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卢鸿基与“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执刀抗敌 战斗美术

卢家荪

2015年08月03日11:29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执刀抗敌 战斗美术

1934年卢鸿基在琼海乐城和母亲、五姐、侄女合影。

卢鸿基抗战时佩戴过的文协会员证章

《儿啊,为了祖国,勇敢些!》(木刻) 卢鸿基 1938年作

保卫我们的沿岸。卢鸿基 刻

朗诵诗(木刻) 1938年。

顷读《海南周刊》发表的《抗日战争时期木刻作品——时代的战鼓 革命的号角》,激赏之余略觉缺憾,该文提到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简称“全木协”)时忽略了一个重要创办者、也是和海南相关的一个著名木刻家:卢鸿基。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卢鸿基先生逝世30周年。笔者特将卢鸿基与“全木协”的史实作一简介,以飨读者。

1938年1月,正在国立杭州艺专就读的卢鸿基随学校流亡到了长沙,在这里,他遇见了族叔、时在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卢良,在卢良的鼓励和帮助下,他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如参加集会、书写标语、绘制壁画等,特别是他用木刻刀作武器,创作了“母亲”、“故乡消息”等一批反映抗日的木版画——一如鲁迅所言:“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当时茅盾先生见到这些木刻后很喜欢,特介绍给田汉先生主编的《抗战日报》发表,因此,卢鸿基便步入了其艺术人生中的一个辉煌时期。

抗战中木刻的力量

1938年4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成立(简称三厅),专门负责抗日宣传工作,在副部长周恩来和厅长郭沫若的感召下,很多著名的文化人士都汇集到了三厅。得朋友介绍,尚未毕业的卢鸿基和同学罗工柳也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这支时谓“名流内阁”的抗日宣传队伍。据他回忆:时任三厅艺术宣传处少将处长的田汉与他俩一见如故,说:“看过你们的木刻,很好!希望你们来负责木刻工作,要好好把木刻工作做好。鲁迅先生提倡木刻,培养了不少人,抗战中,木刻的力量是要大大发挥的。”指示他俩“好好把木刻界联合起来,搞个全国性的木刻团体。”他俩当即表示一定不辱使命,尽力完成这项光荣而重要的任务。之后的情况,罗工柳曾有具体记述:“这个任务,对我来说,是很艰巨的。这件工作,要靠鸿基的力量,因为他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早期的参与者,他认识的木刻家比较多。首先他带我去找马达……。通过马达和武汉的木刻工作者组织的名义,向全国木刻界发信,倡议组织全国木刻家协会。并征集木刻作品,筹办全国木刻画展。不久得到全国木刻界的响应……。我们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第一个全国性木刻组织全国木刻协会成立了,画展也开幕了。这是中国木刻运动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全木协”成立时选出了以马达、力群、罗工柳等二十位木刻家组成的理事会,其中卢鸿基等五人又被推举为集体领导协会工作的常务理事,其办公地点和三厅美术科并作一处。罗工柳所说的画展即“全木协”主办的“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简称“木展”),当时展出的204幅木刻中包括了卢鸿基的“朗诵诗”、“母与子”、“朱德将军及其伙伴们”、“谁使你们流亡”、“儿呀!为了祖国,勇敢些,”等作品多幅。这些展品同时还在《五月》、《木刻选集》等书刊发表,后来又被陆续选送到法、英、美等国媒体,对宣传中国的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展览结束后,罗工柳携带一套“木展”展品去了延安。不久,“全木协”常务理事马达、力群等人也相继离开三厅,至此“全木协”的会务实际上就全部留给了原来分管展览的卢鸿基一人负责。

