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故事
听11岁担任儿童抗日救国团团长的符树森追忆烽火岁月——
“那时候,小孩都知道打鬼子”
■刘华 记者王雁翔 石瑞宁
【老兵档案】符树森,1928年1月出生于海南东方,1939年参加儿童抗日救国团,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调赴前线任琼崖纵队第五总队机要组长,先后参加战斗30多次,曾荣获中南、海南解放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离休前任通什军分区政委,海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抗战胜利后,符树森(前排右一)和小战友们合影。 麦劲提供
盛夏的琼岛,草木芊绵,热浪滚滚。在海南省军区白坡干休所,记者见到了87岁的抗战老兵符树森。他特意穿上一件年头已久的绿军装,军装上别着9枚闪光的勋章。
“那时候,小孩都知道打鬼子。”符树森微笑着拿出一本他自己编著的书籍——《琼岛少锋》。书中记载了他11岁担任儿童抗日救国团团长,和小伙伴们为部队筹粮筹款、侦察敌情,与鬼子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现场聆听老人口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远比书中的文字更震撼人心。
“家仇国恨点燃了我的抗日火焰”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谈起抗战,符树森首先手打着拍子唱了起来,情绪激动。
1939年2月,日军侵占海南后,肆意摧残杀戮无辜民众,当时的海南人民,虽没有背井离乡,但已家不成家,整日生活在恐惧和愤恨之中。
“哥哥符树信加入琼崖纵队,成为一名游击队员,他是我的榜样。”1939年秋,日军在文昌宝芳乡疯狂扫荡,符树信和战友遭到日军埋伏,殊死搏斗中,在一处稻田边壮烈牺牲,年仅23岁。
“小鬼子根本没有人性!”符树森愤怒地说道,哥哥被害后不久的一个下午,日军进村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哀嚎声、惨叫声响彻整个村庄。至今他都忘不了那一幕:64位村民被鬼子枪杀后,用绳子吊在树上。亲人们有的哭晕过去,有的冲过去跟鬼子拼命,又惨死在屠刀之下。
“我要去参加儿童救国团,帮助大人打鬼子!”就这样,11岁的符树森加入了昌江县第一区儿童抗日救国团。
“家仇国恨点燃了我的抗日火焰。”符树森介绍说,儿童团经常到全区各乡村演话剧、唱救亡歌、跳抗日舞,群众深受感染,每天能筹集不少铜板。他们就把这些钱转交给部队,支援抗战。不久,符树森因表现出色当上了区儿童抗日救国团团长。
“敌人越是怕它,我们越是要保护它”
“四万万同胞紧急动员起来,为拯救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谈起当时宣传抗日救国的“红书”,符树森随口就准确说出了几段内容。
“宁当战死鬼,不当亡国奴。读了‘红书’,我们对抗日救国认识更加深刻。”符树森告诉记者,“红书”的宣传效果越来越好,引来日本鬼子和汉奸到处搜查。
在那种情况下,携带“红书”十分危险。一次,符树森的小伙伴文宝福被日军在身上发现了“红书”,惨遭“两马分尸”。
“‘红书’是教我们革命的,我们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敌人越是怕它,我们越是要保护它!”12岁的符树森继续将“红书”带在身上,抽空就学习,有机会就向大家宣讲。
1940年3月的一天,符树森和几个身带“红书”的小伙伴们放牛回来,发现日本鬼子在路边盘查,想躲已经来不及。
“书在多人身上,不如集中在我身上。万一被敌人发现,也只死我一个。”符树森果断让小伙伴利用牛身体掩护,把“红书”全交给他。鬼子一个个搜身,眼看要搜到符树森了,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关键时刻,符树森灵机一动,偷偷用柴刀狠狠地捅了一头公牛的大腿,公牛吃疼狂奔,牛群一阵骚乱,随着那头公牛奔去。
符树森趁乱和小伙伴们大叫大嚷着追赶牛群。鬼子见小孩子的狼狈相,哈哈大笑:“快快的追,公牛的厉害……”就这样,他们虎口脱险。
“虽不能直接上战场,但也要为抗日作贡献”
“抗日期间,我几次提出加入共产党领导的琼崖武装,都因年龄太小没有遂愿。直到日军投降后,自己才加入了队伍。”说起此事,符树森一脸的遗憾。
“虽不能直接上战场,但也要为抗日作贡献!”符树森告诉记者,那时儿童团的男队员个个都是爬树好手,各村指派一两名善爬树的队员当瞭望哨,一村接一村,以挥动帽子为暗号,形成了一个“连环哨所”。
