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向马栏村东北方向行驶,是一条极幽静的山路,同行的司机告诉记者,这条路是近些年新修的,过去这里只是土路,顺着这条路开上去,是已经无人居住的王家山村。
抗战时期,王家山村就位于日伪据点斋堂以北的北山上,有40余户人家。日伪军进入斋堂川后,王家山村村民坚持斗争,这一地区经常活跃着游击队,因此成了日寇的重点打击对象。
当车开到王家山村时,这个村的老支书王赠华已经等在村口。这个小村庄几年前因为险村搬迁政策,村民都已搬到山下去住,如今这里已是残垣断壁,荒草丛生。
“王家山惨案,就发生在1942年。”老支书带着我们,走在村子的土路上,给我们讲起了往事。
1942年12月12日,那天天还没亮,斋堂据点的船木健次郎,纠集了日军30多人、伪军60多人,分两路包围了王家山村。当时,放哨的民兵王文志发现了日军前来,就向他们开了一枪,一来是阻止敌人进攻,二来是通知村民立即转移。村干部得知有情况,便组织村民突围。
村东西两边是悬崖峭壁,北面被敌人封锁,南面没有路,是峡谷。最终,村里的年轻人从南面突围了,而老弱、妇女、儿童落入了敌人的手中。
敌人此来的目的,是要从村民的嘴里,问出游击队的动向。敌人把村民们赶到街中心,日军小队长赖野审问老乡们,问是谁打的枪?毛猴子(游击队)往哪跑了?公粮哪边有?却没有一个人回答。
见大家都不说话,赖野一挥手,把这些村民全部押到不足20平方米的两小间房子里。
“看,就是这两间房。”王赠华带着记者走进一个破败的院子,指着一间已没有北墙的房子说,“这是一家的厨房,当时村民被赶进来的时候,这里还熬着玉米粥。”
在当时,鬼子、汉奸逼问村民,还舀起灶上煮得滚烫的玉米粥往老百姓脖子上浇。老百姓的惨叫声和大骂声混成一片,但没有一个人回答鬼子的问题。恼羞成怒的敌人用铁丝把门锁上,又把一捆捆的谷草点燃了由窗户扔进屋内。
村民们不停地扑打,但仍无济于事,大火很快着了起来。只有三个人从后窗户逃了出去,其余人都被烧得惨不忍睹。直到房子被烧塌落架后,敌人才撤走。突围出去的人陆续回到村中,从废墟里把遇难者的尸体扒了出来,很多尸体已经无法辨认,只好将42具尸体埋藏在一个坑穴里。
王家山惨案,遇难者42人,内有古稀老人2人、中青年妇女12人,其中怀孕妇女有6人,16岁男孩儿1人、15岁以下孩子27人,其中最小的刚刚满月。17户人家从此绝根断代。(记者 祁梦竹 通讯员 李梦佳)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