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渺
“三天不打鬼子,手就发痒。”这是90岁的抗日老兵邢荣善对七十多年前抗战生涯的总体印象。6月26日,记者来到抗战老兵邢荣善的家中,听他讲述战火纷飞的抗战经历。
1944年5月,日军想占领清丰县并实施抢粮的企图,为了保卫群众麦收、打击敌人并粉碎其抢粮计划,第八军分区七团毅然发动了清丰战斗,击毙了7名日军顾问和数百名伪军官兵,使敌人遭受了沉重打击。清丰战斗使冀南道的伪军保安队从此一蹶不振。邢荣善就是这场战斗中的一名士兵,那一年他19岁。
邢荣善,河南滑县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参加过河南的开封、清丰、南乐、滑县、辉县等战斗。因年轻时军旅生涯的磨炼,邢老的身子骨还算硬朗。忆起七十多年前的抗战经历,老爷子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容光重新焕发。
那是参军的第二年,一直想和鬼子过招的刑善荣终于等到了机会。有一天,日军到清丰县的一个村庄枪粮食,我军得知消息后,立即向村庄靠近,借着高粱地的掩护,向村庄搜索前进。在村外,终于发现了敌情,只见十几杆枪挂在路边的树上,只留下几个日军看守。根据侦查结果,其余日军已徒手进村抢粮。“我们看这是个大好机会,就向敌人扔手榴弹,将看枪的日军全部炸死,战友们背着枪满载而归。”回忆起当年战事,邢老把深陷在沙发里的身体,微微向前挪了一下,把腰杆直起来,脸上溢满了自豪的笑容。
邢老又讲述起另一段令他骄傲的经历:当时,日军每到一处都会修建个炮楼,来镇压老百姓。清丰战斗中,他和战友装扮成群众去炸鬼子的一个炮楼。途中为躲避敌人,他们分散行动。等安全时再聚集起来,一步一步挪近炮楼,并埋伏下来。“天黑后,我们猛地向炮楼里扔手榴弹,最后七八个日本兵和炮楼全完蛋了。”邢老一边用双手比划着,一边呵呵地笑了。
邢老继续讲述,笑容慢慢褪去。他说,这些打鬼子的经历,现在听起来很过瘾,但战场上,随时都有挨枪子的可能。“当时武器装备简陋,遇到敌人的重火力,我们就想法隐蔽,在敌人火力间隙里伺机投手榴弹。”在一次战斗中,他的钢盔帽被敌人子弹打掉了,上衣边也被打开了洞,“还算命大,没大碍!一个比我小两岁的堂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腹部,流血过多,当场就牺牲了。”
很多士兵平日交流很少,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但一上战场就会相互帮助,相互保护,都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说着,邢老翻开相册给记者看:“这个是我们的指导员,这个是我的好战友,后面的这个是连长……可惜都不在世了。”邢老动了动腮帮,神情凝重。
采访中,邢老不时中断谈话,转身走向别的房间。坐在旁边的老伴告诉记者,他年轻时行军条件艰苦,有时日军还会切断粮食供应,整个部队几天都吃不上粮食,就只能吃些野菜、野果来充饥。就从那开始,肠胃落下了病根儿,时不时就犯急性肠胃炎。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一不注意饮食就得跑厕所。
采访即将结束时,老人特意把客厅墙上的一张黑白照片指给记者看:“那是1969年在北京,我们和毛主席的合影。”老人觉得,那是自己最珍贵的记忆。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