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波
1985 年9 月, 宝钢一期工程投产, 至今年9 月就整整30 周年了。宝钢最初设计为年产670 万吨钢,到2013 年已年产钢4500 万吨,商品钢材4448 万吨(我国冷轧汽车板50.2% 是由宝钢供应的),销售收入3036 亿元,利润总额101 亿元。2004 年宝钢进入世界500 强企业,排名第372 位(目前已前进到211 位),是中国制造业中首批跻身世界500 强的企业。宝钢已成为我国钢铁工业的一颗明珠。当然,宝钢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也曾出现过对外签订的合同不能批准生效,一度停摆,几乎要下马的危机。每当回想起宝钢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所走过的艰难而又辉煌的道路,我就不禁想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回想起他对宝钢的关心和给予的巨大支持,以及他在宝钢关键时刻作出的关系到宝钢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决策,和指引宝钢不断前进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1978 年春,中央批准正式上马宝钢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技术最新的特大工程项目。这对全国人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宝钢建设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对外谈判、施工准备和生产准备等各项工作都进展迅速。最初计划宝钢一号高炉系列将在1980 年建成投产。1978 年12月21 日,我国与日方《关于认购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成套设备的总协议》及高炉、焦炉、转炉三个成套设备的合同,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举行了签字仪式,合同总价达20 亿美元,并按现汇支付。在当时国际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这样一笔大买卖,举世瞩目。
同年12 月23 日,宝钢工程举行动工典礼,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前来参加,并为工程剪彩。参加典礼的还有国家计委、建委、经委以及有关各部及省市的部长级领导同志几十人。日本方面除新日铁负责人及驻华大使外,产业界、金融界、新闻界也来了一大批头面人物。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的动工仪式,其规模和隆重程度,可谓盛况空前。我们作为宝钢建设者,更是兴高采烈,对宝钢前景乐观而充满信心。
其实,当时我国经济形势的大气候,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由于十年“文革”极为严重的破坏,我国经济已十分困难。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还没有进行清理,还是急于求成,基本建设战线过长,财政经济困难,形势相当严重。这种大气候不能不使宝钢在继续前进中蒙上了阴影,潜伏着危机。
进入1979 年,国家对从国外引进的22 项重点工程重新安排建设计划,宝钢是其中最大的项目,列为需要重新审议和调整的首位。宝钢对外已签的合同(除自备电厂外)由于国家缺少现汇而无法批准生效,待签的一大批合同的对外工作也告停顿。这件事在国内外尤其是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宝钢是否还能继续建下去,国内外都很关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宝钢这一项目中已明显地反映出来。
对经济困难,陈云是比较早察觉到的。早在1978 年12 月10 日,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就提出,不能到处紧张。他同时指出,工业引进项目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拥而上。三中全会上,陈云被增选为党中央副主席。会后不久,他在国务院报送的文件上先后两次批示:“我认为不要留缺口,宁可降低指标,宁可减建某些项目。”“有物资缺口的不是真正可靠的计划。”
1979 年3 月14 日,陈云和李先念联名给党中央写信,明确提出,现在的国民经济是没有综合平衡的,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建议要用两三年时间进行调整。3 月下旬,经党中央讨论决定,成立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陈云担任主任。陈云上任后首先碰到的就是如何妥善处理宝钢建设的问题。当时,全国基本建设项目,大的有1700 多个,小的有几万个。调整中有进有退,有上有下,而暂时要退要下的首先是重工业,重点又是钢铁工业,钢铁工业中正在建设的一个特大项目就是宝钢。当时宝钢的总投资匡算为200 多亿元人民币,以全国人口计,平均每人分摊20 元。这对当时的国民经济,确实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宝钢块头大,国家板凳短,宝钢一屁股坐下去就得把别人挤掉,国内议论纷纷,要宝钢下马的呼声也随之高起来。
