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爱国剧团舞台就是阵地

2015年06月24日15:38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爱国剧团舞台就是阵地

张辛实编写的话剧《遥远的风沙》被日伪当局认为影射了殖民统治。

70多年前的东北,一群爱国文艺人士编写进步剧本,排演进步话剧,以戏剧的形式展开抗日宣传。

6月12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马彦超老师接受记者访问,他详细介绍了日本殖民统治者对东北民族戏剧的破坏以及东北爱国戏剧的发展情况。

禁演京剧传统剧目

1941年7月5日,在伪弘报处的授意下,“满洲剧团协会”成立大会顺利召开,与会人员通过了由伪弘报处一手拟定的《满洲剧团协会纲要》。

“满洲剧团协会”的成立,无非是为了遏制进步剧团的发展。其实,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戏剧的摧残早在协会成立之前就已开始。

他们重点打击中国传统戏剧,尤其是戏曲:传统戏曲必须改变以往的创作思维和演出内容,按照统治当局的思想与立场编演新剧目,否则就不准许演出,让其消亡。

以京剧为例,京剧在群众中的影响最大,深受喜爱。日本殖民者把京剧作为工具,采取“扶植”政策,取消传统剧目,新编充斥着浓厚的殖民主义文化色彩的剧目,编演需经日伪当局严格审查,“更将出演的剧本,逐一检查”。

日伪当局认为,“若想使旧剧 (指京剧)的艺术在满洲振兴起来,就必须有一种新立场的旧剧产生,即合于现在满洲国情的旧剧充分地活动在舞台上”。

在伪弘报处的大力提倡和直接插手下,1939年,污蔑东北抗日武装,颂扬日伪军政当局的新编京剧 《全诏记》、《节孝全》,在伪满各地隆重上演。

不过,日本殖民当局虽然能够采取强制手段,使伪满的文艺界到处充斥日本的文艺作品,却难以做到让这些作品占据东北人民的心灵。

一些爱国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巧妙隐晦地创作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文艺作品。

星星剧团无处演出

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东北边陲的哈尔滨抗日文化活动相对活跃。以星星剧团为首的话剧团影响力很大,也因此成为日伪当局打击对象。

据马彦超介绍,星星剧团是1933年7月由金剑啸和罗烽发起组织的,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金剑啸任导演,罗烽负责剧团的组织工作。主要团员有黑人(舒群)、三朗(萧军)、悄吟(萧红)、刘莉(白朗)、白涛、徐志、刘毓竹。三朗为剧团写了一首团歌,金剑啸谱了曲。从歌词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爱国文人不惜以卵击石,用微弱、渺小的力量反抗日本殖民者的决心。

我们的身躯渺小,

我们的光芒微弱,

我们的故乡是暗远的天空,

我们的任务是接待黎明,

黎明!黎明!黎明到了,我们去了,

自有那伟大的红日,会将为你们拂照,

拂照!拂照!只要使你们幸福了啊,

我们用不着什么悲悼!

我们永远为你们的幸福笑着,笑着,笑着!

当时,罗烽曾以洛虹的笔名发表了题为《从星星剧团的出现说到哈尔滨戏剧的将来》的文章,介绍了剧团的性质和使命。

文章说:“星星剧团是在黑暗的时刻,蓦然于哈尔滨丑恶与物质垃圾堆中出现的。它是放着轻轻的脚步,鸦雀无声地走到人间而复向民间去,它的使命就是凭着那些微弱的光辉,整个儿贯注于人们的心目中。正如天上的点点星星也要呈现和照耀于地球上每个人的脸。这在枯寂若死的哈尔滨,真是一个先锋的团体结合。 ”

剧团成立后,排练了3个进步短剧,一个是美国进步作家辛克莱的《居住二楼的人》(又名《小偷》),萧军扮演小偷杰姆,白朗扮演律师太太,刘毓竹扮演律师。另一个是白薇写的独幕剧《娘姨》(又名《女佣人》),舒群扮演家庭主妇的丈夫,萧红扮演生病的老妪。再一个是白涛写的《一代不如一代》(又名《工程师之子》),由徐志扮演主角。

剧团成员一开始在 “牵牛房”排练,后来到位于道里三道街的民众教育馆排练。大家演出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像黑暗中的星星那样,以自己“微弱的光辉”给沉闷“枯寂要死的哈尔滨”带来一点生气,并“为全哈尔滨的戏剧界开辟一条荒棘的素无人迹的前路”,使正在日伪黑暗统治下的哈尔滨人民得到一些“益处与美感”。

排练3个月准备上演,民众教育馆馆长却要他们在9月15日 “满洲国”承认纪念日上演以示庆祝。剧团成员坚决地回绝了。为此,民众教育馆不再借给他们画室和舞台,也不再给他们印刷剧本的纸张和开水喝。剧团赶紧与其他影剧院接洽,但因畏惧日伪当局的势力,无人敢答应。不久,团员徐志被捕,剧团被迫解散。

进步团体顽强生存

虽然星星剧团并未公演一场便迫于压力草草收场,但它却让许多爱国文人看到希望,纷纷创办文艺团体,继续创作进步剧目和歌曲,与日本殖民文化对抗。上世纪40年代,东北有20多个职业、业余剧团在演出。这些剧团得以存活,一方面因为日伪当局对与政治无关的演出管理得比较放松;另一方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文化领域的控制已无暇再像以往那般面面俱到,因此剧团有了一些生存的空间。

与东北剧团遥相呼应的是,华北沦陷区的剧团也蓬勃发展,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在华北,1944年被称为话剧年,仅在北平地区“全年演出的话剧团体12个,演出剧目23个,共在剧场演出250场以上”。在上海,“投资有人、编导有人、观剧有人,所以剧团的组成、剧本的演出,如春雨后的嫩笋一样地竞相茁长”。在整个沦陷区话剧界,有李健吾、杨绛、顾仲彝、陈绵等剧坛名家;出现了黄临佐、吴仞之、费穆、胡导等知名导演;涌现了石挥、金山、丹尼、黄宗英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保存了众多经典剧目,《夜店》、《金小玉》、《阳关三叠》等作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磨洗,至今仍熠熠生辉。(记者 张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