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英雄背后的英雄家庭

郝彦鹏

2015年07月31日14:15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英雄背后的英雄家庭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杨十三子女(左起)杨效昭、杨效贤、杨效莲(田茵)、杨效庄、杨晓田、杨晓苓合影。

  初见杨小冀,他刚刚顶着酷暑从山西归来。和河北工业大学几位90后大学生一起,48岁的他从冀南到山西,一路追寻着杨十三抗战殉国的足迹。

  “曾祖父做了一个中国人该做的事情。我现在做的只是想把他的事迹整理保存下来,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作为杨十三的第三代后人,杨小冀对传承曾祖父的精神怀着一颗炙热和急迫的心。

  就在不久前,杨小冀赶到北京参加了杨十三女儿杨效昭的追悼会。回顾这位102岁的革命老人的一生,受父亲杨十三影响可谓深远。1933年,长城抗战全面爆发。身在天津的杨十三动员当时正在北平学医的女儿杨效昭,组织了一支支前救护队,开赴抗战前线,冒死解救伤员。后来杨效昭在父亲杨十三的指导下,成为了八路军总部的随军医生。在抗战期间,朱德、聂荣臻等八路军首长都曾经是她的病人,而经她治疗康复的八路军伤员更是不计其数。显赫的革命经历令有些人为她离休时的厅级待遇不平,她却为“自己现在什么工作也做不了,党还养着自己”而惭愧。当人们惊诧于她的谦逊、豁达,她的脸上却绽出骄傲与自豪的笑颜:“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教导。”

  杨十三的妻子司湘云虽是个小脚女人,并不懂多少革命的大道理,但她总是默默地站在丈夫身后,支持着他的革命事业。因为杨十三有一定社会地位,掩护在天津的地下工作者更为方便,家里成了地下联络点。在那段岁月里,有两件事早已成了司湘云的习惯,一是为被敌人杀害的同志收尸,二是照顾藏在自己家的八路军伤员。每次想方设法把遇难同志盛殓埋葬后,她总要难过得几天吃不下东西,嘴里念叨着:“都是好人啊。”连杨十三当时不满十岁的小儿子杨津生都懂得去门口看看,是不是有可疑的人出现。杨十三牺牲后,司湘云被党组织秘密接到了延安,毛泽东主席尊敬地称呼她为“十三嫂”。

  当杨十三带着年龄大点的孩子们奔赴抗日前线时,妻子司湘云带着年幼的孩子留守天津。冀东大暴动后,因叛徒出卖,杨家陷入了危险之中。从此,在天津的杨家胡同外总是出现一个标记(敌人为了方便认清杨的住址),当时只有四五岁的杨晓苓一旦看见标记,就会紧张地擦去。

  今天说起过往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80多岁的杨晓苓面露微笑,仿佛讲了一件童年趣事。然而,记者却笑不出来,在那个笼罩在恐怖下的城市里,有那么一个父亲,为了他的信仰,为了更多人的幸福,把他自己连同他的家,一起送上了战场,让人肃然起敬。

  70余年的时光抹去了太多的历史印记,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却显得愈发鲜活。杨小冀告诉记者,按规定,烈士家属到革命陵园祭奠可以报销来往车费。可这么多年来,杨十三的家人却从来没有报销过一分钱,“家里的长辈都说,咱们有工作,不能再沾国家的便宜。”杨小冀的父亲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支援东北建设,在小山沟的矿务局踏踏实实干了一辈子,退休后才回到了老家唐山。今年年初,杨小冀从唐山市区调到曹妃甸工作,虽说离家远了生活不便,但他乐呵呵地接受了。“听说我调了工作,大姑奶杨效昭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叮嘱,好好干,千万不能犯错误。”

  十三已逝,与英雄风范长存的还有忠烈家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