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在是以农轻重排序,不能再搞钢铁挂帅了,是否还要花这么多钱去建宝钢?在上海文化广场召开的一次有上万人参加的大会上,有位同志就说,我弄不懂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建宝钢,钢铁又不能吃,又不能穿,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吃、穿、用。在钢铁工业内部,对投资是放在建新厂还是改造老企业上也有不同意见。有种意见认为,把建宝钢的钱用来改造老企业,所得钢材肯定超过600 万吨,老厂又能得到改造提高,这样更快更划得来。就是赞成建一个新厂的,对于厂址的选择,是否要吃进口矿,是否要全套引进,等等,也有许多不同意见。
宝钢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调整中一着至关重要的棋。这步棋怎么走,是上还是下,如何决策,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重大经济利益,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声望,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和钢铁工业发展的方向,必须慎而又慎。因此,中央委托陈云对宝钢问题进行调查,
作出决策。
陈云受命后,对宝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反复思考。他在北京了解了许多有关宝钢的情况,弄清楚建宝钢的来龙去脉,还要薄一波邀集长期从事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和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进行座谈讨论,听取对宝钢问题的意见。5 月30 日,他又亲自到上海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找上海市委书记严佑民、韩哲一和负责宝钢工程的市委副书记、宝钢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政委陈锦华座谈,听取上海市委和宝钢工程指挥部的汇报,一方面直接派他办公室主任王玉清到宝钢工地现场实地考察,并与指挥部的同志座谈,了解情况,交换意见。他还与上钢一、三、五厂和冶金局的负责同志以及生产专家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宝钢建设的意见。在上海的两次会议上,陈云都讲了话,陈锦华向宝钢党委作了详细的传达。
在充分研究了宝钢从酝酿到动工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并听取各种意见之后,陈云认为,宝钢上马是仓促了,以前定的时候,有不充分的地方,反复比较不够,工作有欠缺之处。但宝钢生产的钢材,质量、规格、品种,国家都是非常需要的,因此这个钢厂非常重要。陈云还讲道,对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签字,关系到国格。他派人到工地看了,现场的进度是快的,质量是好的,他很高兴。他说:宝钢,中央已定下来了,要搞到底,否则损失更大。现在已经签字了(指合同),党内党外,国际国内,大家都很注意,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陈云很关心宝钢的工期问题。他说:我反复考虑,宝钢一、二期工程,距离能否拉开一些。他对时间问题、进度问题还是有点担心。他认为重要的是工作要一环扣一环,把建设的衔接工作搞踏实,不要东西运到了码头,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他说,既然中央已经定了,要上马,时间是否可以拉长一点,何必自己弄个东西把自己套起来呢?拉长一点,稳步一点。顺当的走,比中途停下来要快。到底拉长多少,陈云一再嘱咐要仔细考虑,好好研究。
陈云还很关心宝钢的配套问题、设备制造问题,指出:宝钢建设有个大配套的问题。进度怎么才有保证,要查一查有没有漏项的,有漏项的,我们如不能搞的,要进口的,一定要补上。宝钢这一套设备还是立足国外,国内分交多少,要商量。全套技术资料一定要买下来,将来自己搞。外国设备也会有问题的,要注意。立足国内的方向是对的。对国内机械工业的能力还是有信心的,锻炼自己的设备制造能力,只要决心搞、专心搞、认真搞,是可以搞好的。
对陈云这些重要指示,宝钢指挥部党委认真组织干部进行多次讨论,并结合工程实际予以贯彻,提出了拉开二期的具体方案供中央决策。随后,关于修改成套设备合同问题,在多次洽谈磋商的基础上,新日铁作出让步,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将支付条款改为延期付款,6月15 日双方签订了《关于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已签成套设备合同会谈纪要》,并立即生效。其他对外谈判也陆续恢复。宝钢这一着棋又开始活起来了。
