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房”全景。照片中人为冯咏秋。
“牵牛房”主人冯咏秋笔下的萧红。
日伪统治时期,天马广告社是哈尔滨爱国文人联络、聚会的重要地点之一。
今年4月7日,记者到哈尔滨采访,一位文保志愿者对记者说,原本哈尔滨市区内有许多日本殖民遗迹,但近年来,很多已经消失了。尤其是“牵牛房”,这个上世纪 30年代左翼文化人聚会的场所,被拆除了实在可惜。“牵牛房”是画家冯咏秋的住宅。文化人士常在“牵牛房”聚会、作画。
不服从“国策文艺”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马彦超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殖民者强制推行“国策文艺”,全面加强对伪满文艺界的操控力度,将伪满文艺限定在殖民主义文化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不仅圈定了沦陷区文艺的性质和目的,还规定文艺团体组织、文艺创作活动及文艺教育、研究机构等一切活动必须由伪满政权直接领导。
为了推动殖民主义文艺顺利开展,日本殖民当局将原本分散的文艺界人士组织起来,按类型组织各种文艺团体。还安排大量的亲日文化人士加入其中,掌握各文艺协会的实权,强化伪满的“国策文艺”创作活动。
1933年,由伪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任会长的“满日文化协会”成立,实权掌握在副会长日本人冈部长景手里。该会会聚了一大批甘愿卖国的汉奸文人,为日本统治东北唱赞歌。1941年8月25日,伪弘报处在“新京”召集4个文艺协会的负责人及各地文艺界人士的代表,组成“满洲文艺联盟”。同年12月7日“满洲书道家协会”成立,12月21日“满洲写真家协会”成立,随后,各种文艺组织陆续成立,并先后加入了“满洲文艺联盟”。
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强行将日本文艺作品输入伪满洲国,另一方面大肆打击东北原有的中国文化。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是所有东北文化人士都妥协于各种文艺协会。他们不相信 “国策文艺”虚假的欺骗宣传,并与“国策文艺”进行激烈的斗争。
把反抗思想融入画中
在哈尔滨市尚志大街南头拐角处,曾有一座很大的木结构俄式房屋。塞克、金剑啸、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白朗、杨朔等人常到此聚会,排练戏剧,写诗作画。这座房子,就是“牵牛房”。
马彦超介绍说,“牵牛房”是画家冯咏秋的住宅。冯咏秋夫妇爱好花草,每年春季都在房前种植牵牛花,到了夏秋两季,鲜花盛开,爬满房檐,红的、蓝的、黄的、白的,宛如一面织锦屏障,因此得名“牵牛房”。
文化人士经常在“牵牛房”聚会、作画,开展抗日活动。 “牵牛房”的客厅桌子上摆着笔墨纸砚,客人可以随意写诗作画。
1935年,日本特务对“牵牛房”的活动有所警觉,活动很难继续下去。大家各自散去之前,冯咏秋画了一幅很大的风景画,请大家签名留念。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鲁少曾恋恋不舍,有感而发,挥笔题了一首诗:牵牛扮角逐屋尘,花小香微有志深。但愿此画传千古,尽是名家历史人。
而当时另一个爱国文化人士的据点是天马广告社。
金剑啸在哈尔滨道里中央大街一个白俄办的地方法院事务所当文书时,就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绘画。当时有人不解地问他,你总画什么?他说,山河破碎难提笔,画嘛,就要画反抗,画斗争!
天马广告社成立后,经常有文人、画家聚集在此,谈论国家危亡,希望将手中的画笔作为武器,反抗日本人的殖民统治。还有一些爱国文化人士说到动情处,随手拿起画笔,通过画画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广告社的两处画室,挂满了油画、水粉画、素描和漫画、画像等。
1934年5月初,萧军、萧红决定离开哈尔滨。临走的前一天晚上,金剑啸在广告社为他们送行。罗烽、白朗等人都参加了这次饯行。大家边吃边谈,难舍难分。席间,金剑啸为萧军和萧红每人画了一幅油画,作为纪念。
利用报刊发表爱国画作
虽然那个年代,日伪对文艺界的管理和控制如同把人罩在黑暗的铁桶里一般,几乎见不到光明,但一批爱国画家还是努力寻找一丝光明。
1932年8月,松花江洪水泛滥,淹没了半个哈尔滨。许多劳苦大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20多万灾民无家可归。大水退去后,为救济灾民,由金剑啸出面,组织冯咏秋、高昆、白涛、王关石、高誉民等画坛有影响的人士,在道里同发隆百货店后面二楼举办了一次义卖性质的“维纳斯助赈画展”。萧红也送去了两幅水粉画:一幅是两个胡萝卜,一幅是一双劳工穿的布鞋和一个硬面火烧(俗称杠子头)。
展卖的作品有《地下的火焰》、《五一的日子》、《从地下来》、《松江雪景图》等。市里几家报纸刊登专文加以宣传,《五日画报》出了画展专页。姜椿芳后来回忆说:“这个展览会从名称到布置的形式,在哈尔滨都算是新颖的,使人有开风气之先的感觉。 ”画展后,经萧红提议,成立了“维纳斯画会”。通过绘画作品号召国民团结起来,进行反满抗日的活动。
后来,金剑啸开始主编《大北新报画刊》。由于画刊是日本人办的,内容不受日伪警特机关的审查。这是借用日本人的招牌做掩护进行抗日宣传。金剑啸以照片、漫画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隐晦地向日伪统治者开火。有的是揭露、讽刺,有的是唤起人民群众的觉悟,增强爱国心。在1936年4月25日,画刊的封面上印着一幅意大利雕刻家创作的浮雕照片《劳工之受害者》,三名劳工悲愤地抬着一名被折磨死的劳工尸体,暗示在日伪统治下中国的劳工也是如此。 《大北新报画刊》刊登的美术作品对东北沦陷区的民众来说是个巨大的鼓舞。
在日伪统治下,爱国画家们始终站在文化宣传的最前沿,为抵制殖民美术贡献了巨大力量。(记者 张昕)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