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报道团记者在黑金河战斗旧址采访。 记者万冲摄
“悲壮西征”一词,是报道团在采访中听到的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抗联专家也向记者讲述了不少关于“北满抗联在1938年为防止敌人的围剿而进行的难以想象却奇迹般完成了艰苦西征”的经历。
汤原县委党史办主任邹志光告诉记者:“1938年下半年开始的西征,是抗联历史上悲壮的一页,那是难以形容的伟大和艰苦卓绝,是不屈的中华民族抵御外敌英勇、顽强的写照。”记者根据几位专家的详尽介绍和大量史实材料,还原了艰苦、悲壮的北满抗联三批队伍的西征过程。
出师不利
痛失两员战将多名战士
1938年6月,首批西征部队由抗联第三军政治保卫师和第九军二师共抽调150多人组成,指挥员为第九军政治部主任魏长魁、第三军政保师师长常有钧和第九军二师师长郭铁坚。7月,部队从依兰出发,经沙河子渡过松花江,在通河县小古洞筹集了给养,沿庆城、铁力县山边北进。当部队行至通河苇子沟时,遭敌袭击,魏长魁带队突围,为掩护战友身负重伤,终没有逃过敌人的追捕,英勇牺牲。
之后,部队在常有钧、郭铁坚率领下继续前进。行至庆城县九道岗时被包围。突围时,常有钧和郭铁坚失掉联系。常有钧率政保师及第九军二师四团部分战士经过长途行军,艰难跋涉,于九月下旬到达海伦县与第三军六师张光迪部队会合。而后他受命继续北上通北、龙门,开辟新区,队伍行进至通北柳毛河一带时,六军二师参谋长和副官动摇叛变,将常有钧杀害后叛逃。这使抗联再失一员战将。
郭铁坚所率的60多名战士,在经过绥棱县张家湾河附近时,因河水暴涨被困在山中,20多天断绝粮食,靠树皮野菜充饥,许多战士饿昏病倒。洪水消退后,部队来到绥棱东部栾家烧锅屯,受到抗日群众张大嫂的支援,她将自家即将成熟的两垧玉米,全部送给战士,部队才得以脱离险境,当队伍到达通北林区,全队仅剩20多人。
克服天灾“敌祸”
长途跋涉胜利会师
1938年7月,第二批西征部队开始西征,分两支队伍进行。一支由抗联第六军军部教导队一部、六军二师十一团等共200多人组成,指挥员为六军参谋长冯治纲和第二师师长张传福。另一支由三军三师、六军三师八团等共300多人组成,指挥员为第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第六军三师师长王明贵、第三军三师政治部主任侯启刚。
1938年8月上旬,抗联第六军西征部队从萝北县梧桐河畔老等山出发。8月28日部队在汤原县黑金河西沟岔口宿营时,遭百余名日伪军袭击,经激战突围,二师师长张传福壮烈牺牲,马匹大部散失,给养被敌人夺走。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冯治纲没有灰心,带领战士继续冒雨穿越黑金河一带茫茫沼泽,向西行进。为避开敌人,部队一天到晚行进在草甸之中,战士以野菜、山果充饥,双脚被沼泽地里的泥水沤烂,皮肤被蚊虫咬肿。部队经一个多月长途跋涉,越过小兴安岭,终于到达海伦北部的八道林子,与第三军三师张光迪部会合。
同年8月,第二批西征部队的另一支,三军三师和六军三师等,分别离开富锦、宝清县,渡过松花江向萝北县集结,他们同样计划从老等山出发。9月6日,部队给养仍然没有着落,敌人却大规模来袭,金策、王明贵决定立即出发。此时每个战士只有四穗苞米。10日,部队来到都鲁河畔,被汹涌暴涨的河水挡住去路,金策和王明贵好不容易找到一只木船,摆渡三十余次终将全部人马渡过河去,虽摆脱追兵,却进入一望无际的死亡沼泽。接连几日,大雨一直不肯停歇,战士们全身湿透,尤其下身长时间浸泡在泥水中,又没有食物,境况十分悲惨,不少战士摔倒后就再未站起。多亏部队走出泥沼后打了一场胜仗,夺得了充足给养,战士们才逐渐恢复体力。之后金策考虑到,大部队行军目标明显,且步骑混杂,机动能力差,于是决定兵分两路。侯启刚率领骑兵部队沿铁力、庆城方向进军。金策、王明贵率步兵绕道老钱柜向海伦、通北方向挺进。两支部队分别穿过小兴安岭密林,一个多月后,于10月上旬相继到达通北林区与首批西征部队会合。
兴安林海战严寒
“露营之歌”展磅礴
第二批西征部队出发后,总指挥李兆麟开始组织第三批部队西征。9月,他率领六军教导队从萝北出发,南渡松花江,经富锦到达宝清,与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会合。李兆麟向新任下江特委书记高禹民传达了省委决定,要他和徐光海两人留在下江,坚持斗争。
10月10日,李兆麟和十一军一师师长李景荫会合,决定亲率队伍出征。11月初,六军教导队和十一军一百余人在富锦集结。因日伪军沿松花江组成封锁线,部队选择夜晚踏冰渡江。11月中旬部队到达汤原东部一处幸存下来的密营。寒冷的天气,战士们还穿着单衣,不解决冬装队伍无法前进。李兆麟派出一支部队,奔袭鹤立,缴获了一批棉花、棉布和麻线,分给战士们自己做棉衣。三天之后,这些大多没摸过针线的战士居然都为自己做好了棉衣,继续踏上向西的征途。此时小兴安岭早已朔风怒号,大雪纷飞,冰冻三尺,战士们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踏雪前行,不少战士冻坏了手脚,一些人晚上在篝火旁休息,第二天早上却被冻成“冰人”。在断粮的日子,战士们用雪水煮橡子、树皮和牛皮靰鞡充饥。
在这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李兆麟带领抗联战士一直保持昂扬的斗志和胜利的信心,著名的《露营之歌》正诞生于此,歌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西征严寒行军的真实写照。12月29日,第三批西征队伍终于穿越了小兴安岭的千里林海,到达八道林子,与先前到达的部队会合。至此,北满抗联总司令部领导下的三、六、九和十一军主力,摆脱了日寇的围追堵截,突破了人类生存的极限,战胜了千难万险,终于完成西征。抗联战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我军历史上一段伟大的篇章。(记者刘剑)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