1942年6月的一天,昌江县第一区委副书记赵上阶到大新村传达反“扫荡”会议精神。敌人获悉情报后,立即出动一批骑兵,直扑而来。
危急关头,“连环岗哨”发挥了作用。“邻村的岗哨迅速通过暗号将消息接力传了过来。我那时在村口瞭望,便迅速跑步进村报告。赵上阶和村委领导马上到地洞隐蔽,让日军扑了个空。”符树森回忆,像这样的险情,他们经历过不少。
1944年夏日,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与日军在上荣村发生交火,击毙一些鬼子后往北突围,鬼子30多名骑兵紧随其后朝大新村方向逼近。
情况万分紧急!看到瞭望哨传来信息,符树森迅速引导护送几位干部出村。没想到,骑着战马的敌人很快追了上来。符树森转身引导几名同志向地洞跑去,另一名小伙伴符荣顺朝着道路向前跑。看到狂奔的符荣顺,敌人朝他猛追。符荣顺突然钻入野菠萝丛中,隐藏起来。敌人朝前追了很久,才发现上了当。事后,总队领导夸赞他们:“小孩子做大事。”
时光飞逝,一晃70多年过去,可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依然铭刻在老人的脑海里。
“椰风舞袖拭丽日,胶雨滴泪洗长空。忽闻琼崖花似锦,回看天涯旗正红。”符树森笃定地告诉记者,“我这辈子从小就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坚信只有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有意义。”落日余晖洒在老人的身上,显得格外熠熠生辉……
以史为镜
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
■张磊峰
“敌人越是怕它,我们越是要保护它!”此话出自12岁的符树森之口。为了保护“红书”、传送情报,他和小战友们与日寇斗智斗勇,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13岁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为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故意领着敌人兜圈子,被恼羞成怒的日寇杀害。
还有儿童团团长海娃、小侦察员张嘎……直到今天,我们也无法精确地统计出抗日战争中究竟有多少为国捐躯的少年儿郎。但是,他们的少年英雄气概却早已注入了我们民族的魂魄之中。
让我们把思绪再往前追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对旅顺进行了4天3夜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有资料载:当时,中国百姓几乎未有抵抗,绝大多数神情麻木,如待宰羔羊。
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鲁迅,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前后对比,令人扼腕。一个命题也呼之欲出:是什么力量引领了中华民族的觉醒重生?
“民族精神是最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构建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政治动员,从而唤醒了民族精神、改变了民族状态,激发了全民族誓死抗战、抵御外辱的坚强意志,构成了“比绵延的堡垒和堑壕还要机警和有伸缩性得多的活的屏障”。
让我们将目光投射当下。当前,全国军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进行着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伟大的时代需要我们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抗战精神的照耀下,不断以新的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当今的青少年朋友,更应“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满腔热血,挺立潮头,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坚强基石,这是泱泱华夏经久不衰、兴旺发达永远不断的根、永远不灭的魂。
让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铸魂!
