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每一册文献的扉页都盖着殖民者的印章

2015年06月10日14:50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每一册文献的扉页都盖着殖民者的印章

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曾这样定义图书馆:“所谓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装置,图书馆是为把它移入活着的个人的意识的一种社会机构。”由此可见,图书馆并非一般的静态的文化建筑,而是动态的文化生命体。图书馆对一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养成作用重大,甚至具有产生颠覆性改变的力量。

20世纪上半叶,盘踞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侵略者,将图书馆的功能扭曲为军国主义的工具,使图书馆变成了文化侵略的源流地,每一册文献的扉页上都盖着日本实施文化侵略的鲜明印章。

我们以检索的方式,重新搜寻日本殖民统治当局操控下的图书馆中的书籍报刊,透过它们揭示藏匿于其中的战争罪行。

检索一

宋刊《淮南子》

动用驱逐舰抢古籍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觊觎不仅仅指向土地,同时,也包括中国的优秀文化。正因为此,从踏上中国东北土地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没有停止对一切珍贵文化资源的掠夺。由满铁设立的各图书馆扮演了掠夺的先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连图书馆。

满铁大连图书馆馆员大谷武男在《满铁大连图书馆终结之后》一文中写道:“我进入大连图书馆,看到的藏书,特别是各部门所藏有丰富的汉籍,以西域为中心的东洋相关的西文图书,以及装帧豪华的贵重类文献,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到完全超出寻常的社业图书馆的藏书范围。 ”

大连图书馆之所以 “不寻常”,是因为长期有意识地大批采购珍贵文献。满铁将这种搜集称作“特殊搜集”,邀请专家到欧洲和中国各地广泛寻找珍贵、有价值的文献,甚至利用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派驻中国各地的人员,以及满铁调查部驻各地事务所的人员来获取文献,充实大连图书馆。

1922年1月、1923年2月、1927年9月、1929年9月,大连图书馆多次派人到北京购买重要汉籍图书。据《满铁附属地沿革全史》记载,仅1929年1月一次就购买了约10万元的贵重汉籍文献,其中,有极其珍贵的古刊和4000余种汉籍,如宋刊《淮南子》等七部、元刊十多部、清刊雍正年间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大开本)、初版本《介子园画传》等。当时,中国政府不准这批图书外流,而满铁却借用日本军队的力量来强行运送。此后,大连图书馆还得到了南寿嘉业堂藏书楼的50余册《永乐大典》。

《大谷武男的回忆》记述:“由于购入这部分古籍数额巨大,又多珍本,遭到北京政府的反对,于是满铁便委托天津日本驻屯军,向其借用驱逐舰秘密把书运到大连码头。 ”

检索二

“阵中文库”

募集图书送上战场

什么是 “阵中文库”?顾名思义,就是指战场上的文库。

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侵入东北全境。

在战争进行过程中,日本殖民当局鼓励各机关为日军提供所谓的“精神服务”。此时,满铁各图书馆迅速显露出为侵略者服务的真实面目。

1931年12月19日,满铁各图书馆在奉天图书馆举行业务联合研究会,会上提出要大规模搜集与军事相关的文献,为“生活在阵中的我军队”,提供“精神安慰”,“解除医治征战的疲劳,解除伤后在病床上的痛苦”。

于是,各图书馆纷纷行动起来,在6个月的时间里,共募集了11.6万多册图书杂志。

募集的书籍被汇总在奉天图书馆,由馆员根据军队情况适当编成文库,随后送往战场。

“阵中文库”的出现,以及与之性质相同的 “战时巡回书库”、“列车书库”等,都集中体现了日本在东北设立的图书馆,实际上是日本侵略战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铁图书馆业务联合研究会”号召:“满铁警察官兵、将士要到第一线参加活动,图书室精神慰问的第一手段,以最适宜的方法募集图书变成‘阵中文库’送到第一线进行慰问活动。各馆要向全满发布倡议书,鼓励有志之士的藏书家捐书,并发动各方力量。 ”

检索三

《书香》杂志

编辑杂志左右舆论

创刊于 1925年的《书香》杂志是“满铁图书馆业务研究会”的重要刊物,其不仅是各个图书馆间进行业务交流的一个媒介,同时,也肩负着舆论导向的功能,正如奉天图书馆卫藤利夫所言,《书香》是宣传工具。

特别是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书香》成为替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行径摇旗呐喊的 “吹鼓手”,它透过刊发文章来号召活用与时局有关的参考文献。

《书香》专门开辟“九一八”事变专栏,刊登了 《满洲事变与世界正体》、《时局与图书馆》等一系列文章,以及战时文库收到的军部书信。

《书香》的产生与发展是源于满铁对 “满洲权益”的需求的不断膨胀,该杂志最终沦为替日本侵略与统治服务的学刊。

1931年12月第33号 《书香》刊登木谷义雄文章 《时局与图书馆》,文章称“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乃至所谓随着当前的时局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时局性质下的图书馆的技能,图书馆应从时局相密切的立场出发”。

检索四

《满洲儿童》

向儿童灌输殖民文化

位于大连的满铁伏见台图书馆,是满铁图书馆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服务场所,因为它是专门的儿童图书馆,其后正式更名为伏见台儿童图书馆。

创办儿童图书馆,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符合日本殖民统治者推行文化侵略政策的统治方针。殖民当局认为,儿童教育不仅要在学校中进行,还必须通过图书馆进行精神培训。

伏见台儿童图书馆的藏书原则是:结合伪满洲国“日满一德一心”的建国精神,贯彻“民族协和”的要求。在“教育方面主要以精神教育为基础,在教育对象方面是要将重幼儿教育置于国民教育之上,使其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所谓“对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其实就是效忠伪满皇帝和日本殖民者的亡国奴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该馆的外借业务,主要以殖民文化宣传为目的,为满铁沿线各个小学校的图书室送书、推荐图书。

《伏见台儿童图书馆略史》中记述:“经营儿童图书馆要有适宜的地点。现在满洲将儿童的教育作为核心之举,学校教育已有了非常突出的业绩,对此,还缺乏其他的学习活动场所,现应看到社会各培育场所的重大作用,也就是让所有儿童能走出校门。 ”

日本殖民统治当局在东北设立图书馆并经常举办以侵华“战果”为主题的展览。(记者 王研)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