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人民的战史——重访二战东方主战场(南京篇)

2015年06月15日10:14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人民的战史 ——重访二战东方主战场(南京篇)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寸草不长的卵石地上,曹景行听到一位小孩问奶奶:地上怎么有这么多灰色的小石子?奶奶回答:每一颗石子,都是一条人命。

南京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行走战场”摄制组近日携手曹景行重访战场的首站。“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正如纪念馆内公祭鼎上镌刻的铭文,日军在华所炼的血淋淋地狱,不忍卒睹。

家国痛,山河哭。一位1938年春夏在中国周历的英国记者,亲眼见证日军暴行后说:“中国民众由于惨痛的经历,开始明白自己的命运。体格强健的平民,几乎每一位都加入了游击队。我每天听到他们语言中表露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他们为国土而战斗的决心,非常显著。”另一位英国记者当年也说:“一切日本的计划,显然忽略了一点:中国民众的长期抵抗。”

同仇敌忾,共御外敌。千千万万中国军民的抗战,创出了世界战史上极为罕见的正面、敌后“双战场”奇观。

曹景行之父、首位发布台儿庄大捷新闻的战地记者曹聚仁,在其1947年参与编著出版的《中国抗战画史》里,将这第一部内容完备的中国抗战史,定义为非崇功颂圣的、“人民的战史”。

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曹景行们”每一处“行走战场”,都是一次关于我们、对历史的现实叩问——

我们纪念什么?我们守护什么?我们捍卫什么?

苦难

老曹行走战场23日是我们南京拍摄最后一天,上午到中山门城头,南师大经盛鸿教授讲述78年前的南京保卫战。一位手提菜袋的老汉经过时看了我们一眼,凭直觉我请他留步,一问果然是经历整个日占时期的本地居民,今年84岁,日本人打来时6岁。他滔滔不绝讲述那8年经历与所见,屠杀、毁家、逃命、苟生、屈辱。

——摘自资深新闻评论员、凤凰卫视资讯台前副台长曹景行的微博

曹景行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随访时,不愿称对方为“游客”,而称作“参观者”。

当累累白骨近在眼前、痛击心底,谁还会去介怀老曹这一点文字上较真的悼意。

“5号遗骸是名6岁儿童,头颅在胸肋处,可证实掩埋之前头颈已分离……”年轻的讲解员颜雪姣向曹景行介绍“万人坑”遗址:坑内是经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遗骨,目前经考古发掘出表层208具,男女老幼都有,年龄最小者仅3岁,“下层还有很多未挖”。

78年前,在长达6周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中,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位无辜中国人丧生!

惨案发生10年后,曹聚仁和战地记者、摄影记者舒宗侨出版了《中国抗战画史》,用20余万文字、数千张珍贵照片记录了大量日军侵华罪证和中国人抗战事迹,堪称第一部内容完备、见解独到的中国抗战史著。

曹景行说,父亲告诉他,《中国抗战画史》里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是当年父亲采访叶挺时,叶挺将其从日本军官公文包里缴获的照片赠予。书中还载有《纽约时报》记者窦尔登、英国《曼彻斯特导报》记者田伯烈等人所记的“日人兽行”,“父亲将自己当作一个百年后的史人来审订史料,力求公正、真实,要对得起战场上的将士,更要对得起下一代读者,绝不歪曲事实”。

1948年8月,上海乍浦路军事法庭审讯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茨,法官石美瑜的审判台上,就放着这本厚重的《中国抗战画史》。

见证比比皆是。5月23日,曹景行与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在中山门城头,随机采访的老汉,开口就是亲历的苦难。老人姓赵,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家被炮火炸得一塌糊涂,曾亲眼目睹一个塘里全是尸体。饥饿难当时,他就从剩饭剩菜的垃圾里头淘点吃的。

站在城墙上,曹景行与经盛鸿注视着手里一张照片,那是78年前12月17日侵华日军举行的攻占南京入城式。日本军官骑着马,耀武扬威,入的正是中山门。

铁蹄踏入中国,战火连绵,生灵涂炭,饿殍遍野。而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另两大惨案,除了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惨案——那些用人脂造出的肥皂,用毛发编织的地毯,那种把人一堆堆赶进毒气室里的“洗澡”,同样是人类文明史上至为黑暗的一页!

中国和世界共此悲恸。“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讲话,掷地有声。

在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多幅既似书法又似绘画的条幅悬挂空中。馆长吴先斌说,它们都出自日本的反战画家。

其中一张条幅,上书四字“南京恸哭”,大字鲜红,笔画断断续续,仿佛带血的眼泪流下来。

抗争

“青春,奔腾在大江。热血,绵延在高山。声声号角,万众戎衣,这是保卫母亲的意志。”这是我为这次重访写的主题曲《山河行》的部分。为了保卫母亲,为了保卫原本小桥流水、有树有花的宁静生活,那么多风华正茂的中国人英勇从军、不畏牺牲。很多人的出发点,其实十分朴素,一个词可概之:和平。

——据《纪录片编辑室》总制片人黄瀛灏

还我河山!已故美国知名记者约翰·甘瑟曾说:“这一场战争,反令中国成为一个空前团结和坚强的战斗单位。”

