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正式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仅仅四个月后,一个年轻的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便从大连湾码头登岸,开始了他对中国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历史文化、考古和人类学研究。也就是从那时起,整整50年的时间里,在战争的硝烟和日本关东军的保护下,一支又一支日本考古队出现在中国东北的大地上,进行全面的历史地理调查和文物掠夺。
至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学者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发掘,发表了10余部大型考古报告,奠定了日本在东北亚考古学的地位。
至今,仍有很多日本学者认为,当年日本考古队在东北的考古活动是有开创性意义的,有功于中国。我们一些考古学家对此也有客观的评价,比如日本考古学家鸟居龙藏的考古研究成果《南满洲调查报告》,即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最初之权威著作,亦为中国考古学之基础”,“是东北地区考古学的第一本书”。
但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公认,日本考古学家和研究者对文化遗产的摧残和破坏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正如著名史学家佟国柱所说:“外国学者大多是尾随其帝国主义的烽烟炮火之后来中国的……如果说作历史结论的话,我们只能说他们是掠夺。 ”
有计划有预谋的破坏和掠夺
日本有计划有预谋地抢劫和破坏中国东北地区文物的行为,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就开始了。
甲午战争伊始,时任日本帝国博物馆总馆长的九鬼隆一就制定出《战时清国宝物搜集办法》,其中说:“战乱是获得‘宝物’的绝好时机”,“战时搜集的优势在于可得到平时难以到手的名贵珍品”,“可以极低廉之价格获得极昂贵之珍品”,“提供直接由军队进行搬运,这可以解决沉重物品的运输问题”,“战时搜集名品可随战争的胜利名垂史册,充分发扬国威”。
随着日本侵略东北的野心一步步变成现实,殖民者对东北地区文化财产的掠夺也由早期的低价强买、盗购转为野蛮的公开强占,而且对中国的文化名城和古迹进行摧残。
1933年,打着“防止古迹毁灭”的旗号,由满铁起草,伪满洲国颁布了《古迹保存法》。这个法令最重要的一句话是:“非经文教部许可不准变更现状或有影响于保存行为。”而当时的文教部完全由日本人控制,这就意味着未经日本人许可不得随意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等于给日本考古队发放了专用调查开发券。
其后不久,伪满文教部又依据法令迅速统计出各地文物古迹的分布情况,东北几乎所有有价值的文物古迹都备录在案,为日后日本人调查发掘东北文化遗产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都是非科学的胡乱挖掘
20世纪初,随着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日本的“大陆政策”逐渐展开,侵占中国文物古迹的政治指向性更加明显,已经不再单单是财富的掠夺,而是对中华民族实施亡国灭种的根本之策。而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大陆被日本侵略最久的地区,在文化古迹上所受到的伤害也就最重。
日本学者在东北的考古活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东北文化名城及古建筑的踏查。主要包括:对古城辽阳的踏查,辽阳在清朝以前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的踏查;对古渤海国遗址的踏查,渤海国是粟末在8世纪初建立的,是满族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的地方政权。在地面文物考察清楚后,日本考古学者在东北地区自行开地凿土,启挖地下文物,几乎全部运回日本。
二是对东北地区的破坏性考古。1906年至1927年为前期,多为小规模的个人考古活动;1928年至1945年为后期,是有组织的大规模考古。但不论规模如何,这些考古工作都是破坏性的。受占有心态和挖宝欲望的驱动,发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只注重搜寻文物精品,对发掘工作的严肃性与科学性、文物的安全性及遗址的完整性等完全不予重视。
吉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娜认为,这些所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实际上都是非科学的胡乱采掘,所采用的手段简直与民间盗墓贼不相上下。这些盗掘式考古,不仅掠夺了东北的文物,造成了学术上的混乱,同时更严重破坏了遗迹。
日本军队直接参与
从1895年至1945年,日本学者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发掘,都是在侵略者的刺刀保护下进行的。 1942年春,日本军队甚至直接投入到对吉林珲春八连城的盗掘活动中去。
鸟居龙藏的首次辽东半岛考古调查,因《马关条约》后日本占领辽东半岛而开始,随着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日本退出辽东半岛,他的调查也告结束。1905年日本重新占领辽东半岛,日本学者又接踵而至。
日本考古队在东北的考古活动,以辽东半岛为最,因为这里最早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考古队围绕着“关东州”内的一系列大型考古发现所出版的四部大型考古报告,从序言中即可看出,几乎每次发掘活动都得到了日本关东军的批准和帮助。
日本的国策会社满铁,不但在财力上对考古调查予以支持,还派遣会员参加发掘。到了“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完全主宰了东北地区的考古研究、调查、发掘。
目的是摧毁东北文化传统
日本殖民者鼓励和保护本国的考古学家大规模踏查东北的古建筑和古迹,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摧毁中国东北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根植于民众心中的家国认同、传统信仰和伦理观念。
为了达到巩固殖民统治的目的,日本殖民当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篡改、改造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不少日本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被动员参加到这项工作中,披着科学研究的外衣,自觉地为日本侵略中国、肢解满蒙、制造民族分裂、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寻找历史文化上的依据。
白鸟库吉是日本当时最权威的东洋史学家,在他写的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历史的著述中,把东北描绘成是满、蒙、汉三个民族争霸的地方。伪满洲国成立后,他又多次撰文鼓吹“满洲”是独立国家。
日本史学界另一名权威稻叶岩吉(又名稻叶君山),著有《满洲发达史》、《满洲国史通论》等书,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认为除了明朝之外,中国没有一个朝代的边境超过开原以北。他还提出一个荒谬论点:汉族是东北的客人,而不是主人,东北是属于满洲人的。
另一名日本著名史学家矢野仁进一步发挥了稻叶的论点,把东北说成是满蒙人的住地,把中国人说成是满蒙的侵略者,他概括说,东北的历史就是满蒙人驱逐中国人以维护自己住地的历史。
这些荒谬论点成了日本殖民主义者把东北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主要理论依据和借口。(记者 高爽)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