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南抗战综述

2015年07月28日14:00   来源:河南日报

原标题: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图片由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提供)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刘少奇办公室旧址

宣传抗日救国的《风雨》周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当时负责防守的中国驻军团长吉星文(扶沟人)和营长金振中(固始人)率部奋起抵抗,“河南人打响了中国全面抗日的第一枪”。

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河南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根据地建设如火如荼,3000万中原优秀儿女共赴民族大义,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一片蓝天“小延安”

“要讲中共领导的河南抗战,一定要先说‘小延安’竹沟。”中共党史专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全营对记者强调说:“因为竹沟是中原抗战的重要基地、战略支点和指挥中心,也是新四军第二、四、五师的摇篮,意义重大。”

“竹沟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小镇,这里建立了河南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之后建立了党支部。豫鄂边红军游击队在此创建,这里创建的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后南方八省14处游击根据地之一。”竹沟革命纪念馆负责同志自豪地说。

抗战全面爆发后,豫鄂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随后又改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于1938年1月进入竹沟镇休整。

党中央十分重视竹沟的战略地位,周恩来曾指出:“竹沟在中原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竹沟就是我们在中原的依托。”党中央于1938年初任命彭雪枫为河南省委军事部长,主持竹沟留守处工作。彭雪枫对第八团队进行整编,吸收地方武装,扩大了革命队伍。1938年3月,第八团队奉命开赴皖中敌后战场,后成为新四军二师的基本力量,为开辟皖中抗日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1938年9月,根据抗日形势变化,河南省委决定将军事重心转向豫东。10月,彭雪枫率竹沟留守处370余人开赴豫东,与当地抗日武装汇合,并组成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并迅速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重新组建,成为领导全省人民抗战的中枢。1938年5月,徐州沦陷,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开封形势岌岌可危,河南省委迁往竹沟。

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抵达竹沟。刘少奇决定撤消河南、湖北省委,组建豫鄂边区党委,任命李先念为军事部长。李先念在竹沟组建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并于1939年1月17日率部从竹沟挺进武汉外围,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五师。

刘少奇领导中原局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央制定的“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从1938年3月到1939年10月,中原局和豫南省委在竹沟先后培训各类干部3000余人,其中党员2200人。这些人多数被输送到新四军、抗日游击队,成为抗战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刘少奇曾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我们这里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这里真成了小延安!”从此,竹沟以“小延安”的美名闻名全国。

抗日救亡风起云涌

“讲党的抗日救亡运动,不能不提《风雨》周刊,党领导抗日的很多方针、部署,在它上面都有体现。”王全营说。

《风雨》周刊创刊于1937年9月12日,随后成为河南省委机关刊物,对全省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后游击战争开展等,都起了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在省委的组织和影响下,全省各地创办了大量抗日救亡刊物,仅开封就出版了《大时代》、《抗日》、《战时学生》、《争存》等数十种报刊,对推动全民抗战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省委及各地党组织的组织下,救亡运动首先在洛阳、郑州、信阳等城市的大中小学掀起。尤其是省会开封的学生救亡运动最为活跃。开封北仓女中、女子师范、女子中学党支部组织同学办壁报,建立歌咏队、演剧队,到社会各阶层中宣传抗日。具有爱国传统的河南大学学生成立了大众剧团、怒吼歌咏队等文艺宣传团体,公演抗日剧目。

为发动广大工人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河南省委加强了对工人救亡运动的组织领导。1937年底,抗日救亡运动在全省各城市普遍兴起,为在全省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奠定了基础。

1938年11月28日,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在《风雨》周刊发表《回乡工作基本任务》,号召青年学生成立乡村服务团,到广大农村动员和组织民众抗日。

各地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全省上百个青年学生团体,奔赴广大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省委直接领导的“战教团”、“光明话剧团”和开封孩子剧团。这三个由开封学生组织的文化宣传团体,足迹遍及中原大地。

1938年夏,全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救亡运动高潮,抗日浪潮席卷城乡。全省各种救亡团体500余个,仅黄河以南地区就有9万多农救会员、3万多青救会员,民众自卫武装有数十万。

“抗战初期河南的抗日救亡运动是河南近代史上最广泛、最深入的一次群众运动,在全省促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抗战。不仅从精神上、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而且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发展壮大了党组织,为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群众基础。”中共党史专家、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张守四说。

根据地数量居首

“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根据‘双十协定’国共两党协议),河南有5块,数量最多。”王全营说。

豫北和豫东沦陷后,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党中央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先后挺进河南敌后,在地方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配合和领导当地武装,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恢复了大片国土。

邓小平、刘伯承率领八路军129师挺进太行山区,开辟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后改称太行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与八路军115师一部协同作战,创建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后并入太岳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115师344旅在杨得志指挥下,挺进冀鲁豫边区,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确山竹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豫鄂游击大队,从确山竹沟南下,开辟了鄂豫边抗日根据地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了充足的兵源和可靠的后方,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张守四说。

1944年4月18日,日军发动了河南战役,豫中、豫西4万多平方公里国土沦为敌占区。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对进军河南作了全面部署。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冀鲁豫军区先后派部挺进豫东,扩大了水东(新黄河以东)根据地,开辟了水西(新黄河以西地区)根据地。彭雪枫率新四军主力从淮北根据地向西挺进,经过两个月浴血奋战,歼灭日伪顽1万余人,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太行八路军组织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皮定均和徐子荣的率领下,挺进登封、偃师、巩县等地,开辟了嵩岳抗日根据地。豫西抗日第二支队收复了新安、渑池、洛宁、陕县大部分地区。

1945年初,八路军在豫北发起强大攻势,先后取得了道清、南乐、安阳等战役的胜利。8月9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河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向日伪军发起全面反攻,收复大片国土,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河南抗战厥功至伟

“1937年11月3日,日军进攻豫北门户安阳,拉开了入侵河南的序幕,”张守四说,“在日军疯狂进攻下,豫北、豫东、豫南先后沦陷,河南成为华北抗战的后方、华中抗战的前线、保卫大西北的屏障,在全国抗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王全营也强调了河南之于全国抗战的战略意义:“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郑州地处平汉、陇海两大交通线要冲,同时扼守黄河天堑,是中原地区南下西进的门户和必经之地。如果郑州不保,武汉及西南西北大后方就会岌岌可危。因此,河南抗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是重要而有特色的重要一环。”

“抗日战争中,河南人民贡献大、损失也大,抗战前后河南人口相差610万,由此可见一斑,”王全营说,“河南人民还先后为八路军、新四军输送了10多万子弟兵,先后有2万多人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

“八年抗战,河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先后抗击和牵制了20余万日伪军,对日伪军作战1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及争取伪军反正10万余人,攻克县城40余座,收复国土10多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2000余万,建立了90余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18个行政专署。中原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南京政治学院党史专家赵占豪说。(记者闫伊默 通讯员 王英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