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建“工人慰灵塔”只是为了安抚反抗

2015年06月10日15:07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建“工人慰灵塔”只是为了安抚反抗

3月11日,本报特别报道组赴吉林劳工纪念馆采访,馆内有一座“工人慰灵塔”,是日军侵华的重要历史见证。

“工人慰灵塔”原址

时至今日,吉林省吉林市孟家村村民在山上耕作时,仍会与70多年前丰满水电站死难劳工的白骨不期而遇。尺厚的白雪之下,是逾万死难者的累累白骨,再看白雪之上这座日本人建的“工人慰灵塔”,更添激愤。

3月11日,沈阳的大地已经开化,而我们所在的吉林省吉林市区南20公里的孟家村东山上,依然有尺厚的白雪。山上的吉林劳工纪念馆里,寒气逼人。

解说员栾兰说,即使夏天,馆里依然有瘆人的凉意,“也许,是地下的冤魂太多了吧? ”

逾万死难者与一座“慰灵塔”

时至今日,吉林市孟家村村民在东山上耕作时,仍会与70多年前丰满水电站建设时死难劳工的白骨不期而遇。

吉林劳工纪念馆,南距丰满水电站2公里,占地面积1.4万多平方米,当年这里有3条100多米长、6米宽、4米深的天然沟壑,成为日伪当局掩埋死亡劳工尸骨之处。在这里发现的尸骨数量达万具之多。

就在这被白雪覆盖的万人坑之上,我们发现了一座“工人慰灵塔”。它是1941年5月日伪当局在江东五垧地南侧建立的,吉林劳工纪念馆成立后,将其作为日军侵华的重要历史见证迁至此处。

碑正面的“工人慰灵塔”五个大字,是由伪满洲国第一任水利电气建设局局长直木伦太郎书写,背面的碑文,叙述了大坝建立的过程以及设立慰灵塔的用意,承认有很多劳工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并为之牺牲,同时认为“这种牺牲是势所必然的”。

因为不懂日语,我们无从感知碑文中流露出的“慰灵”之意,但能够清楚了解的是日本人自己承认了劳工的死亡是因为 “条件艰苦”;并且对这种死亡做出了“势所必然”的冷酷结论。

没等咽气就被拖进“万人坑”

与日本人的冷酷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名死难劳工让人痛彻心扉的悲惨遭遇。 1937年日伪当局开始建设丰满水电站,直到1945年因日本战败投降工程中止,7年时间里,丰满劳工的死亡率高达67‰以上。可以说,丰满水电站的建设史,就是一部中国劳工的血泪史,有人形容为“坝高一尺,白骨一层”。

吉林劳工纪念馆里,关于当年劳工悲惨状况的纪录比比皆是,以下细节只是其中的几个:

1937年冬季,大坝进入围堰工程的施工,当时丰满的气温约为-40℃,江面上的冰层有1米厚。日本人命令劳工破冰建造围堰,对不慎落入江中的劳工不闻不问,无数劳工因此失去生命。

掏洞取土,是劳工死亡比例极高的一项工作。 1943年冬,日本侵略者为赶工期,强令劳工掏洞取土,仅一次塌方就死亡30多名劳工。

历时7年多的修筑劳作,在冬季酷寒时节里,日本侵略者连一副手套都没给劳工发放过,劳工们赤裸双手穿着单鞋劳作,冻死者几乎天天都有。

在繁重的劳作中,劳工们直起腰喘口气,监工们举起镐把就打,有的被活活打死。双手沾满劳工鲜血的刽子手王海彬亲口供认,几年间被他打死的劳工就有7人,打成重伤的不计其数。

日本人经常以传染病为由,强行把患病劳工拖出工棚,扔到“万人坑”。工地上的“诊断所”被劳工们称为“催死所”,劳工们生病不但得不到任何医治,如果被送进了这里,就等于等死或被活埋。

为了及时处理死难劳工的尸体,日本人专门组成了拉尸队。对他们来说,劳工死亡越多他们的利益越大,所以,有些劳工还没等咽气就被拖进了“万人坑”。

是罪证同时也是不屈反抗的见证

慰灵是日本的一个宗教传统。日本侵华期间,为在中国死亡的士兵所建的慰灵碑(塔)、忠灵祠随处可见,而像这种为死于侵略和奴役的中国人所建的“慰灵碑(塔)”却极为罕见。

但吉林丰满的“工人慰灵塔”也并非孤例。有人做过统计,在1937年至1945年的日本《朝日新闻》上,能够找出约16条日本军队为作为敌人的中国战死者慰灵的新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对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所写的慰灵词——“中国事变爆发以来,如此高级的指挥官战死,这是第一个。张自忠总司令泰然自若之态度与大将风度,从容而死,实在不愧为军民共仰之伟丈夫。 ”

有日本学者因此认为,日本人有“为敌人慰灵的传统”。例如,日本著名文化学者、哲学家梅原猛就曾说过:“如果以神道为(日本的)传统神道的话……为在自己夺权时所灭掉的人们镇魂的神社,要建得比自己祖先的神社大——这才是日本的传统。 ”

为死者慰灵,真的是出于对生命的敬意、对死者的尊重吗?如果说,张自忠将军的悲壮牺牲,确实让侵略者胆寒并从心底生发出一丝敬意的话,丰满水电站工地上“工人慰灵塔”的背后,则只有无尽的虚伪和用谎言包裹的阴谋。

当年的吉林,人口稀少,参与丰满水电站建设的劳工,大多是从东北其他地方甚至是关内用各种虚假宣传骗来的,到1941年,为了配合日本侵华的脚步,日伪当局加紧赶工,劳工的工作状况更加恶劣,死亡和逃亡者越来越多,人力极其缺乏。与此同时,被俘的抗日武装人员也被日伪当局送来做工,这些有信仰有反抗意识的 “特殊工人”,成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的中坚力量。例如,1941年1月,日寇把200多名抗联战士从唐山监狱押到丰满当劳工,几天后,在队长赵严的带领下,战士们火烧工棚、仓库,成功逃跑。到了1945年,劳工的反抗已经不可遏制。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缓和跟劳工之间的敌对,同时也为了掩饰其罪行,日本侵略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跟劳工谈起了“合作”的条件,在改善劳工境遇方面做出虚伪的让步,同时修建了这座“工人慰灵塔”。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座“工人慰灵塔”不仅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同时也是东北人民始终不屈的反抗精神的见证。(记者 高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