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日本自一八八三年就开始抢夺东北珍宝

2015年06月10日14:45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日本自一八八三年就开始抢夺东北珍宝

2011年,日本古董商藤井庄三郎得知京都一次拍卖会上有人拍卖中国重要文物“康熙画像”,他高价竞得,并转赠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藤井庄三郎还表示,会将更多自己收藏的中国文物捐献给中国。

但是,像藤井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家之路,实在艰辛。这其中,目前最为大家所关注的,是来自辽宁旅顺、100多年前被日本海军掠夺到日本的中华唐鸿胪井刻石。

中华流失海外第一国宝

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一块体积十多立方米的驼形硕石,是唐朝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渤海归唐”册封使唐鸿胪卿崔盉归途时,在旅顺黄金山留下的纪念刻石,至今已经有1301年的历史。石碑共计29字:“敕持节宣劳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1906年至1908年期间,日本海军将其作为 “战利品”献给日本天皇,在日本皇宫藏匿至今,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实施军事侵略和文化掠夺的一个罪证。

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学者王仁富、黄明超、王锦思等认为,相比于昭陵二骏、圆明园兽首等更为人熟知的海外流失国宝,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价值更高,堪称“中华流失海外第一国宝”。其理由在于:

最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虽然刻石不像昭陵二骏和圆明园兽首那样是皇家文物,但它见证了唐朝管辖东北、统治东北的历史,对中国东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当下,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主权之争激烈之际,唐鸿胪井刻石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保存最为完好。众多流失海外的国宝大多破损或面目模糊,被抢掠到英国的唐朝摹本《女史箴图》前三段已失,昭陵二骏已经破损成块,而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根据日本皇宫提供的照片看,基本保存完好,没有严重破损。

掠夺国最为看重,被害国最为受伤。西方列强掠夺中国的文物不计其数,但大多存放在博物馆、纪念馆和大学、研究所里,甚至出现在了拍卖会上,只有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深藏于日本皇宫中,100多年里没有中国人目睹其真容。 “日本是世界上欠中国的账最多的国家”,是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最深的国家,作为征服中国象征的刻石放在皇宫里,可见日本对它的重视程度,也更让中国人感到耻辱。

回家之路遥遥无期

100多年,中国人从来没有忘了这块刻石。从刻石被掠走开始,大连旅顺的文化界人士就呼吁国宝回归,不少有良知的日本人士也主张将刻石还给中国。 1990年,著名学者童增发起了大陆民间对日索赔活动。这为追讨包括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在内的流失文物提供了重要契机。

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5月11日,王仁富立即致信日本皇室,探问刻石安危,6月17日,日本宫宫内厅长官羽毛田信吾给王仁富发来回信,信中说:“碑身没有受到大地震的影响,平安无事……”

民间文物保护者王锦思在2014年7月直接给日本皇宫、外务省、驻华使馆致函,要求归还刻石,并且和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组建了文物追讨部,崔永元等众多知名人士予以响应,在国内掀起了追讨热潮。这是首次由中国民间发起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的行动。

2014年12月23日,王锦思等3人赴日,正式向日本皇宫和日本政府追讨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此事被评为“2014年中国十大文化事件”。

2014年12月,在前往日本追讨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飞机上,王锦思写了一首诗《我们来自东北,我们来自中国》,诗中说:“我们也想与李白王维一同,陪伴阿倍仲麻吕或者吉备真备饮酒唱和……当孙中山视梅屋庄吉为慈母,当鲁迅听过藤野先生的解剖课,可是1908年旅顺大劫案,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由此流落异邦他乡。一个国家为何两个模样……”

还有更多文物等待追索

5月30日,王锦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去日本皇宫前出示追讨信,这个举动很容易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攻击,前往皇宫的路上,还遭遇到众多日本警察的阻拦。他做好了发生激烈冲突甚至坐牢入狱的最坏准备,但是,他所有的行为还是以平和理性为原则,并不想成为所谓的“反日斗士”,他和他的同道者,更希望以和平友好的方式把国宝迎回祖国,不想因为追讨国宝加剧两国民众之间的对立情绪。

但是,国宝回家之路实在艰难。我国海外流失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举世罕见。百年来追讨国宝的工作,有若干收获,比如,1902年,法国将北京古观象台的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等归还中国。 1921年,德国将北京古观象台的明制浑仪、清制天体仪等归还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与东德归还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品和古代书籍。 2000年,中国从新西兰追索回一批八国联军时期劫掠的瓷器。2005年,被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作为战利品运到英国的塘沽大钟回归天津。然而,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尚有1700万件中华文物流失海外。

追讨文物的难度主要在于,现有国际公约大多对百年前的掠夺文物无追溯效力,诉讼时效的规定更强调法律关系的稳定性,维护现状的考虑压倒了对实质正义的追求,而对相关公约的未签约国更无约束力可言。所以,对于流失海外国宝的追讨,大多数时候更要诉诸国际公理和正义。但也正因如此,民间力量的出现就更值得期待。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采取民间海外诉讼的方式,虽未追回国宝,但为下一步的民间追讨国宝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6月9日下午,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正式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向日本政府提起诉讼,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并向中国人民道歉赔偿。

王锦思还透露了另外一个消息,经过一些学者的考证,日本靖国神社门前的一对石狮为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掠夺自辽宁海城三学寺。这对古狮也将列入他们下一步追讨国宝的名单中。

自1883年从吉林集安掠得《好王碑》拓片,日本掠夺东北历史文化珍宝的图谋就已开始。

100多年前,日本海军掠自辽宁旅顺的中华唐鸿胪井刻石被称为“中华流失海外第一国宝”。昨日下午,中国民间人士正式起诉日本政府,启动法律追讨程序。

最新发现的两座立于东京靖国神社门前的石狮,据初步考证,为日军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从辽宁海城三学寺掠夺。

2011年5月,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本皇宫回复王仁富老人问询信,信中说:“(唐鸿胪井刻石)碑身没有受到大地震的影响,平安无事。 ”

中华唐鸿胪井刻石,中国流失海外“最神秘”的国宝。100多年来深藏在日本皇宫中,几乎无人得见。(记者 高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