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他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以他为核心的琼崖党组织领导团结广大军民,将抗日的烈火引向全岛——

冯白驹:擎起琼崖抗战旗帜

2015年08月01日16:26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冯白驹:擎起琼崖抗战旗帜

海口人民公园的冯白驹将军塑像。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离海口市云龙镇云龙改编旧址不远的长泰村,坐落着冯白驹将军的故居。故居附近,椰林苍翠、流水潺潺,周边却仅见寥寥几户农家。

“抗战时期整个村都被日本人杀光、抢光、烧光了,现在的村庄还是政府拨款重建的。”冯白驹的堂侄冯尔动如今守护着故居。他回忆说,“听父亲讲,有一年,冯白驹回到故乡,见此情景,不禁哽咽并感叹说‘整个村子的人跟我干革命,几乎都被杀了,但人民不会忘记’。”

英雄故乡的悲壮历史,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在厚厚的史料中、在后人的讲述中,一位智慧、坚韧的将军形象悄然勾勒。周恩来赞誉“冯白驹同志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正是团结在这面旗帜下,琼崖抗日军民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直至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 云龙改编 | 舍命筑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海南岛被日军视为“进窥华南”“控制南太平洋”“囊括东南亚”的基地,难逃侵略者的炮火侵袭。

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琼崖特委一方面大力宣传抗日救亡,成立各种抗日救国会,壮大人民力量;一方面致函海南岛国民党当局提出谈判要求。不久,琼崖国民党当局在《琼崖民国日报》上作出回应。

1937年8月,琼崖国共两党在府城开始谈判。“临行前,特委书记冯白驹反复交代我方代表在谈判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由于琼崖国民党当局没有合作抗日的诚意,企图通过谈判吃掉琼崖红军,所以,三轮谈判均无任何结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邢贻孔说。

为及时掌握海口谈判的情况,当年9月,冯白驹携妻子曾惠予从特委驻地琼山县演丰乡迁到塔市乡。琼崖国民党闻讯竟将冯白驹夫妇逮捕,妄图迫使特委让步。

在琼山监狱,琼崖国民党当局对冯白驹软硬兼施,而他大义凛然、毫不为之所动。在周恩来、叶剑英同志的反复交涉,以及广大群众的强烈抗议下,蒋介石被迫于当年12月下令无条件释放冯白驹。

出狱后,冯白驹作为我方全权代表同琼崖国民党当局重开谈判,最终,国共双方达成合作抗日协议。1938年12月5日,琼崖红军在云龙墟被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任独立队队长。

“云龙改编是我党统一战线在海南岛的重大成功。虽然国民党当局处处在严密监视、限制我们,但我军改编后取得了广大人民公开而热烈的正义支援,对我军以后的发展和壮大、坚持长期抗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冯白驹在其回忆录中评价说。

| 孤岛抗日 | 团结琼崖华侨黎苗同胞抗战

云龙改编两个多月后,独立队就迎来了一次硬仗。

1939年2月,日军台湾混成旅团在海南岛北部的天尾港(海口市西北)登陆。国民党及其军队全线溃逃,海口随之陷落。独立队闻讯,当日即派第一中队,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开往潭口阻击敌人,打响琼崖抗日第一枪。

人心便是力量。潭口阻击战后,琼崖人民从独立队身上看到抗日的前途和希望,纷纷要求加入抗战队伍。1939年,独立队由3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扩编为独立总队,先后对日军作战70余次,消灭日军800多人,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占领海南岛的狂妄计划。

冯白驹的长女冯尔超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独立队英勇抗战的消息传到南洋各地,激起琼侨保家卫国的热情。他们成立了“援八(八路军)援四(新四军)委员会”“援冯(白驹)委员会”等华侨抗日爱国团体,募捐大批资金、物资,并组织“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成员返琼参加抗战。在这个期间,父亲还多次致函海外侨胞,报告琼崖战况,请求援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使海南岛成为南太平洋上“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1942年,日军对琼文抗日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蚕食”“扫荡”。在反扫荡之初,唯一一部和党中央保持联系的电台遭受破坏,部队因此和党中央失去联系5年。

在孤悬海外、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冯白驹和琼崖特委率领抗日根据地军民,灵活运用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不仅保卫了原有的琼文、六连岭等抗日根据地,还在战斗中发展开辟了六芹山、儒万山、仲田岭等抗日游击根据地,把抗日游击战争推向全琼,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冯白驹的女儿冯尔超、冯尔敏、冯尔曾在《纪念父亲冯白驹诞辰110周年》文章中如是回忆——“您十分注意动员琼崖华侨和港澳同胞投身到琼崖抗战的洪流中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黎族、苗族人民发动的白沙起义受挫后,您抽调武装人员进入白沙,组织黎族、苗族人民进一步开展武装斗争。正是您这种五湖四海的领导胸怀和民族团结的大义精神,使得大批仁人志士踊跃加入革命队伍,甘洒热血于琼崖。”

| 英雄大爱 | 宁舍自家孩子也不拖累部队

尽管抗战期间,冯白驹已是全岛家喻户晓的英雄。但对冯尔超来说,在12岁以前,她压根对这位英雄父亲没有任何印象,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

冯尔超生于1939年1月,是冯白驹夫妇唯一一个出生在抗战年代的孩子。然而,长女出生的喜悦,很快被行军的残酷冲淡。

“成年以后,父亲才告诉我一个真实的事情。”年近八旬的冯尔超陷入了回忆,“父亲说,当时部队正被敌人追击,瘦弱的母亲背着不到1岁的我,长时间走路很吃力,于是就在路边歇了一会。”

发现妻子掉队,冯白驹赶紧派警卫员回返了解情况。得知原委后,冯白驹郑重地告诉妻子,行军打仗不是儿戏,宁愿舍弃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拖累整个部队。于是,夫妻俩将孩子包好放到田埂上,含泪离开了。

后面赶来的士兵,听到田埂上有婴儿的啼哭,把她抱起来轮流背着,终于将她安全带到根据地。“到了根据地,父亲很快就将我送回老家,让奶奶带我。”冯尔超说,这一别就是12年。对于“狠心”的父亲,冯尔超没有丝毫埋怨,反而满是自豪,“父亲对国家、对人民有一种大爱。”

眼下,冯家后代正致力于挖掘、整理冯白驹将军和琼崖纵队的事迹,策划拍摄的纪录片《历史的回声——关于一封书信的追寻》计划今年播出。冯尔超的儿子车沛霖介绍说,这部记录片主要是披露抗战期间琼崖独立总队解救盟军战俘、劳工的历史。片中引出这段历史的,是周恩来1946年6月7日写给当时澳大利亚驻华公使馆一等秘书的一封信,信中详述了冯白驹及其独立队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行为。

70年烽烟散去,如今,海口市人民公园里每天熙熙攘攘,市民扶老携幼,享受着和平年代的幸福。公园的醒目之处,矗立着十三块花岗石砌成的五座山峰,象征五指山;“最高峰”上冯白驹将军刚毅的双眸注视着这片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护卫的大地和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

(本报海口7月31日讯  本报记者 周元)

抗日将领冯白驹简介

冯白驹,(1903-1973),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人,无产阶级革命家,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

他创立了琼崖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度评价。

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二师师长,广东省人民抗日纵队琼崖独立总队总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暨43军政治委员,中共海南区委第一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行署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浙江省副省长等职。(周元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