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歌曲《松花江上》的故事

李信

2015年07月07日08:45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歌曲《松花江上》的故事

  东北义勇军一部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松花江上》,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1935年秋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总”,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东北军官兵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思念故乡,厌倦内战,心头郁结着悲苦怨愤,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情此景触动了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他借鉴北方妇女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悲苦曲调,创作了歌曲《松花江上》。歌曲完成后,张寒晖亲自教二中学生和群众演唱,然后带领群众到街头演唱。歌曲很快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里,不久就传遍了东北军。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数万名官兵听后无不动情落泪。

  西安事变前夕,爱国青年学生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全面抗战开始后,周恩来代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周恩来指挥与会军官唱了这首歌。当唱到“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一周年纪念活动,10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交响。

  《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原名张蓝璞,字含晖,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人。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歌曲,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病逝于延安,年仅44岁。

  (本版历史资料图片由吉林省档案馆提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