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伪统治者发展专业音乐的宗旨是所谓的“建立新满洲音乐”和“普及世界近代音乐”。
为“建立新满洲音乐”,日伪于“新京音乐院”内增设“满洲乐部”,对“原住满蒙民族音乐”进行搜集整理。目的是要从理论上演绎出东北地区独具风格的民族音乐,妄想建立“纯满洲音乐体系”。另外,还利用这个机构组织演出中国人熟悉的无明显政治色彩的中国传统古典乐曲,潜移默化地进行奴化宣传。此外,日伪还组织日本作曲家创作歌颂 “王道乐土”的歌曲和乐曲,强迫中国人演唱和演奏。
以1939年成立的“新京音乐院”为例,它是集创作、研究、演出、调查、培训教育与组织领导为一体的综合性音乐团体,受伪满国务院总务厅弘报处管辖,声称 “本院以建立新满洲音乐和普及世界近代音乐为活动宗旨”,院长及各部负责人都由日本人担任。值得一提的是,“新京音乐院”下设机构中,包括教育部和教科书编纂委员会,从中可以看出,日伪操控东北音乐教育的险恶用心。
1941年为筹备伪满洲国 “建国十周年”活动,殖民当局对政府和公司所属音乐团体进行调整,“新京音乐院”改称“新京音乐团”,以吹捧“大东亚共荣圈”的日本音乐作品为主。
除了日伪当局建立的各种音乐团体,不少爱国音乐人士也希望通过组建文艺社团隐晦地传播反满抗日思想。但日伪当局不允许在各种文艺团体中“结社”,所以东北各地的音乐社团大多以“音乐会”和“俱乐部”命名。
马颖介绍,各种“音乐会”业余集会演奏,以此寄托爱国之情。此举深为敌人惧怕,他们禁唱进步歌曲,又对各类音乐活动无理干涉,残酷镇压。但依然有许多爱国音乐爱好者组建各种“音乐会”,传播进步乐曲。例如,“哈尔滨口琴社”积极排练演出描写“九一八”事变的口琴合奏曲《沈阳月》;营口的“春风音乐会”将广东音乐《恨东皇》改名《向东行》,瞒过日伪审查而播演。
此外,还有“薰风音乐会”,1944年,他们同“新京音乐团”在“建国大学”礼堂联合演出。其后,日伪统治者对部分成员进行政治迫害和严格限制,演出逐渐减少。“奉天自娱俱乐部”是演奏“笙管乐”的社团,在奉天小东门外的“鲁茶馆”活动,参加者都是中低层市民和学生。这支乐队每月为电台演播四到五次音乐节目,经常参加当地电台举办的文艺晚会和露天音乐会。 1942年,参加了电台举办的“国际音乐节”,日本要求穿“协和服”演出,他们却穿着长衫到场。
“哈尔滨FY合唱团”是哈尔滨“中央放送局”成立的,全团40余人,成员以师范、中、小、幼儿学校的音乐教师和学生为主。团内成员与日本殖民统治政策相左,常常利用有利时机演唱 《满江红》、《苏武牧羊》、《山在虚无缥缈间》等爱国进步歌曲,合唱团培养的一些音乐骨干后来都致力于新中国的音乐事业。
“古风音乐会”由青年学生和工人组成。主要演奏国乐和演唱流行歌曲。他们每周到电台演奏,经常演奏的曲目有广东音乐《昭君怨》等。后期,日本特务认为他们的音乐有隐喻,对其活动进行监视。主持者王昭麒曾受到传讯和警告,成员王一韵曾遭绑架。
东北各地有许多民间音乐团体,激烈而巧妙地抵抗着日伪的殖民音乐。(记者/张昕)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