跑警报仍抱“木展”展品

1938年8月,武汉会战失利,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三厅的人员也分批撤往湖南,出发时,每人都随身背着一个包袱,因为这个包袱在躲避空袭时是必须携带的,故当时被称作“警报袋”。卢鸿基也有个“警报袋”,但里面装的不是私人细软,而是几把木刻刀和一套“木展”展品。为避敌机轰炸,卢鸿基等人一般都走山道,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多次遭遇危险,最严重的一次是在衡阳三塘,正沿铁道前行的卢鸿基被火车飞驰的气流刮倒,当救护者赶到时,发现因头部磕伤而昏迷的他双手依然紧抱着“警报袋”,其决心人亡袋存的举动令三厅的同志们十分感动——事隔半个多世纪,当年任郭沫若秘书的阳翰笙对此还记忆犹新并在其回忆录中作了专门的赞述。卢鸿基不仅小心地保护着“木展”展品,而且还十分注意发挥它们的宣传鼓动功用,一有机会,他就将它们展示陈列,从衡山到桂林,有记载的正式展出就有四次,直到它们化为了壮美的硝烟——1938年12月28日,“木展”在桂林展出当天即被敌机炸毁。

1939年1月,卢鸿基随三厅迁到重庆,此后数月,他作为“全木协”惟一驻会的常务理事,在四川的木刻家和《新华日报》以及中共南方局文化组的协助和支持下,重又搜集了570多幅木刻并以“全木协”的名义举办了“第三届全国抗战木刻画展览”。这次展览不仅鼓舞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日斗志,也让国际友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当时“中苏文化协会”挑选了包括卢鸿基的七幅木刻在内的百余幅展品去参加当年五月在苏联主办的《中国抗战艺术展览》,由于这是中国新兴木刻艺术首次正式出国展出,故引起了苏联美术界的注重和好评,评论家特尔诺菲茨在《评中国的木刻艺术》一文中说:“在中国木刻里,离群独居的唯美主义者的艺术是最少的。中国木刻是和人民生活及中国民族解放战争发生着密切联系,是从这一伟大战争中吸取形象和主题,而又直接为这一战争服务的一种艺术。”评论家欧希包夫尤其欣赏卢鸿基的作品,认为“非常有兴趣的是卢鸿基的木刻,……这些绘画和木刻都描绘出游击队、战士以及国民革命军指挥官的形象。”

推动“全木协”组织的扩展

除了筹办展览,卢鸿基还竭力推动“全木协”组织的扩展和影响,并通过《新蜀报》、《大公报》、《国民公报》、《七月》等传媒及其自己创办、主编《战斗美术》广泛宣传会员的作品,刘文中提到的《漫画木刻月选》就是他曾参与编辑过的刊物之一。与此同时,卢鸿基也因不断地创作、撰写了许多木刻和艺术时评而受到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1940年,苏联《国际文学》杂志在编辑“中国文艺专号”时,特约他撰写“抗战三年来的中国美术运动”。同年在苏联编写的《中国艺术简史纲目》中,还专门点到他之于中国新兴木刻的重要贡献。鉴于卢鸿基的作用和影响,1942年1月,重建的全国木刻组织“中国木刻研究会”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成立时,他再次被推选为总会理事、常务理事。

总之,“全木协”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自1930年开展以来所建立的第一个合法的全国性组织,其成立标志着新兴木刻运动已以一种全新的大众化的社会艺术形态成为了民族救亡事业中一股重要的

战斗力量,诚如卢鸿基等人在协会的申办报告中所写:“值兹抗战期间,全国各界莫不团结一致,竭尽智力为祖国之独立自由而奋斗。木刻作者站在研究艺术岗位,以笔刀为工具,刻尽我军作战之英勇,暴露敌人残酷之兽行,以激发民气,鼓励军心,实为国民应尽之天职。”也正因此,1945年,兼任中共南方局文化组组长的周恩来在接见王琦、丁正献等木刻家时,曾特别指出:“木刻是我们另一支队伍。”而卢鸿基作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干将,“在这项工作中,起了特殊作用,一般人是不知道的。但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鸿基特别尊敬。”(罗工柳语)

艺术家档案

卢鸿基(1910—1985),字圣时,又名卢隐、卜鳌等。海南琼海人,1930年秋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预科,期间曾参加“一八艺社”。1934年,升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1938年春,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并任常务理事。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任“中苏文化协会”的艺术联络委员和“中华全国美术会”常务理事。同年创办并主编《战斗美术》。1940年秋,转入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曾任代系主任和院刊主编。1959年后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教学和研究。美术代表作有《母亲》、《朗诵诗》(木刻)、《大连苏军烈士纪念塔》(雕塑)、《琼崖游击队员》(雕塑)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