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庄炎林在抗日激流中

邱文生

2015年08月13日09:0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福建党史月刊》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庄炎林的祖籍是闽南安溪县,1921年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庄希泉是与陈嘉庚齐名的著名侨领,母亲余佩皋是“南洋华侨女子教育的先驱”。在20世纪初风云激荡的年代,庄炎林的父母亲为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奔赴南洋,集资募捐,作出了贡献。

庄炎林幼年在上海求学,1934年回到厦门就读于双十中学。不幸的是,这一年他的生母因病过早地离开人世,父亲无暇照顾,不得不把唯一的爱子送往新加坡。然而,英国殖民当局得知庄炎林乃是庄希泉的儿子,便把这个13岁的少年视为“危险分子”,不让他进入当地的华侨中学读书。

在新加坡求学无门,第二年庄炎林只身回到上海,进了民立中学。

七七事变发生后,上海遭到日军铁蹄的践踏。庄炎林义愤填膺,决意放弃学业,北上延安,奔向抗日第一线。他离开上海,假道香港,对父亲说:“爹爹,我不想读书了。”

“为什么啊?”庄希泉很惊讶。

“我要北上抗日!”庄炎林郑重其事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要为国家做点事”。

父亲一时沉默不语。16岁的儿子,竟也说自己是“匹夫”了,他还能再说什么呢?也好,让儿子早挑重担,早受磨难,早日品尝人生滋味,这对他的成长有好处。

庄希泉通过驻港中共地下组织的安排,让儿子先去桂林,待时机成熟再转往延安。

庄炎林到达桂林后,先在桂林中学高八班就学。民国初年,他的母亲余佩皋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后,曾经到桂林受聘担任省立女子师范校长。如今,他也来到母亲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自有一番感慨。

当时,桂林聚集了大批避难的进步人士,桂林中学也来了一批教学水平高、思想进步的教师,抗日救亡气氛因之更为浓烈。庄炎林耳濡目染,深受熏陶,终日徜徉在抗日的激情之中。

1938年11月,国民党广西当局决定第三次组织学生军。消息公布后,庄炎林在地下党同志的动员下,马上报名参军。

广西的学生军虽是桂系军队所领导,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却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产物。庄炎林在学生军中表现十分活跃,颇有影响力。昆仑关会战时,他参与侦察敌情、救护伤员、运送粮食弹药。有一次他组织群众转移,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扫射,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幸好他迅速卧倒,才幸免于难。后来他常说:“我是个幸存者。”

1940年12月,庄炎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他已离开学生军,回到桂林复学。高中毕业后,经地下党的安排,庄炎林进入广西大学就读于法商学院,担任广西大学地下党支部副书记,秘密从事学生运动。

不久,猝然发生“七九事件”,桂林的许多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庄炎林奉命撤离桂林隐蔽于融县,之后前往钟达县担任省工委政治交通联络员。

此时,地下党的活动经费极为困难,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庄炎林化装成商人潜入香港,把他父亲寄存在朋友家里的全部资财抢运到澳门,由父亲变卖后捐赠给地下党充作活动经费。

抗日战争期间,庄希泉、庄炎林父子二人毁家纾难,一直坚持在广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前夕,庄希泉北上重庆,而后转往上海。庄炎林则留在广西,担任桂林市工委书记,并与相识多年的战友陈俶辛结为伉俪。

1946年夏,庄炎林受广西省工委的派遣,北上与党中央取得联系。在上海,离散一年多的父子又重逢了。父亲得知儿子北上的意图,便设法办了一张“华侨通讯社”的记者证,让庄炎林到南京“梅园新村”找中共代表团联络。中共中央联络员钱瑛听取他的汇报后说:“你在广西比较‘红’,一些特务和叛徒容易发现你,你就不要再回广西了。”

庄炎林听从组织的安排,以“华侨通讯社”记者的身份,担任了南京与上海之间的党内秘密交通工作,成为大上海的一名“红色记者”。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