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朋举
仲夏季节,秦巴山区山峦郁葱、流水潺潺,已90岁高龄的车发通老人就居住在这山清水秀的城固县城。一进他家客厅,墙壁上一块闪闪发光的“抗战英雄”镜匾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家乡山西吕梁市离石区柳林县成家庄镇青阳村党委给我祝寿送来的。”老人乐呵呵地说。14岁参加革命、16岁离开家乡,十多次作战身负重伤,加之一直未与家乡联系,柳林县1995年编纂《县志》时把他列入烈士名单。恰好就在第二年,车老回到了家乡,还拿出3万元工资为家乡打机井、修道路,乡亲们这才知道“车发通还活着!”
从这块牌匾开始,车老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英勇杀敌、荡气回肠的战斗故事,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一个个与日寇短兵相接、斗智斗勇的战斗场面。
一场白刃格斗打掉日寇嚣张气焰
1944年8月12日,日寇纠结了离石、柳林两地兵力,兵分两路向当时的离石县委、县政府的临时驻地官庄垣村合围。晋绥军区离石支队立即调集兵力保卫红色政权。车发通当时是离石支队三中队四班战士,他和战友们的任务就是守候在离官庄垣五公里处的葛石垣村,慢慢隐蔽前进形成保卫圈阻击日军。13日拂晓,日军极速前进到马家梁的山神庙时,突遭我守候在此的部队迎头痛击,不得不撤退。这时,合围的离石支队早已断其后路,日军发疯似地向官庄垣方向突围,占领高地的离石支队向鬼子猛烈开火,山神庙周围枪炮声四起、火光冲天、硝烟弥漫。鬼子一次、两次、三次的冲锋都被离石支队打了下来,最后双方冲杀在一起,展开白刃肉搏战。车发通和战友们每三人背靠背成战斗小组相互配合,用肩窝紧顶着枪托增加每次的刺杀力度,与鬼子展开了激烈的拼杀。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我军共歼敌80多人,其中日军中校司令官斋藤和情报官阿部等军官被击毙,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车发通作战勇敢、不畏生死,一连刺死了两名鬼子,战友们都说他打仗勇敢不怕死,给他送了个绰号“冒失鬼”。
一路急行军缴获鬼子一挺重机枪
1944年农历十月一日,北风呼啸,寒气逼人,一连战士都集中在柳林县郭家塔村的一个农家大院,领取支队供给部刚刚送来的新冬装。连长陈定突然宣布立即出发,赶在天亮前到达数十里外的李家垣村,偷袭碉堡内的鬼子。
一路急行军,天麻麻亮时部队即将赶到目的地,突然发现碰上十来个鬼子正抬着一挺重机枪往碉堡方向走。走在前面的机枪班班长曹登喜确认就是鬼子后,来不及瞄准就是一梭子弹,车老和排长王继刚举起刺刀冲向惊呆了的鬼子,连队40多人也围了上来与鬼子交手,惊慌失措的鬼子扔下机枪弹药抱头鼠窜。这次,车老所在连队在无一伤亡的情况下,打死打伤8名鬼子和伪军,收缴鬼子送来的“厚礼”——重机枪一挺,这一意外的战果极大地鼓舞了全连士气。
一个机灵举动掩护武工队同志转移
在全国军民奋勇抗战进入反攻高潮的1945年初,晋绥三分区司令部奉贺龙首长指示,成立了离石县敌后武工队。当时由于日军疯狂扫荡,武工队活动十分被动,常常一天转移好几个地方。一天夜里,武工队来到离石西边地形十分险要的安国寺,队长阎子诚和政委王震之住在内屋的土炕上,车发通和几位警卫员睡在外屋的大桌子上。临睡前,车发通专门仔细检查了已经关好的三道大门,又用木柱顶上,才躺下入睡。
大约四五点天快亮时,车发通突然被叫醒,他立刻意识到有情况,这时大殿的屋顶上已传来脚步声,附近村庄的狗也开始乱叫——他们被包围了——十多米外,鬼子用3挺机枪封住去路,数百名鬼子、伪军正慢慢地围了上来。车发通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掩护首长冲出去。他灵机一动,和战友向西墙外扔了两颗手榴弹作掩护,一行人从小东门飞速冲出,在黑暗中顺沟跑了一段路后钻进一个大石洞里。天公作美,突然下起了北方少有的春雨,冲掉了他们撤离的脚印,鬼子在山坡上搜寻了4个多小时也没有发现他们,无奈只能撤离。
一个出其不意夺取了鬼子碉堡
南梁碉堡距李家垣日军大本营有五公里山路,山高路窄,易守难攻,驻扎着日军一个班的兵力。这些鬼子经常到附近村庄抢劫财物,老百姓恨之入骨。1945年6月初,分区首长决定取下南梁碉堡为民除害,扫清延安通往晋中这条交通线上的障碍。接到命令后,离石支队侦察参谋张明和当时已是四连尖刀班班长的车发通等6名战士,深夜来到碉堡附近的郝家津村。车发通建议,先化装摸准碉堡情况,再里应外合断掉碉堡。
6月13日晚,摸清情况后的战士们趁着夜色连夜埋伏到碉堡旁,开始静静等待时机。6月14日刚好是端午节,碉堡留守的鬼子在一起喝酒,半个多小时喝醉了,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唱,流露出思乡之情和对前景的迷茫。看到时机已成熟,车发通等尖刀班战士像猛虎一般冲进碉堡,鬼子班长被一枪毙命,两名鬼子被生擒活捉,其他鬼子全被消灭。
撤离后,车发通和战友们经请示支队首长,按命令将两名俘虏送至延安,交给了日本反战同盟的野坂参三接收。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