孙长山觉得有了把握:“半小时足够了!”

就是靠这一情报,智勇双全的孙长山抓住时机,带领四区分队当天夜里胜利完成了护送刘贤权司令员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刘贤权同志被授少将军衔,先后任军队要职。他在济南军区任副司令员时,还多次提到孙长山及其四区分队护送他过铁路的往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