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日本画家随军队散发各种宣传画

2015年06月24日15:46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日本画家随军队散发各种宣传画

满铁图书馆经常举办画展。

伪满政府印制鼓吹“王道满洲国”、“日满一德一心”以及反共等内容的宣传画。

因为当时东北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用宣传画的形式能起到比文字更好的宣传效果。

在刚刚过去的5月22日,亚细亚现代美术展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拉开帷幕。中国有40多位画家参展,作品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等,其中王宏喜、杨留义等6位画家获奖。

而在70多年前,中国画家想与日本画家拥有平等的地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尤其是在东北,殖民美术是控制民众思想的重要武器之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人民进行残酷军事战争的同时,还给东北人民套上了殖民地思想文化的沉重枷锁。日伪当局把美术作为文化侵略的工具配合他们的武力侵略。因此“伪满的文学艺术,是官办文艺,是殖民地文艺”。“伪满洲国建国以后,美术即成为使建国精神具体形象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6月15日上午,鲁迅美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张岩岩向记者介绍了日本在东北沦陷时期对美术界进行殖民统治的情况。

全方位地紧密控制

张岩岩说,伪满洲国成立后,日伪在逐渐加强对中国东北人民的统治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文艺工作能潜移默化摧毁东北人民的传统文化,在教化民众时作用极大。因此,日伪重点强化了对伪满文艺的操纵和管理,多次调整统治机构,几经改组文艺组织,对东北地区的文艺环境实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紧密控制。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伊始,伪资政局弘法处作为殖民地文艺的统治机构应运而生。宣传“建国并施政之精神、涵养民力,善导民心、普及自治思想”。 1933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对东北人民的思想文化控制,废除了资政局,于4月1日改设情报处,进一步扩大统治范围,魔爪伸及新闻、出版、广播等众文化领域。

1937年,为了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情报处改为弘报处。作为东北殖民文艺统治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范围扩大为九项,即“控制舆论、控制文艺、掌管主要政策的发表、领导和监督新闻机关、控制宣传资料、管理出版物、影片及其他宣传品、管理和控制广播及通讯机关、掌管情报、负责一切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 1941年,弘报处的职权范围进一步扩张,陆续接管了伪治安部对电影、新闻、出版的审查,伪民生部对文艺、美术、音乐、戏剧、唱片、图书等文艺工作的领导,伪交通部对广播、新闻通讯和监听国外短波的审查和监视,伪外交部对外宣传等的管理和审查等。这一时期的弘报处与关东军狼狈为奸、紧密协作,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略与文化侵略齐头并进的局面,开启了所谓的“大弘报处”时代。

用图画麻痹人心

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对文艺界人士及其作品的控制,废除了以往的地方美术组织和团体,于1934年成立“满洲笔会”。随着文艺活动逐渐向北迁移,1937年在大连成立的 “满洲文化会”也迁移到新京 (今长春),并分为文艺、美术、音乐、戏剧和电影五部,成为伪满初期综合性的文艺组织。

1941年,日伪当局控制东北文艺的指导方针——《艺文指导要纲》发表后,为了进一步扩大、控制文艺组织,日伪政府于1941年在新京成立“满洲艺文联盟”,取代“满洲文化会”一统天下的地位。之后,伪满洲国各地的美术团体日益增多,美术活动日益频繁。

张岩岩告诉记者,当时的美术团体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日本官方团体、民间美术团体和特殊美术团体。所谓日本官方团体,其团体成员以日本人居多。自“九一八”事变之后,日伪当局为了配合其军事侵略,特意征派300多名日本画家到东北进行日本的美术普及与教育。这些日本画家在东北创办了各种美术团体。其中在“新京”创办的有“新京美术协会”、“黄土波美术协会”、“新京妇人美术协会”等;在奉天创办的有奉天省美术协会、黄土社等;在大连地区创办的有“大连西洋画研究所”、“五果会”等。

民间美术团体是为了达到殖民文艺的宣传效果,宣扬“民族协和”、“中日亲善”,日本殖民者处心积虑地在各种美术团体中吸收当地的中国画家,但这些画家大都以傀儡身份存在,个人具有明显亲日倾向,帮助日伪当局粉饰美术的垄断地位。这些团体如龙江省美术协会、安东美术协会、海拉尔美术协会、锦州美术协会等。

而特殊美术团体是指日本侵略军中专门描绘战争或“国家”建设场景的美术团体。如陆军美术协会、海洋美术协会、航空美术协会及各种美术报道班等。这些美术团体的日本画家按照日伪当局的要求,全面地为“鼓舞士气”、“勤劳奉仕”等殖民统治方针服务进行各种形式的美术宣传。

日伪当局为了加紧对东北人民的控制,还专门组织成立日本画家向东北民众进行思想宣传的“宣抚班”。日本画家随作战军队行军,所到之处散发各种宣传画或传单,因为当时东北地区的文盲和半文盲人数较多,用这种图画的形式能起到比文字更好的宣传效果。使民众通过看宣传画和传单麻痹思想,心甘情愿做“顺民”。

美术课被“王道”教育绑架

为了在东北培养美术后备力量,日本侵略者在伪满洲国设立了三个美术教育机构——伪满洲国美术院、“新京美术院”和师道大学。

伪满美术院于1933年成立。这个机构从名称上来看貌似教育机构,实则是整个东北沦陷区的美术活动中心,它的作用主要是举办全国性的美术展览活动,在当年10月20日举办了第一次美术展览之后,就被“国展”所取代。

“新京美术院”于1940年成立。院长是日本画坛很有名望的军画家川端龙子。在他管理下的“新京美术院”,在当时被认为是“伪满美术界之曙光”。“新京美术院”成立后在日本东京专门设立了分院,每年从伪满洲国选派中学生到日本学习。学期为五年,共设四科:东洋画科、西洋画科、宣传美术科和雕刻科。培养目标是希望研究生学成归国后成为伪满美术界的先驱力量。然而,这些被选送的学生在日本还没有毕业,日本就宣布无条件投降,其“美好愿望”随之流产。

师道大学在当时的东北是一所综合性的师范大学,下设九个系,美术系是其中之一。系主任池田季藏是“满洲美术家协会”会员,也是日本太平洋画会会员。

这三所教育机构的设立和管理者完全都是日本统治者,从领导到普通教师也都由日本人担任。其教学内容、教育理念无不充斥着日本的“王道”教育、“皇道”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以日本的美术思想为主,对中国学生推行奴化教育。

然而,东北爱国画家层出不穷,在日本侵略者的文化高压政策下依然以各种形式进行着斗争和抵抗。(记者 张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