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记者对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

“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

2015年08月06日14:53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

对话动机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开始后,记者两次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采访。

记者发现临近当日闭馆时间时,仍然有大量参观者到来。在留言簿上,记者看到有些参观者多次到展览馆参观。此次展览与以往的展览、其他纪念馆的展览有何区别?有着怎样的吸引力?大量史料、故事,丰富的展览手段,观众应该着重看什么?哪些才是最特别的内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罗存康展开了对话。

对话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 罗存康

记者:这次《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展览与以往的抗日战争主题展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有何侧重?

罗存康:这次的展览与以往相比,在内容上突出讲述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反对外敌入侵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同时,中国进行的这场战争对人类的和平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们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伟大胜利”的基础上,又加了“伟大贡献”,主题上与以往相比不一样。

记者:我们注意到全国各地有很多抗日战争纪念馆,也有很多专题展馆,都在提醒人们铭记过去那段历史。侧重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用意是什么?

罗存康:以往,我们提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注意到,对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地位了解的人也不是很多;国际社会对此的认识了解比较少,甚至有些误解和偏见。这次展览专门用一个部分,来讲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全国各地有很多抗日战争纪念馆,在体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地位这个方面,我们这次展览是一个亮点。

记者:这次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展览方式,比如180度的全景油画、投影、沙盘等方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这些都是别的展览馆很少能在同一展览中集中用到的,这也是我感受到的特点。

罗存康:其实,我们在表现方式上,强调以物证史,以历史照片、文献、文物、视频来突出主题。对艺术品、油画、雕塑用得相对较少,希望让观众在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解历史本身。

我们希望讲好抗战故事,用细节打动观众,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以往的展览比较强调宏观叙事,这次突出微观叙事,分享给我们的观众。我们还在继续挖掘。

记者:我曾在纪念馆遇到河北工业大学的师生,他们在参观中看到了抗日英雄、校友杨十三,他们说作为知识分子的杨十三,在天津沦陷后决定不撤离到西南后方,坚决留在抗日前线。他牺牲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以及文化界人士都对他进行追悼。毛泽东亲自为杨十三题了挽联。师生们认为,应该多介绍些杨十三的故事。

罗存康:按照我们的理解,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它的故事。这一次,我们挖掘到了很多新故事,我们又知道了一些老故事的新情况,让参观者知道了真实的历史。

目前,我们有6700平方米的展览,但即使有67000平方米,抗日故事也表现不完。我们希望更多观众关心这个展览,希望广大专家、观众和我们一起寻找这些照片、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次展览比较“国际化”,它不仅面对国内参观者,也面向国际社会。抗日故事,不光要讲给国人听,也要讲给国际社会听。中国人民进行的这场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我们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从国际社会得到了很多支持。

记者:说到这里,我最先想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得到的国际社会支持,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故事、飞虎队的故事等。中国人民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这方面,我们讲了哪些故事?

罗存康:我们挖掘到了很多与国际社会相关的故事,都是大家从前不太了解的。比如,我们收集的一个故事——诺曼底登陆的时候,中国工程师叶绍荫带领他的团队研究突破了真空管技术,解决了盟军地对空通讯故障,保证飞机掩护配合作战。他为诺曼底登陆成功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中国人对国际社会作出的贡献。

再比如中国人参加苏联卫国战争对德作战,都是从前我们很少讲的。胡济邦是中国唯一一个欧战中国战地记者,她报道了苏联卫国战争。实际上,还有很多中国人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有的牺牲在战场上。

记者:再挖掘到故事,展览馆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呢?

罗存康:首先是通过讲解员讲解呈现。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对展览进行一些调整,比如收集到一些珍贵照片、珍贵的文物。

我们引入了开放式展览的理念,这些抗战故事也会通过官网、官微或大讲堂、专家讲座、书籍等多种立体的方式呈现。

记者:从开展以来,参观人数总人数有多少?

罗存康:前几天,参观人数就已经突破10万了。现在每天参观人数在8000人左右。

记者:最近,北京经常下雨,天气也很热,展览馆离市区又远,但是大量观众都不在乎这些情况,甚至有大量专程远道而来的外地观众。您认为是什么吸引了观众?您从观众那里得到了怎样的反馈?

罗存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大家在这个时间都在回望、回顾历史,都有了解历史的愿望。这次展览未开展之前,观众就很期待,开展之后又持续地关注、参与,一些参观后的观众认为有收获还会再来。他们互相转告,让更多人慕名而来。

观众反馈这次展览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故事感人,参观过程中能够感受历史、领悟历史,获取知识和力量。

我们希望民众能更多了解那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和力量。珍爱今天的和平生活,开创美好的未来。同时,希望大家通过参观展览,获取建设美好生活的动力。

记者:在展览中,我看到一张特殊的桌子,旁边挂着讲解和照片,它是1945年9月9日,在中国战区南京受降仪式上用过的桌子。它是照片中的原物吗?单独摆出展出这张桌子的用意是什么?

罗存康:这是南京受降时的桌子的复制件,原件在南京。1945年9月9日9时这个历史时刻,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这个时间,我们用法的形式,宣布日本侵略者的失败。当时有47个同盟国家参加了受降仪式,这表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得到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认可的。他们共同见证这样的历史时刻,肯定中国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历史贡献。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细节,中国是胜利方,桌子比日军的大,中方坐的椅子都是皮椅,日方是布的椅子,我们通过这些设置体现出中国人取得胜利喜悦之情。我们的用意是让观众走进这个历史时刻,把观众带到历史的现场——我们经过艰苦的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日本人签署了投降书。(记者 张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