亲人的抗战故事
许世友为爷爷改名字
——听于化虎之孙、某部四级军士长于涛讲述爷爷的抗战故事
■翁军 于洋 记者周远
“铁西瓜开了花,空中飞起大洋马,鬼子的脑袋搬了家,受伤的鬼子满地爬……”这首当年传唱于胶东抗日战场的歌谣,生动再现了“爆破大王”于化虎带领乡亲自制地雷,与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战的场景。6月中旬,记者来到济南军区某船运大队,见到了于化虎之孙、四级军士长于涛。他向记者讲述了爷爷当年叱咤雷场炸鬼子的动人故事。
★让雷追着敌人跑
“我从小就喜欢缠着爷爷,是听着他的传奇故事长大的。”于涛告诉记者,爷爷把“飞行埋雷”发挥得淋漓尽致,每次发现敌人后,迅速分析判断敌军行动的路线和方向,抢先埋设地雷,让雷追着敌人跑。
一次日军到文山村“扫荡”,于化虎背起地雷迎着敌人跑去,在日伪军必经的道口埋设,十几分钟后地雷爆炸,伤敌7名。
1943年5月,日伪军100多人偷袭文山后村,时任民兵队长的于化虎率领爆破组在村边埋下70多枚石头拉雷和绊雷,炸死炸伤前来袭击的日军17人。
“其实我爷爷本名叫于晋生。”于涛告诉记者,1943年,胶东军区在海阳召开英模大会。会议刚结束,许世友司令员健步走下讲台,见到于晋生,对着胸脯就是一拳:“好你个爆破英雄!听说一次吃掉两对半敌人还嫌少,胃口不小啊!”于晋生嘿嘿一笑。“渤海出了一条龙(指另一位抗日英雄林化龙),东海要出一只虎。”许世友说,“你干脆叫于化虎得了!”从此,爷爷改名为于化虎。
★千变万化布雷阵
村民有一大片菜园,敌人经常到那里胡乱作践。于化虎得知后又气又恨,找来一个大砘,凿上眼,装进炸药和雷管,把砘放在黄瓜地附近的树荫下。第二天,一帮敌人来到这里摘黄瓜吃时,把树荫下的大砘搬弄响了,随着石块的飞舞,以后敌人再也不敢轻易糟蹋百姓菜园了。
日军吃尽地雷的苦头,便挖空心思想招应对。敌人行军时,先派尖兵侦察,发现可疑之处用石灰画上白圈,绕道而行。于化虎带领民兵故布疑阵,在日军画的圈外另外画圈,并在圈与圈间埋上地雷,把日军炸得血肉横飞。
黔驴技穷的日军又从青岛调来工兵探测地雷,于化虎和民兵们针锋相对,以真假地雷对付敌人。一次有个鬼子探雷时挖出一个屎尿罐子,大叫“晦气”,上前猛踢一脚,引响了于化虎精心设下的连环雷,一下就报销好几个敌人。
★把雷埋进敌据点
鬼子不出来就安全了吗?于化虎寻思着:鬼子不出洞,我就到他的老巢去炸!
1944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于化虎瞅准大批鬼子回营时机,孤身一人携带4颗10多公斤重的地雷,悄悄摸进鬼子据点。就在刚进去不久,鬼子突然吹响了集合哨,危急之下于化虎躲进厕所里,反锁了隔段门。解散后来厕所的鬼子不断增多,于化虎把4颗地雷引线牢牢地抓在手里,心想一旦被发现就立马引爆,大不了同归于尽!
庆幸的是,十几分钟后门外渐渐没了动静,于化虎等到下半夜鬼子都入睡了悄悄摸到操场,用刺刀和小镢头将四颗地雷埋成了两组子母雷。第二天早上,鬼子出操时踩响了地雷,很多鬼子顿时炸上了天。
抗战期间,于化虎身经大小战斗数百次,炸得日军闻雷色变。他用地雷消灭了170余个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于化虎在老家文山后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0多年。于涛介绍说:“爷爷一辈子坚定地跟着共产党,去世前还一再叮嘱,葬礼不要铺张,不要给国家添麻烦。但有一点,骨灰盒上必须盖上一面党旗。”
华侨爱国代代传
资料图:爱国华侨王丽亭
真儿: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家书背后:
王雨亭(1892年—1967年),福建泉州人。1908年赴马来西亚谋生。七七事变爆发后,王雨亭受廖承志和成仿吾委托,先后介绍上百名华侨青年回国到延安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8年10月,王雨亭陪同一心想要回国参加抗战的儿子王唯真,登上了归国的客轮。1939年父子分别之时,王雨亭在儿子笔记本上留下这段临别赠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跃然纸上。1949年北平解放,父子再次重逢,看着10年前的“临别赠言”,王雨亭感慨地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