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那些来自关内的歌唱出东北的苦与痛

2015年06月24日15:07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那些来自关内的歌唱出东北的苦与痛

日本占领东北后,对教育、文艺、宗教等诸多方面进行严格控制。辽宁省社科院地方党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尚金州说:“日本对东北的文化入侵一点也不亚于军事和经济的侵略。”但东北民众并不甘心做亡国奴,一些爱国文艺家有的从东北流亡到关内,有的一直在关内坚持创作进步歌曲。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史教研室副教授马颖告诉记者,当时,身处关内的爱国文艺家创作了大量以东北抗日为题材的歌曲。

激励民众走上抗日战场

《流亡三部曲》是在抗战时期万众传唱、脍炙人口的一组爱国歌曲,对激励民众走上抗日战场发挥了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流亡三部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松花江上》,创作者为张寒晖;第二部《离家》和第三部《上前线》,均为刘雪庵所创作。

张寒晖曾目睹西安街头几十万东北军民流亡的惨景,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那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曾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行至十里铺时,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松花江上》。 张学良将军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

可以说,这首歌,对“西安事变”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 《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 ”

刘雪庵原本擅长抒情乐曲,但“九一八”事变后,他不再歌吟风月,代之而起的是发出铁与血的呐喊。他创作了 《出发》、《前进》、《前线去》等歌曲,向千千万万的同胞发出抗战号召。其中最为激动人心的,正是《离家》、《上前线》,还有一首《长城谣》,可称当时的扛鼎之作。

用电影传播革命歌曲

《毕业歌》创作于1934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电影《桃李劫》的插曲。该片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由田汉组织并领导的中国左翼戏曲家联盟音乐小组在上海成立,并以空前的热情展开了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活动。

“九一八”事变一周年前后,受北京爱国运动热潮的感染,聂耳赴当地参加了进步文艺运动。 11月6日,聂耳告别北京,返回上海。1933年初,他经田汉和夏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聂耳开始革命歌曲创作,在两年中写出了《毕业歌》、《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一批优秀作品。这些歌曲通过电影进行传播,深深地印入民众的心间,极大地鼓舞了为抗日救亡而战的广大爱国军民。

《大路歌》是1934年公映的电影《大路》的主题曲,在创作之初,聂耳问导演孙瑜歌曲需要表达怎样的情绪,孙瑜说:“《大路》是一部悲剧,但悲中有雄风,悲中有壮烈,所以,我想象中的主题曲应该是悲壮而令人激动的。 ”

为寻找创作灵感,聂耳前往上海江湾的筑路工地,与工人们一起劳动,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这种最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让聂耳创作出了堪称经典的《大路歌》。

《大路歌》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工人劳动的场面,还刻画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记者/张 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