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1892-1974),海南文昌县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张云逸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 1929年参与领导百色起义。 1931年率部进入湘赣苏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后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云逸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整编等工作。1938年春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指挥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 11月,率两个连到江北无为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组建江北游击纵队。后率部东进,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兼任指挥和中共前委书记。12月下旬,日军由南京、蚌埠等地出动2000余人,向津浦路西周家岗、大马厂等地“扫荡”,驻古河的国民党军队闻风逃窜。他和徐海东、罗炳辉等指挥部队采取“诱敌深入”“敌退我进,敌守我攻”的战术,在周家岗、玉屏山、陈郢后山等地与“扫荡”的日军进行了3天激烈的战斗,毙伤日军16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扫荡”,并乘胜恢复了周家岗、大马厂、古河等地。从此,我军威震皖东,树立和扩大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为创建巩固的皖东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40年9月,他指挥第四、第五支队主力与日伪军进行了大小战斗65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取得了夏季反“扫荡”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皖东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张云逸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直接领导第二师同日伪军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经济封锁进行斗争,同时注重加强根据地建设。 1943年11月陈毅代军长赴延安后,他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他于1944年7月部署第四师主力西进,基本上收复了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同年冬,又部署第一师一部渡江南下,开辟苏浙皖边敌后新区。接着又指挥新四军各师开展对日大反攻作战,歼灭大量日伪军,收复大片失地,为创建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重要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逸历任广西省委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89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3位军事家之一。 (钱海峰)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