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隐蔽战场

童曙泉

2015年07月20日08:23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隐蔽战场

魏中科,这是魏立仁原本的名字,如果没有那场战争,也许他会成为一名科学家。

魏立仁的父亲毕业于师范学校,是一名教师,育有两个女儿、三个儿子。长子魏立仁从小就被父亲寄予厚望,取名“中科”,就是希望他能接触现代科学,成为一名科学家。

聪明伶俐的魏中科没有令父亲失望,看一遍《弟子规》就能记个八九不离十。小学里无论是国学语文,还是算术科学,总能拿到满分。孺子可教,父亲在北京谋得一份工作,便把魏中科带到北京,希望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魏家父子的“科学梦”只做了短短14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魏中科再也不能上学了。

那一年年底,日军占领了安国县县城,挨家挨户抢粮抢禽畜。魏中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逃荒,可逃到哪儿,都是一样。日军的飞机隔三差五掠过村子上空。有一天飞机上落下一颗炸弹,爆炸声中,魏中科眼睁睁看着一位老太太被炸飞……

惨象,震惊了魏中科,也点燃了少年心中的怒火。

1938年的一天,吃过晚饭,母亲叫住了魏中科。战争开始前的每个晚上,母亲和大姐都会把魏中科叫到身边,借着月光给他讲岳家军、杨家将、司马光……这一次,很少板着脸的母亲异常严肃,魏中科隐隐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儿子,你走吧,去当兵!”母亲声音不高,但很坚决,“谁都不去当兵,怎么打败这些日本鬼子?!”

魏中科望着母亲,使劲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魏中科开始收拾行李,第三天一早就出发去找县游击队了。15岁的魏中科成了村里最早去当兵的人。

一路上,魏中科心里来回默念:岳家军、杨家将,杨家将、岳家军……终于找到游击队了,游击队员问他:“不怕死吗?”魏中科挺挺胸脯,瞪大了眼睛,大声说:“怕死不当兵!打死了也不怕,我们家哥儿仨呢!”

这是母亲为他准备的“标准答案”。母亲担心游击队把儿子退回来,反复叮嘱魏中科要如此回答游击队的问话。后来,母亲又把两个女儿送上了抗战战场,把两个十岁左右的小儿子留在身边,一起当起了抗战“堡垒户”。

检验完了“抗战决心”,游击队又给魏中科出了两道“考题”:一是到安国县城走一趟,记住日军驻军地点和门卫情况;二是游泳过河去18里以外的城北送一封信,并拿回答复纸条。

正是这两道“考题”,使游击队员们看到了这个15岁男孩的侦察天赋。

这是魏中科第一次去县城。他光着脚、穿着紫花棉布衣服,慢慢地走着,远远看见守城门的日本兵,魏中科的心砰砰乱跳。走到近前,他反而平静了,目不斜视地进了城,在城中转了几遭,日军四五处驻扎点、卫兵数量、武器装备情况被他摸了个清楚。

“我都是用余光看到的,这眼观六路的本事,得感谢我大姐。”老人说。原来,魏中科五六岁时,有一次和伙伴们在收割完的玉米地里赛跑。魏中科跑得最快,临到终点时,还回头看看身后的伙伴,结果一脚踩在被砍断的玉米秆上,锋利如刀的玉米秆几乎穿透脚掌。“走路要看路,哪怕眼睛转开了,也要用余光观察你要走的地方。”大姐教育魏中科。吃一堑长一智,魏中科自此练就了走路目不斜视也能眼观六路的本事。

出色的观察能力,让魏中科坚守在一个特殊的战场上。这里虽没有炮火枪声、壮烈搏杀,但每一天都是危机四伏、短兵相接。侦察敌情,策反伪军,争取地方力量加入抗战队伍……魏中科默默坚持着,他在坚持中等待,等待最后的胜利。

1943年,魏中科已是晋察冀边区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的抗联主任。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辖下有深南县、赵县、晋县等8个县,每个县都有几百个村子。整个第六军分区的青救会就有1000多个分支,所有联系人,都被魏中科记在脑子里。

1943年至1944年,魏中科一直在这些村子间走动,很多时候就在日伪军眼皮子底下活动,甚至会迎面撞上。

那是1944年5月,魏中科和冀中军区干部、农会会长以及两名妇救会干部前往一个从未去过的村庄开展工作。在村公所,他们说服了村长,为游击队和冀中军区提供伪军、日军活动的情报。

村子距赵县不足10公里,日伪军随时会来骚扰。为掩人耳目,村长找了个闲置的院子安置魏中科等人,白天时院子反锁,晚上才有人送去第二天的饮食。

刚住了一天,就遭遇了扫荡的日伪军。100多名鬼子和伪军分布在村子各个角落,其中3名伪军爬上院子对面几十米外的房顶上巡逻。

妇救会干部刚巧洗了点儿衣服,正在院子里晾晒。一抬眼看见伪军,一下子慌了神,着急忙慌地跑回屋子。这一下引起了伪军的注意,大喊着“什么人”“出来”,子弹随着喊声射进院子。