宝钢这一过程我是亲身经历的,获益匪浅,感受至深,至今还记忆犹新。宝钢的上与下当时是一个很复杂、很棘手而又影响很大的问题。陈云处理宝钢问题,首先从调查研究着手,从国家全局着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既注意了解宝钢从酝酿到动工的历史,又切实考察工地现场的实际情况;既从经济上权衡宝钢上下的利弊得失,又从政治上考虑到对外开放中国家的形象和声誉;既考虑到国家当前的经济困难,又考虑到国家建设的长远需要和后劲;既考虑到宝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必要性,又考虑到坚持自力更生,带动和提高国内工业的水平;既考虑到宝钢要坚持搞到底,又考虑到如何安排工期更合理,更稳当。他既听取市委和指挥部的工作汇报,了解全面情况,又派人到现场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既征求国务院有关部委和领导同志的意见,又直接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在掌握了大量情况和听取了各种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思考。
陈云说,在近一个半月中间,对宝钢问题,他就有过三次反复的思考。陈云在处理宝钢问题上真正体现了他历来提倡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和“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及工作方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党性的生动体现,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陈云回京后,三次召开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会议,讨论宝钢的建设问题,在6 月16 日的会上,陈云作了重要指示。
陈云说:“这次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专门讨论批准宝钢建设的问题。宝钢是一个特大项目,对全国、对上海来讲,都关系很大,事关全局。它投资大,在二百亿元以上,应该说宝钢是仓促上马的。这样大的工程,按道理应该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查研究,经过反复考虑后再决定。从开工以后的情况看,工程进度是好的,施工力量已有五万人,成绩是很大的。现在工程建设正在进行。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再多加考虑,以弥补过去的不足。”
接着,陈云具体谈了八点意见,主要是:(一)干到底。先这样定下来,举棋不定不好。(二)应该列的项目不要漏列。店铺开门,不怕买卖大。(三)买设备,同时也要买技术,买专利。(四)要提前练兵。宝钢这样的厂子,技术先进,各方面要求都很高,一定要抓好提前练兵。(五)宝钢的负责人是谁?报告中说建委抓总,我同意。负责人第一是谷牧,第二是韩光,还有冶金部的叶志强,上海的陈锦华。(六)对宝钢要有严格的要求,甚至要有点苛求。只能搞好,不能搞坏。这是为了取得经验。宝钢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第一个大项目,应该要做出榜样来。(七)冶金部有带动其他各部的责任。冶金部应该有这样的全局观点。各有关部门都必须同心协力,把宝钢的事情办好。(八)冶金部要组织全体干部对宝钢问题展开一次讨论,采纳有益的意见。对不同意见,也要认真听取,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
上述意见是陈云对宝钢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所提出的决策和措施,会后,主要根据陈云和李先念的意见,形成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关于宝钢问题向中央的报告,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以后宝钢建设在总体上就是按照这个报告的精神贯彻实施的。
陈云的指示传达后,宝钢指挥部党委逐条进行讨论,研究落实措施。比如工期问题,从最初确定为1980 年第一座高炉出铁,后改为1981 年年底,1979 年又改为1982 年,1980 年7 月再次改为1983 年,1982 年5 月最后确定的工期为1985 年9 月。这看来是一步步后退,一再推迟,实际上是一步一步向实际靠拢。即使是1985 年9 月投产也是费了好大的劲才得以实现。事实证明,陈云关于宝钢工期要拉长一点的考虑是完全正确的。对如何实现陈云提出的“对宝钢要有严格的要求,甚至要有点苛求”的问题,更重点进行了讨论。陈锦华在党委扩大会上作总结讲话时,专门就如何实现“苛求”的问题,讲了五条意见。以后,叶志强在一次动员增产节约的干部大会上,又把“严格苛求”列为宝钢会战作风的一项重要内容。宝钢就是按照陈云“要有点苛求”的指示来抓各项工作的。
比如在工程质量方面,当时工地上流传一句口号,叫做“合格不算合格,优良才算合格”,就是不要满足于合格就算了,要苛求,要达到优良,要高标准地要求工程质量。宝钢一期工程的质量优良率达96.7%,整个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很显然,没有苛求,金牌是拿不到的。
