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90岁老革命何如伟:打小立志拿枪打鬼子

2015年06月29日10:09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打小立志拿枪打鬼子

琼崖纵队老战士、老共产党员何如伟。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1948年何如伟(前排)任文昌二区委书记时,同区委王平、符国光、高永秀等同志留影。

很多人,年轻时候入党,一开始也不是抱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伟大理想,少年何如伟入党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拿枪,打鬼子”。但随着革命的发展,时代的演进,思想认识的不断成熟,他对党,对一名共产党员所必须承担的责任,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

琼崖人民有革命武装斗争23年不倒的光荣历史,而如今90岁高龄的革命老同志,老共产党员何如伟同志则有一个离而不休的23年,尽管这是一个巧合,却在何老的身上,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理想。

90岁革命老战士,老共产党员何如伟的一生,就像一本大部头革命经典著作,里面写满红色革命故事和名人轶事。

他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工作75年,入党73年,见证了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当过多年乡、区、县党委书记,参加过1962年的全国七千人大会,又接待过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无数革命领导人;参加海南宣传文化教育工作20多年,又参加我省党史研究工作多年,对我省解放前后的历史事实,可以如数家珍一气道出……

“宁做枪下鬼,不做亡国奴”

“年轻时候入党,可不是抱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就是为了抗日,为了‘拿枪,打鬼子!’” 谈起入党,何老的记忆又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1925年11月26日,何如伟出生在革命老区文昌市昌洒镇宝彩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在这个尽管贫穷,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的地方,少年何如伟在浓厚革命氛围的熏染下,浑身沸腾着革命的血液。

1939年2月10日,当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践踏琼崖,一首首雄壮激昂的抗日民谣在琼岛大地上四处传唱,14岁少年何如伟立志“拿枪,打鬼子!”

要打鬼子,少年何如伟首先想到的是拿枪。他清晰地记得,1939年的一天,他早上5点钟出发,顶着烈日跑了5个多小时,来到共产党员姐夫黄岐山的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的部队,要求拿枪,跟部队走。姐夫看这孩子人还没枪高,便要打发他回家。何如伟当时就急了眼,并给姐夫“上课”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两人进行了革命同志般的第一次谈话。

“如果要打鬼子就必须拿枪,全国那么多人,哪里有那么多枪可以拿?”姐夫开始向他发难,并告诉他:“抗战,不一定只是冲在前线,后方工作同样重要,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站岗放哨送情报也是抗战。”这一句话点醒了少年何如伟。

回到家后,何如伟在文昌昌洒十三保(即现在的联成村委会)发动组织了100多名儿童成立抗日救国团,投身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斗争中。

从儿童团长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

“可不要小瞧儿童团,他们思维活跃、身手敏捷,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非同小可!”谈起当年在儿童团的抗战经历,何如伟兴致勃勃。当年,他和其他儿童团团员们一起,干了不少“大事业”。

“儿童团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政治做宣传,站岗放哨送情报,深入敌占区了解敌情,打击敌人。”何老回忆说,他曾经利用邻村挑糖果叫卖的小贩伍雅馍老伯伯帮他采探敌情。伍老伯每天来往于昌洒镇到十三保的村庄之间,了解周边村子和日军基地的情况,并与他关系密切。

1940年,何如伟从伍老伯处得到情报,驻昌洒日军每隔一天的上午9点钟就要派一辆载有十多二十名鬼子兵的军车到龙马镇去巡逻,于是何如伟将情报立即报告给姐夫的部队。后来,部队伏击了一辆日本军车,击毙日军二十多人,还缴获了一挺机关枪和步枪等武器装备,取得了大快人心的胜利。

有了这次斗争经历,何如伟终于明白:打鬼子,不一定在前线用枪,更要靠智慧。“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毛主席的这句话,让他第一次有了深切领悟。

1940至1941年,琼崖大地到处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被发动起来的抗日群众运动进入高潮。那时,何如伟已经从一位少年成长为一名青年。1940年,组织上让他担任昌洒乡儿童抗日救国团的团长。1942年,又让他担任起乡青年抗日救国会的主任。经过战争烽火的锻炼,1942年2月,党组织正式吸收何如伟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以后,我才有了更加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目标,那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何老说道。(记者 侯赛)


老党员何如伟23年离而不休——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1981年何如伟工作时留影。

  “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何老23年离而不休!”在海南省老干局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大家由衷赞叹何如伟老同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

  90岁高龄,眼不花,耳不聋,口齿清晰,脑筋转得也不比年轻人慢。每当有人问何老: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都会乐呵呵地回答道:老来忙,寿命长!

