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人民战争视角下的抗战经验及启示

卢 勇

2015年07月21日09:59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人民战争视角下的抗战经验及启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理论和实践上把人民战争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动员人民规模之广、人民群众参与战争程度之深、克服战争困难之多、战争胜利成果之辉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之大,可以说是二战之最、历史之最。全面深刻总结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开展人民战争的历史经验,对创新发展人民战争思想、打赢未来人民战争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切为了人民是开展人民战争的基本前提

  人民战争的开展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否积极投身于战争,不怕艰难困苦、流血牺牲,能否在战争中焕发出巨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的切身利益与战争胜利成果的相关程度,取决于战争领导者能否代表他们的共同利益并带领他们共享战争的胜利成果。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党的一切工作以人民利益为依归,在根据地建设中,把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把越来越多的人团结到党高举的抗日旗帜下,使得敌后抗战大发展,成为人类战争史上引人注目的人民战争。

  能否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战争目标相结合,任何时候都是开展人民战争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无论战争形态如何变化,社会转型如何深刻,一旦离开“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立足点,人民战争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失去其存在和发展的生命之源。要成功开展当代人民战争,切忌单纯的军事观点,必须夯实人民战争的群众基础。

  夯实人民战争的群众基础,关键在于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开展人民战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朱德总结抗日战争经验时指出:“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对人民经济生活的改善,就不可能有人民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和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剧变,以及近年来国外发生的颜色革命则从反面证明,执政党如果不能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连和平时期的执政地位都保不住,更遑论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人民战争。

  夯实人民战争的群众基础,不能等到战争爆发了,再去寻找人民利益与战争目标的结合点,而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现在,党中央更加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虽然当前依然存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的现象,但只要党和政府正视这些前进中的问题,就一定能够不断扩大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为开展当代人民战争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紧紧依靠人民是开展人民战争的指导原则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党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群众路线运用于指导抗日战争实践,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形成了“紧紧依靠人民”这一人民战争指导原则。

  开展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是因为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战争的胜负,主要是由敌对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自然(地理)以及主观指导能力等诸因素决定的。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决定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群众来体现。从政治因素看,战争的胜负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待战争的态度。战争不仅是物力和军力的对比,更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人民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正义战争,能够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能够使人民甘愿承受战争的苦难和代价,这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从经济因素看,战争是物质力量的竞赛,它所需要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根本上都来源于人民群众。军队兵员的补充依靠人民,战争物资的生产、战争经费的筹集依靠人民。离开了人民群众,战争便无法进行。从军事因素看,人民群众从根本上决定着军事力量的强弱。一方面,人民群众与军队紧密结合,就能形成战胜敌人的整体优势;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战争智慧的源泉,人民战争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也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实施。由于人民群众在影响战争的诸多因素中,都处于重要地位,因此他们必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当前,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进。虽然信息化战争呈现出局部性的特点,但是战争所涉及的领域不但没有因此而窄化,反而变得越来越广泛,更加需要动员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息、传媒、交通、运输、资源等全社会力量支援战争。冷战结束以来爆发的多场局部战争也表明,即便是那些世界军事强国,在面对与其军事实力差距较大的对手时,也特别重视在各个领域运用多种手段配合军事斗争。而人民战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其重要特点,恰恰就是把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相结合,形成强大合力去克敌制胜。因此,开展当代人民战争,要发挥人民战争的伟力,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紧紧依靠人民”这一根本指导原则。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诸多涉及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各个领域,各尽其职,各显所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斗争,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优势;必须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和经济社会对其的依赖性,像当年创造地雷战、地道战那样,创造出适应信息化战争特点的人民战争新战法。

  广泛动员人民是凝聚人民战争伟力的根本途径

  战争是力量的较量。人民战争克敌制胜的力量来自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战争伟力,但战争伟力不会自然形成。广泛动员人民参加和支持战争,是凝聚人民战争伟力的根本途径。

  广泛动员人民,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政治动员。毛泽东在指导抗日战争时指出:“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政治动员的根本方法,就是使每个士兵每个人都了解战争的性质、前途,明白战争与个人切身利益的关系,从而激发人民群众支援战争、参加战争的政治热情。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点,长期和平环境造成不少部门和个人国防观念淡化、意志松懈、思想麻痹。要应对这些挑战,为开展当代人民战争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就必须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国防教育。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广大人民团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树立以捍卫国家利益为己任的当代国防观念。通过长期的教育引导,使人民群众认清国家利益是社会各阶层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与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休戚相关,捍卫国家利益就是维护自身利益。人民战争之所以有巨大的威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自身利益而战的广大人民对战争苦难有超强的承受力。当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对民心士气实施打击,以瓦解对方的抵抗意志。因此必须不断培育全民族的尚武精神,不断强化忧患意识,磨炼斗争意志,为军事斗争的胜利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

  广泛动员人民,还需要有正确的组织形式。战争是对交战双方组织力量的考验。在包括抗日战争在内的中国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党创造了组织和武装群众的多种形式,形成了“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动员体制,这是领导开展人民战争的重要组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根据新形势,探索和创造一整套利益牵引与政治教育相结合、行政约束和法律法规制约相结合、政府引导和社会组织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新型人民战争组织形式,为开展当代人民战争提供雄厚的人力、物力、科技力等社会资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