又比如在投资方面,过去一些大的工程项目,随着工程进展,往往需要不断追加投资,但宝钢采取了投资包干的方式。当时国家核定给宝钢的投资总额还留有1.9 亿元的缺口,宝钢发动群众,千方百计节省各项费用,厉行重点工程重点节约。最后,不但概算没超,1.9 亿元的缺口也补上了。另外,还超额节约了4005 万元,一期工程共节约资金2.3005 亿元。如果不苛求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再比如在定员方面,一、二期国家审定的定员额是4 万人,按一个特大型企业来说,已经是很精简了。宝钢也是根据苛求的精神,再严格精简。从1988 年起,每年减员2000 人,1995 年8 月减至13000 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990 年是人均120 吨钢,1995 年已达人均600吨钢。这就是苛求出劳动生产率。
在生产准备方面,按陈云“提前练兵”和“苛求”的指示,宝钢实行严格管理,精心培训,精心搞好投产前的生产准备工作。一期工程中,30 个一级项目、234 个二级项目、1152 个三级项目,全部按照1982 年7 月确定的“85?9”一号高炉点火的进度计划按期建成投产,并一次投产成功,安全稳定地运行,在一二年后均达设计指标。
这里只是举几个例子。应该说,宝钢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苛求”二字。
宝钢一期工程投产成功,大家都很高兴。陈云听了也很高兴。1986 年5 月,上海市委办公厅通知宝钢,陈云要到宝钢来视察。为此,市委秘书长曾庆红、陈云的秘书、中央警卫局的同志和我以及有关同志开了一次会,商量视察的具体安排。首先传达了陈云的意见:到宝钢重点是看钢厂,最好要看到出钢,其他可以走马看花;不要兴师动众搞群众欢迎,不要影响生产;不要坐小轿车,不要很多人陪同,车子一长串,有辆面包车就行,而且要国产的;有什么书面材料,可以先送来看,汇报时间可以缩短。
经过讨论,逐条予以落实。但有个问题商量了半天定不下来。根据视察程序的安排,要到中午才能结束,这就产生了一个在哪里吃中饭的问题,回市区时间太晚,只有在宝钢用餐。但担心陈云不会同意,要回去汇报后才能定。第二天市里给我打电话说,陈云同志对其他各项安排都同意了,关于吃饭问题,陈云同志说,在宝钢吃饭,怎么吃法,照我的吃法,他们吃不饱,照他们的吃法,我吃不消,还是回来吃吧,晚一点不要紧。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陈云考虑问题,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讲究实事求是。1986 年5 月15 日,已经81 岁高龄的陈云在中共上海市委书记芮杏文、市委顾问委员会主任陈国栋、市委秘书长曾庆红的陪同下,视察了宝钢。在到宝钢视察前,陈云观看了反映宝钢建设和投产的大型彩色电影《宝钢》,阅看了宝钢指挥部提供的一期试生产和二期建设情况的书面汇报材料。这体现了他一贯的认真、严谨、仔细的作风,使我们深受感动。陈云还应宝钢同志的要求,兴致勃勃地为宝钢题词:“埋头实干,从严要求,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陈云在听取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黎明汇报时,详细询问了宝钢当前还存在什么问题。在黎明谈到上海对宝钢支持很大时,陈云高兴地说,上海对宝钢很支持,没有本位主义嘛!在谈到宝钢下马问题时,他又说:那个时候,大家都要上马,国家没有钱,只好下来一下,暂时受点损失。座谈结束后,陈云还高兴地和指挥部、总厂,各施工、设计单位的主要领导同志合影留念。接着陈云视察了炼钢厂,观看了出钢情况,还视察了原料码头、焦化厂、炼铁厂和初轧厂。在视察结束离开宝钢时,他愉快地对黎明说:一期工程花120 多亿,和我当时估算的差不多吧!接着又风趣地说:有功、有过(指调整中经济损失)嘛!黎明说:功大于过。陈云微笑地说:你讲得好。
在陪同陈云同志视察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无论是处理大政方针,还是身边的生活小事,都充分体现出崇尚实际、关心群众、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使我深为感动、深受教育。
陈云同志已经离开我们了,但宝钢建设的成就,完全证明了他当时关于宝钢问题的决策的正确性。如果没有陈云当时果断的科学的决策,也就没有今天宝钢的辉煌。正是由于认真贯彻了陈云关于搞好宝钢的一系列指示,特别是关于“苛求”的指示,才确保了工程能够顺利建成投产,并不断登上新的台阶。陈云提出的“苛求”二字,已成为宝钢精神的一个重要的突出的组成部分。邓小平指示宝钢要善于创新,陈云要求宝钢要有点苛求,这两条,宝钢人都认真地实行了。一个创新,一个苛求,已成为宝钢精神的两个最鲜明的特点,这是宝钢人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鼓舞和支持着宝钢人不断地争创世界一流,向更新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系宝钢工程指挥部原党委书记、副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