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延安颂》:一曲战歌壮民魂

2015年08月03日13:26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延安颂》:一曲战歌壮民魂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许多进步作家和艺术家最大的心愿。《延安颂》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抗战歌曲之一。延安籍老诗人谷溪说:“当时一批革命青年为追求真理,正是唱着这首歌,冲破层层险阻,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洪流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首慷慨激昂、威武雄壮的抗战名歌,提起它的词曲作者,许多人并不熟知。

1937年10月,《延安颂》的作曲者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后任该院声乐教员。1938年夏日的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的山坡上,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正在那里眺望着刚从群众大会上走出来的人群。

“看,那英姿勃勃、步伐整齐的是抗大的队伍;听,那此起彼伏、响彻全城的抗战歌声。”革命圣地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陡然激发了郑律成的创作灵感。他遂邀请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年仅二十岁的女同学、诗人莫耶创作了歌词。很快,歌词被他谱成了曲,并在延安礼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表演,博得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称赞。就这样,一首革命圣地的战歌——《延安颂》诞生了。

《延安颂》全曲由五个部分构成,属多部曲式结构。歌曲开始时,卓越多姿的优美旋律,热情而亲切地歌颂了庄严而雄伟的古城——革命圣地延安;中段转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更加强了坚定性和动力性,表现了千百万革命青年怀着对敌人的仇恨,聚集在山野田间的景象;歌曲进入结束段落以后,变化再现第一段落,加强了歌曲的整体感和赞颂性,使歌曲情绪达到了高潮,仿佛把人民带到了歌声四起的宝塔山下,表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军的坚强意志和对延安革命圣地的热爱和崇仰。歌曲既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这首抒发革命豪情的歌,是莫耶与郑律成献给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曲心灵之歌,他们倾诉着革命青年的心声,鼓舞着前方战士的杀敌斗志。这首壮丽的颂歌,成为延安时代的象征。”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李帅说。

《延安颂》的词作者莫耶(1918-1986),原名陈淑媛,1918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乡。抗日战争爆发后,莫耶在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任编剧,投身抗日宣传和救济难民工作。1937年10月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从此更名莫耶。1938年春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夏天转入文学系,并创作出著名的抗战歌曲《延安颂》。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总编辑,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转业到《甘肃日报》社任副总编辑,主持报社工作。

《延安颂》的曲作者郑律成(1918-1976),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朝鲜族,原名郑富恩,1918年8月13日生于朝鲜。郑律成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1933年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937年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后任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郑律成回到朝鲜工作。曾先后任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1950年定居北京并加入中国国籍,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