  1991年,67岁的何如伟从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常委岗位上离休后,就全力以赴地投入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一晃已经23年。常有人问何老:“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在工作?”也有老战友开玩笑打趣他:“你的官是不是还没当够?”何老总是坦然地说:“不是官没当够,而是为党和人民做事还不够,积极参与关工委工作就是践行我的本分,也是我的责任。”

  他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党心

  3岁没有了父亲,8岁没有了母亲,15岁参加革命,17岁参加中国共产党。何老说,“生我的是父母,培养我的是党,入了党,我就是党的人。”在他革命字典中始终镌刻着“八字真经”:想的是“党员”,活的是“价值”,为的是“理想”,尽的是“责任”。

  离而不休的23年里,何老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青少年,尤其是对弱势和失足青少年的关怀教育中。

  23年来,他深入学校、少管所、劳教所、戒毒所等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青少年思想现状。以弘扬琼崖纵队坚持武装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为主题,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失足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道德情操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还亲自动手编写40多篇主题教育宣讲稿,作演讲报告300多场,受教育人数近30万人次。

  同时,他积极参与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亲自主持实施或参与协调有关部门实施建成的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有20多座,包括宋氏祖居,张云逸大将、周士第上将、庄田中将陈列馆和冯白驹故居,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临高角解放海南丰碑等,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立,对青少年思想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率先垂范情满希望工程

  从希望工程诞生的那一天起,何老的心就和希望工程连在了一起。20多年来,凡是社会上的爱心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凡是青少年遇到困难求助于他,都尽其所能伸出援手。

  1994年5月,何老组织一次“向希望工程交一次特殊党费”的活动,得到了全省30万党团员积极响应,这一次特殊党团费共316万多元,救助了2万多名辍学的中小学生,并兴建了一批希望小学。

  三亚市天涯镇满地可希望小学的师生们记得,因为何老的积极奔走,争取到60万元的基金捐赠款,建起这所希望小学,500多名山区少数民族的孩子们跨进渴望已久的学堂。

  2008年,何老牵线引进香港爱心人士李玉爱200万元助学基金,资助64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圆大学梦。目前,有些受助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从每月工资中拿出5%用于资助其他贫困学子,将爱心一棒一棒传递下去。

  20多年来,何老和家人先后捐款达19万元,发动华侨捐款近百万元,支持文昌市昌洒镇文东中学、中心小学、联成小学等建设,使无数的孩子走进了教室。

  他有一颗关爱弱势儿童的童心

  关注青少年特别是孤儿和弱势群体的健康成长也成了何老离休后的主要工作。

  被誉为“海南张海迪”的励志残疾青年洪志功,15岁就患上了肌肉萎缩症。何老得知其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事迹和生病住院的消息后,立即组织省关工委的同志向洪志功捐款,还专程前往陵水县农村看望和鼓励洪志功的母亲。

  已过而立之年的陕西青年延华,永远忘不掉他的“何爷爷”。2002年,他曾因错定的“盗窃”罪名被我省某高校勒令退学,申诉无果情况下,心灰意冷,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其父亲带着他四处讨公道,奔走一个多月,都没有解决问题,后来找到了何老。后来,何老用了1个月时间,奔走多部门搜集材料,最终精心整理了一份有说服力的恢复其个人学籍报告的材料,向有关部门反映。经认真研究,该高校撤销了对延华的处分决定,恢复其学籍。

  毕业前,延华特意给何老写来一封感谢信,信中动情地说:“我就要毕业了……无论走到那里,我都不会忘怀我的何爷爷,您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人。我要像您那样追寻真理,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老对关心下一代工作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真实写照。(记者 侯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