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夜袭汤原出奇制胜载军史

2015年07月14日11:24   来源:黑龙江日报

6月30日,记者来到了汤原这片抗联老区的大地上,寻访抗联英雄战斗的足迹。汤原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当年抗联六军“夜袭汤原”主要战场就在如今汤原县政府大楼及楼前的广场区域。在纪念这场战斗的纪念碑墙前,一行人肃然起敬。同行的汤原县委党史办主任邹志光是一位研究抗联史的专家,随着他的娓娓讲述,一幅幅生动的战斗画面、场景不断展开。

统一战线 鼓舞军心

汤原县坐落在松花江北岸,距离佳木斯不过几十公里。当时汤原县城是日军设在北满的重要据点,汤原地区抗日烽火遍地,抗日救国会、妇救会、青年游击连、打狗队、儿童团等抗日组织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游击战争活跃,群众的抗日情绪很高,抗日斗争如火如荼。当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宁做枪下鬼,至死不归屯。”抗日军民经常袭击日伪据点,严重威胁着日伪的统治。日寇天天叫喊:“汤原的地皮已红透三尺,三江已成共产乐土。”当时不仅是乡村被抗联军队控制,就连汤原城里和有数的几个据点都有抗联的内线。

当时参加战斗的抗联老战士刘铁石曾回忆说:“我军的这种凝聚力就是敌人所说的‘汤原的地皮儿红透了三尺’吧!”邹志光主任对此评价说,这显然是我党的民族统一战线在发挥作用。当时党的大方针是,联合一切反日群众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悬敌后的东北战场上的很多战役都因群众武装的参与而赢得更多胜利的机会,“夜袭汤原”也是如此。

敌我悬殊 出其不意

1937年4月的一个夜里,汤原中心县委突然接到一份紧急情报,日寇要血洗汤原。据史料记载,当时大批日伪军来到县城,并且运来武器弹药,另外还特地派来17名日本高级参事官。当时在这里坚持战斗的抗联第六军已经发展为五个师,但不凑巧的是,几个师都背负任务,不在汤原,只有参谋长冯治纲率领军部第二十八团留守汤原坚持战斗,一共仅百余人。而当时汤原县城是日军设在北满的重要据点,城防工事坚固,而且城内驻扎着日本军队和伪警察大队共千余人,敌我兵力尤为悬殊。

一天,冯治纲从县委开会回来后带给大家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攻打汤原。冯治纲这样解释说:“敌人要血洗汤原,我们要寻找机会,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

天赐良机,据抗联地下工作者提供的情报,城内日伪第三十八团正在换防,城内防务相对空虚,冯治纲决定,趁敌人立足未稳,出其不意,夜袭汤原。时机成熟了,可敌众我寡是最大的劣势。5月18日,给抗联战士带来惊喜的是,队伍出发的路上,游击连、青年肃反队、农民自卫队等群众武装都加入了进来,队伍由100余人猛增到300余人,这使战士们更加斗志高昂。

夜间突袭 里应外合

一路急行军,冯治纲率领队伍于当日夜晚到达汤原城北陈家屯隐蔽等待。次日凌晨1时30分,只见城楼上红色信号闪亮,部队迅速移动到城墙下,此时内应人员早已在里面解除了北门10余名警察的武装,城门打开了,队伍迅速插了进去。县城街中心十字路口处有一个大碉堡,化装成敌人的农民自卫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碉堡控制起来。抗联二十八团的战士也没费一枪一弹便收缴了伪军防守所的一个排。接下来,汤原城的几个要点都迅速更换了主人。此时县城里的更夫还在那里喊着“平安无事”。

按照事先的部署,冯治纲指挥部队兵分三路,迅速向城内发起进攻,他们首先掐断了电线和电话线。冯治纲率领部队冲入伪县公署大院,一个鬼子听到动静,来查看情况,冯治纲眼疾手快,“砰”的一枪,鬼子应声倒地。正是这一声枪响,夜袭汤原真正战斗打响了。枪声划破寂静,沉睡的汤原瞬间响起无边的枪声。刘铁石曾回忆说,“县委大院打乱了营,声势浩大的农民队伍听见我们这边打响,把事先准备好的鞭炮在铁桶里放开了,那声音就像几百挺机枪同时怒吼,敌人完全慌了神,很多敌人龟缩在营房里吓得不敢出来。”

在内应人员的策应下,公署大院旁的300名伪警察全部被缴了械,东厢房里的日寇守备队42人全部被击毙。伪县府被顺利解决。战士们砸开仓库,看到里面满是枪械武器和军用物资,甭提有多高兴!同时仓库旁的监狱也被砸开了,营救被关押在这里的大批抗日军民也是这次战斗的主要目的,很多人刚获得了自由就捡起枪加入了战斗。此时的冯治纲部队已经完全占领了日本参事官的住房,日本高级参事官全部被击毙。拂晓前,为防止敌人的反扑,冯治纲指挥部队交替掩护,胜利撤出汤原县城。

邹志光告诉记者,正是我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巧妙使用袭击战术、平时注重开展扎实的地下工作,才造就了“夜袭汤原”的胜利,它的胜利轰动了整个北满,极大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抗联第六军声威大震,更极大鼓舞了松花江下游人民的抗日斗志。(记者刘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