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重访松山战场:英灵绕山川

黄豁、王晓磊、李萌

2015年07月10日17:09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重访松山战场:英灵绕山川

退休司机老陈,上世纪70年代常往来滇缅公路。一次翻越高黎贡山脉,遇狂风暴雨,停车过夜。半夜忽闻四周杀声震天,枪声四起,犹如置身战场,起来却不见人影。后村民告知:这里是松山,1944年反攻滇西时,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在此血战数月,一些山坳每逢夏季雷雨时都会“原音重放”。

新华社“重走滇缅公路”小分队日前登上海拔2000多米的松山主峰,当年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已然山峦苍翠,松涛阵阵。但遍布山头的战场遗迹,仍不难想象当年战争的惨烈:保存完好的战壕、掩体如同迷宫,当地村民时常挖到子弹、弹片,甚至还有已失效的炮弹……

血战

1944年8月20日,云南雨季的一个清晨,松山主峰子高地日军地堡正下方,中国军队秘密挖掘的坑道中,150箱炸药静静地等待着属于它们的时刻。9点15分左右,大地突然颤动起来,松山主峰一股烟尘腾空而起,日军地堡被炸上天。中国军队冲上主峰,与残余日军血战……

高踞于怒江峡谷西岸松山,因扼守滇缅公路咽喉,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1942年日军侵占滇西后,在松山构筑了永久性立体防御阵地,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强度的猛烈攻击。”

“松山战役是滇西反攻的转折点。”松山抗战遗址管理所管理员黄定东说,中国远征军苦战95天,以伤亡7000多人的代价,拔除了这颗盘踞在滇缅路的“钉子”,使军队及物资顺利运往前方,加速了腾冲、龙陵等地日军的灭亡。

当年战斗之惨烈仅从地名可见一斑:马槽洼头,主峰附近一个小山头,日军主地堡被爆破后,日军反扑,双方在此肉搏。过后清理战场,敌我双方缠斗撕咬,死在一起的士兵就有62对,阵地上被咬掉的耳朵、被抠出的眼珠和被扯出的肠子随处可见,后人将此山头改名为“肉搏山”。71年过去了,村民仍可捡到散落在泥土中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的点四五口径子弹,日军三八式步枪子弹,甚至美制六零迫击炮弹等弹药,“小时候,这些东西山上多得很,有时一脚就踢出几个子弹壳……”一村民说。

英灵

18年前,当记者第一次听司机老陈讲“夜宿松山”的经历时,一直认为他在编故事。后来在龙陵、腾冲一带采访发现,当年中日双方争夺的高黎贡山沿线,不少上年纪的村民都有类似体验。过去,夏季雷雨季节的夜晚,每当听到厮杀声和激烈的枪炮声时,村民就焚香祭酒,告慰英灵。

“在滇西战场尤其是高黎贡山一带,这种雷雨天‘原音重放”的情况并不罕见。”研究滇西抗战的云南德宏师专副教授陈述说,在高黎贡山不同的区域和村寨,都有相似的反映,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道路改道和施工,地形地貌发生变化,见过这种现象的人就少了。

英灵绕山川,也许是因为这片土地浸透了他们的鲜血,回荡着浩然正气。实地走访战场遗址,才深刻理解小小松山为何如此难攻?从天时看,松山战役正逢雨季,大雨滂沱,中国军队后勤运输困难,空中支援也受影响;从地利看,松山居高临下,怒江峡谷尽收眼底,滇缅公路、惠通桥在日军目视距离内,而中国军队是从峡谷底部一路仰攻,面对的是如蜘蛛网般复杂的日军工事;从武器装备看,中国军队也不占优势。受一些影视作品影响,不少人以为中国远征军都是美式装备,个个是戴钢盔,手持卡宾枪或冲锋枪,嘴里嚼着口香糖,随时召唤火力支援的“美国大兵”。真实历史是,除驻印度的远征军接受美式装备与训练外,反攻滇西的国内远征军装备简陋,从历史照片可见:远征军士兵一身灰布军服,普遍没有钢盔,脚上穿的是草鞋。

但是,中国军人的勇气与热血最终撼动了松山,全歼了守备松山的千余名日军,这也是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

重生

松山主峰上有一棵特别的树。古朴挺拔,树干上却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弹孔。71年前的松山血战,山头炸为一片焦土,这棵树却挺立着、活着,带着烽火岁月中难以愈合的伤口,坚强地走向重生。

古树常青,老兵不死。在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几百米的地方,一片松林环绕的山坡上,402名中国远征军将士,面朝主峰方向,分列为12个方阵巍然站立。这组气势恢弘的雕塑群是2013年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的。雕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当时在世的28名老兵为原型的方阵,今年94岁的徐本祯老人就是其中一员,他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抗战这段历史,要让后人知道抗战是多么不容易!”

作为国内保存完好的抗日战场遗址,松山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地游客前来凭吊参观。根据规划,龙陵县正在建设以主峰子高地为核心的松山战役遗址公园,以更好地保护遗址,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曾经鲜为人知,沉寂在历史深处的松山正在醒来。(记者黄豁、王晓磊、李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