1937年12月16日,南京已陷落,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据《中国抗战画史》,其中宣告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在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当彻底认识抗战到底之意义,与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

就在《中国抗战画史》的同一页,写道:“同月25日,共产党也发表对时局宣言”——“我们抗战目前正处在一个严重的困难关头,然而部分领土和中心城市的损失,初期战线上的部分军事的成败,均不能决定中日战争的最后命运;而我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坚强团结和长期艰苦抗战之毅力与信心,实为争取最后胜利之保证。”

一如“七七事变”后红军高级将领致电国民政府表示“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的铮铮誓言。8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伤亡3500万,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步平称,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标志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

一个多月后,忻口战役。中国第二战区司令部将战区部队编为右翼军、中央军、左翼军和总预备队,分别归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国民党将领卫立煌、杨爱源、傅作义指挥。而朱德统领的右翼军除八路军以外,还包括国民党军队。曹景行说,那是他的叔叔曹艺,血战过的地方。

1937年11月,日军兵分三路围攻南京,国民政府仓促布置南京保卫战,并宣布迁都重庆。经盛鸿看过一张当年城墙上作战的照片,“中国守军用步枪、手榴弹、炸药包拼死战斗,而敌人早已进入飞机、大炮的热兵器时代,再厚的城墙也不堪一击……”

1938年初,日军为打通津浦铁路建立起南北战场的联系,4万人进攻徐州门户台儿庄。台儿庄大捷,即战地记者曹聚仁第一个向世界发布的,是中国军队抗日战争开始后的最大胜利。

1938年6月,日军集结35万兵力及海军舰艇、军机,进犯水陆交通枢纽武汉。会战持续4个半月,日军“速战速决”占领中国的计划严重受挫。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守住半壁河山;1939年9月,二战在欧洲爆发,中国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

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历经30多年寻找、整理出的近20万抗日阵亡将士名录数据库,近日上线。工作人员告知,今年来查的人是往年的好几倍,然而查到的比例极小。毕竟,名录目前仅近20万之数,只是沧海一粟。

5月22日下午,四川男子张颖,在电脑的数据库查找外公高维华的名字;74岁的南京人石女士,在问讯处向工作人员查找她父亲的名字。

高维华,年轻的营长,29岁时在淞沪会战中阵亡。那一年,张颖的母亲仅1岁。张颖的外婆守寡多年,郁郁早逝。如今,外公19岁的戎装英姿,存在张颖的手机里。

石女士的父亲,军需主任,1943年抗战中牺牲。那一年,她2岁多。她所知的父亲讯息甚少,后来有人告诉她,父亲是国民党里的中共地下党员,却无法确证。

最终,张颖查到了。这位50多岁的汉子,紧紧握住了身边曹景行的手,哽咽。

石女士没有查到。她沉默了一会儿,喃喃道,或许海峡对岸找得到。

捍卫

民间的力量,在这次特别的旅程中让我们“85后”尤为震撼。前人的兀立不屈,今人的寻访纪念,都在一遍遍触动心灵。我们的拍摄,是向历史致敬,也是在向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中国人致敬。

——据《纪录片编辑室》“行走战场”南京站的编导左上

吴先斌刚从北京潘家园购得一套“宝贝”——上海的 《良友》画报在淞沪会战时期的抗战特刊,花了4万元。

这位时常头戴红五星帽子的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每年自费投入两三百万元。

他是老兵后代?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都不是。他原是装饰厂的老板,现在开了小额贷款公司,博物馆楼下也出租了,为了供养这个不折不扣的民间博物馆。

那是为何?只因他曾在地摊上觅得一本日本部队占领南京的影集,惊觉自己全然不熟悉这段历史,从此开始收集资料、走访抗战老兵。

“我就是希望越来越多人了解、关注这段历史。”开馆9年,博物馆已接待参观者十几万人次,包括日本、德国、中国台湾的民间团体。最近,吴先斌正在扫描馆内所有资料、扩容网站,以供更多人知晓。

经盛鸿教授的寻访,就更有年头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他开始收集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并耗时十多年查找到40多个慰安所遗址。2003年广受关注的朝鲜“慰安妇”朴永心回南京指认慰安所遗址,正是源于经盛鸿与日本学者的共同努力。

一切,都是为了历史不被掩埋。

今年4月,“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在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墓地遗址正式启动,接老兵遗骸回家,安息。

今年6月,东北地区首家保护研究展示抗战遗迹的区域性民间组织——东北抗战遗迹联盟成立。在这些抗战遗迹中,就有杨靖宇的战斗足迹,那位牺牲时肠胃里只有棉絮和草根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

去年卢沟桥畔的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两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以及两名少年儿童,一同为雕塑揭幕。一位老兵是新四军老战士,另一位是国民党老战士。

寻访、研究、纪念,正是为了守护真相,为了捍卫和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讲解员颜雪姣,学的是二胡演奏专业。她每周六都要与同事们参加音乐会。实际上,馆内有十来位讲解员均从艺术院校毕业。演奏舞台就在馆内,名为“和平大舞台”。

“我们所写的虽是关于战争的记录,但希望由此而闪出促成世界和平的光辉。”这句话引自《中国抗战画史》的扉语。

1945年9月,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陆军总司令部举行。

南京!南京!铭记历史,捍卫和平。(记者 林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