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苇席编织场景
记者在盘锦市盘山县东郭苇场采访时,发现了一条掩没在苇塘之内的窄轨小铁路。一问当地人,原来是70多年前日本人修建的。既不是交通和军事要道,又不是大型矿区,日本人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这样一条小铁路呢?
向当地的老人打听才知道,这条铁路是专门用于运芦苇的,东起盘山县的东郭苇场,西至今天的锦州金城造纸厂外。由此,一段日本人掠夺盘锦芦苇资源的旧事再次被提起。
芦苇是盘锦特产,当地人称为“铁杆庄稼”,意指其既不用施肥,又无需人工照料,只在必要时把水引来灌上一遍,秋天一割就能卖钱。丰富的芦苇资源,使苇编业成为盘锦历史上最发达的手工业。盘锦苇编肇始于明朝时期,到了清代,随着关内移民人口的增加,苇编业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至民国年间,已经是“本县工业以苇席为大宗”。 1929年,奉天省农矿厅对省内特产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芦苇是盘山县(今盘锦市)的“特别出产”,年产200万束,主要用途是“织席、编笆”,并“销行国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盘锦苇田区农民靠芦苇自给自足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日本人充分意识到了芦苇的经济价值,对盘锦芦苇资源实施了疯狂掠夺。 1936年和1939年,日本钟渊纺绩株式、王子制纸株式会社相继建立了营口和金城两个造纸厂,并在七水井子、东郭成立了两个办事处,借助关东军的势力,以低价购买甚至强占的方式,将盘锦境内绝大部分苇塘据为己有,范围包括周边6个苇塘的22万亩苇田。他们利用芦苇做造纸原料,就地加工纸浆,再将半成品运回日本深加工。从金城至东郭苇区的这条长24.79公里的专用轻便小铁路,就是为了解决芦苇运输问题,据记载,当时每年的运苇量能够达到2万至3万吨。
苇田被占,当地人的生活用苇也失去了来源。苇塘终日有人看守,村民想编个苇席,每割一点苇子都变成了“偷窃行为”。当地老人回忆,一旦看守者发现苇子被偷割了,就会进村挨家挨户搜查,弄得村人但凡听见狗叫,就以为是查苇子的来了,终日惶惶不安。
更严重的是,失去了赖以为生的苇田,当地人只能受雇于前述日本人的“王子公司”,靠每冬割苇挣些许粮钱,这些人被称为“刀客”。 “刀客”的历史很久了,因为工作非常辛苦,以前大多是由闯关东的外地人来做的,日本人来了以后,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无奈之下也成了“刀客”。在日本人的手下当“刀客”,生活的困苦更是无法形容,当地人有句俗语:“人入苇塘,驴进磨房”。
知道了这些往事后,再看今日盘锦美丽的苇塘,不禁令人心生感慨,当年的苇塘就像盘锦地方志上的黑白照片,灰暗无比,而今天的苇塘无疑是绚丽多彩的。
最早时,盘锦当地居民把 “海田”、“盐田”、“苇田”并称为“三田”,今天富裕起来的盘锦人则把自己的钱袋子总结为“海田”、“油田”、“稻田”、“蟹田”和“苇田”。但无论时光如何流逝,盘锦的“宝田”始终有“苇田”的一席之地。而今天与70多年前最大的不同是,这些“宝田”是切切实实属于我们自己的。(记者高 爽)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