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九一八”的炮火炸碎了东北大学的宁静一夜之间一个朝气蓬勃的校园满目凄凉一夜之间图书馆、实验室人去楼空一夜之间

3000多名师生被迫流亡

王岩

2015年07月20日08:37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3000多名师生被迫流亡

办学经费极充足的大学

东北大学校史专家、文法学院退休教授王国钧介绍,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大学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已有理、工、文、法、农和教育6个学院8个专修科,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就是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的学生。

办教育,缺少资金,没有经费,在旧中国的教育界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当时的东北大学从来没有在资金方面出过状况。

据《奉天通志》记载,奉天省拨给东北大学的经费逐年增加,特别是张学良任校长以后,增加的幅度更大。“1923年,43.9万银元……1926年,51.7万银元,1927年,79.1万银元,1928年,121万银元,1929年,133万银元。 ”王国钧说:“同时期的北京大学,常年经费是90万银元,清华大学是120万银元。 ”

因为经费充足,所以东北大学的教师待遇很高。一般教授的月薪可达到400银元,章士钊的月薪高达800银元。此外,学校还为教授特别修建了舒适的住宅以及教授俱乐部,专供教授及其家属休息和娱乐。

到1929年,东北大学已有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99名。当时来东北大学任教的有数学泰斗冯祖荀、国学家章士钊、国学家梁漱溟、国学家罗文干、化学家庄长恭、机械学家刘仙洲、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云集东北大学校园。此外,还有在校学生3000多人,一时之间东北大学也成为中国师生人数最多的大学。

当时,东北大学还有一家规模庞大的校办工厂,坐落在东北大学北陵校园的西侧,占地338亩。东北大学校办工厂共设有11个工场,分别是土木系修客车工场、铸工系翻砂工场、土木系修货车工场、土木系木工场、铁工系镟工场、铁工系铆车工场、铁工系汽锤工场、铁工系修锅炉场、原动系发电场、原动系锅炉场和印刷厂等,全厂职工近700人。

东北大学的工厂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东北大学各院系专业的学生经常到工厂实习,以达到研究学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目的。尽管如此,工厂还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有记载可查的1927年至1928年之间,工厂获得纯利润343.96万银元。

有形资产损失7.9亿美元

对于有形的资产,经过统计,东北大学共损失7.93亿美元。从可以查到的档案看,包括所有39个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其中有物理系的3395件,天文学系的14件,工学院的10151件。此外,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的动植物标本,还有学校的大量教具,这些全都在“九一八”事变后遭到破坏,不知所终。

日军侵占东北大学工厂之后,将其划为皇姑屯工厂的分厂,称“御花园分厂”,主要承担铁路客车修理业务,成为直接服务于日本军国主义利益的工具。

1935年11月,“御花园分厂”发生火灾,被彻底烧毁。

沈阳沦陷,东北大学校园也被日军强占,破坏严重。 1946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时,不得不进行全面维修。

“九一八”事变对于东北大学师生最大的伤害还来自精神上。

最开始,流亡到北京的师生,只能在街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中,失去家乡和学校的屈辱,使得师生受到精神上的极大摧残。

王国钧说:“东北大学师生到达北京后,3000多名学生只剩下几百名,300多位教师只剩下几十位。 ”

曾经汇集众多知名教授

特别让人惋惜的就是那300多位教师的损失,这些教师90%以上毕业于世界著名大学,并取得博士、硕士学位,其中很多教授都是各自学科的学术泰斗、鼻祖和大师级别的著名学者。 “九一八”事变迫使他们离开东北大学,或转行或流散到其他大学任教,这是东北大学历史上最为无法挽回的损失。

章士钊——1930年,受张学良之邀从欧洲回国,担任东北大学文学院教授,1931年担任文学院院长。

“九一八”事变后,章士钊回到上海,不久之后挂牌当上律师。

1937年3月,章士钊由香港转赴重庆,国民党政府任命其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5年,抗战胜利后,章士钊回到上海,在同济大学法学院任教。

1949年,章士钊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定居北京。

刘仙洲——1928年,刘仙洲辞去北洋大学校长职务,受聘为东北大学教授兼工学院机械学系主任。他主讲机械原理、热机学等课程,对东北大学机械学系的创建作出很大贡献。“九一八”事变后,刘仙洲离开东北大学,受聘为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刘仙洲从1933年开始编订《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成为我国机械工程名词的统一者。刘仙洲还编写了15本中文版机械工程教材,是我国中文版机械工程教材的奠基者。其中的《机械原理》一书长期广泛使用于我国各大学工科院系,哺育了我国几代工程人才。

1955年,刘仙洲以65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梁思成——1928年8月,受聘为东北大学教授,并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九一八”事变后,梁思成于1931年9月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

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

林徽因——1929年3月,追随梁思成来到东北大学任教授,讲授《美学》、《建筑设计》、《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九一八”事变后,林徽因离开沈阳,来到北平,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

1952年5月,林徽因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委员,参加设计工作,她和助手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终于完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花圈纹饰的图案设计。

罗文干——1928年12月,受聘为东北大学教授。 1931年,罗文干又被聘为东北大学委员会委员。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12月,罗文干出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 1932年1月,罗文干又兼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

1938年,罗文干回到校园,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何育杰——1927年 9月,出任东北大学物理系主任,主讲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门课程,在当时被视为艰深学科。何育杰一边收集资料,一边编写讲义,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德、英两种文字,何育杰将德文版的《波动力学通论》译成英文,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文字的物理学参考书。

抗战爆发后,何育杰携家眷到重庆避难,忧国成疾,又因生活困难,1939年1月卒于重庆。 1940年,中国科学社设立了“何育杰教授物理学纪念奖金”,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为物理学设立的奖金。

庄长恭——1925年8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并担任化学系主任。

“九一八”事变后,庄长恭赴德国担任哥廷根大学客座教授。 1956年3月,庄长恭出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

高亨——1925年秋,高亨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以梁启超、王国维两位先生为导师。 1929年,高亨受聘为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国学系教授。

“九一八”事变后,高亨随东北大学师生来到北平。之后,高亨又历任河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齐鲁大学等大学教授。1953年,高亨任山东大学教授。 1967年,高亨调至北京,专门从事古代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古籍文献的整理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图片由本报记者郑磊翻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