“撤!”魏中科当机立断。多年的侦察经验,魏中科早在进村前就看好了两条突围路线,一是从房顶走,二是从门口一条不足百米的胡同突围。对面房顶已经有敌人,外面情况不详,只好选择第二条路线。

魏中科等人悄悄卸开门轴,门外枪声暂停,伪军似乎在换子弹。机不可失,几个人猛地放倒门板,迅速冲出屋子。子弹随即射来,打在墙上,溅起的墙皮碎屑打在魏中科等人的身上。

终于冲出胡同,眼前是一片开阔地,魏中科等人分三个方向冲入田野。“过了田野就是一大片林子,就可以摆脱敌人了。”魏中科边想边奋力奔跑。

他选择向正北方向突围,身后3名伪军紧追不舍。魏中科迈开脚步,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呈之字形,不停变换路线……“有一颗子弹就贴着耳朵边射过去,耳边的空气都是热乎的。”老人眯起双眼,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次惊心动魄的撤离。

见一时甩不开敌人,魏中科灵机一动,边跑边将外套脱下,卷成一团顺手扔向远处,还故意散落了一两张粮票。两名伪军看到粮票和衣物,起了贪念,便分道去捡。魏中科趁着这个机会,一头钻进田边的坟地,趴在坟头后面,掏出手枪,瞄准那个落单儿的伪军开了一枪,伪军吓得转身就跑。

魏中科长吁了一口气。突然一声枪响,他心头一紧,探头一看,正看到伪军的一颗子弹击中冀中军区干部的头部……

“最难受的就是亲眼看着战友牺牲……”老人哽咽了,半晌无语。

战友的死,让魏中科更加拼命地工作,他要帮他们完成未尽的心愿。那时的冀中军区是平原模范根据地,不少地方除了县城被日伪军占领,其他地方都已被八路军控制。魏中科常常需要策反游说伪军家属。这是又一个隐蔽的战场。

整整两年,魏中科没有在一个地方连续住过两个晚上。“睡觉前都需要一番布置,例如在屋外、门口、窗户边摆上易响的东西。”说到这里,老人嘴角上翘,有些得意,“我从未被‘尾巴’咬住过。”

魏中科两年走遍了一千多个村子。他已经记不清一对一说服了多少伪军家属,让他们加入抗联,成为潜伏在敌军中的内线。经过魏中科的努力,不少伪军不再为虎作伥:开枪时抬高一点枪口;抢粮时,提前通风报信;追捕游击队时,显得脚力不够……

穿行在各村的魏中科,还发现了实用的新战法。他偶然听说磨头镇南营村打退过一次日伪军扫荡后,好几个月敌人都不敢再来骚扰,第二天,魏中科就赶去探个究竟。

原来,村里的青救会负责人想出了一个“立体作战”的模式。村里,屋顶相连、地道相连、围墙留枪口。村民打完一枪,既可以从房顶的跳板迅速撤离,也可以躲进地道,神出鬼没。村里所有地道延伸至村外各个方向,所有围墙上都布置了射击孔,随时可以袭击日伪军。

魏中科破例在村里住了三四天,观摩“立体作战”,随后几个月,“立体作战”被移植进十余个村子,日伪军进村骚扰的次数越来越少。

为了方便工作,魏中科一度化名魏巍,直到解放战争期间潜入北平开展地下工作,才取了魏立人的名字,解放后改名魏立仁。

抗日战争虽已过去了70年,但老人一直忘不了自己去过的那些村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机会再回去看看。

“团结,是团结,才让我们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老人提高了声音,在他的心中,击退日本侵略者,普通百姓与军人一样居功至伟,这其中包括送儿上战场的母亲,掩护抗日力量的村长,还有发明“立体战”的村民……“全民抗战,是民族不屈的意志。”说起这些,耄耋老人,目光如炬。摄影:王宫

老兵档案

魏立仁(原名:魏中科,曾用名:魏巍、魏立人)

河北省安国县

1923年3月14日

经历:1938年参加游击队,后参加县青年抗日救国会,冀中青救会,成为晋察冀边区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抗联主任。抗战期间,他行走在8个县城、1000多个村庄之间,侦察日伪军敌情、策反伪军,默默无闻地战斗着。

老兵愿望

“我想回曾经战斗过的村庄看看”

一说起抗战时的峥嵘岁月,92岁的魏立仁目光炯炯,仿佛还是那位战争中活跃在敌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抗联主任。

抗战中,老人曾行走在8个县、1000多个村庄之间,一边侦察日伪军敌情、策反伪军家属,一边时刻防范“尾巴”。老人一直忘不了自己去过的那些村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机会再回去看看。他想去看看南营村,那里独创了“立体作战”模式;他想回原束城县的耿虔寺村看看,那里发生过日军屠杀惨案……

老人还想给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写一封信,告诉他正视历史,警惕军国主义招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