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聪聪
八路军战士的伤病怎么治?如何休养?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副会长马国庆告诉记者,最初八路军的医院、医疗队、诊所等都是跟着部队走,并没有固定的病房。“当时伤员处理的一般程序是受伤—包扎—隐藏。”马国庆解释说,一场战斗下来,轻伤员包扎后继续随部队走,重伤员采取就地隐蔽的办法,在老乡家养伤。
“当时我们的医疗队伍人数不少,但医院的设备简陋,医生、护士水平极低。”1938年6月,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白求恩考察后认为:“根据地近千名医护人员只有5名接受过专业训练,在晋察冀边区我是唯一合格的医生。”
当时每场大的战斗下来,伤员多到不能及时手术,胸腔、腹腔伤基本百分之百死亡。在此情况下,白求恩提出创建模范医院,即配置相对完备的医疗设备,设置固定的医院病房接收伤病员,然而,模范医院很快被敌人发现,建立18天后便被烧毁。
“模范医院的失败使白求恩意识到必须结合游击战的特点进行医疗救治,不设实体医院,医疗人员住在村里,伤病员来了做完手术马上转移,病房设在附近老百姓家。”马国庆说。
此时,战斗中的重伤员便由各地的妇救会等组织或地下党负责联系转移到后方医院所在村庄。在此过程中,白求恩也经常组织医疗人员培训,根据地医疗人员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1939年9月,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唐县牛眼沟成立,设军医、护士、药剂三个专业,学员150人,同时把军区后方医院第二医院并入该校,作为治疗与实习基地,后来发展成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八路军前方总部与129师创办了培养医生的卫生学校和供重伤员疗养与补习的荣誉军人学校,冀中、冀南等二级军区也先后创办了培训医生的机构。
抗战期间,白求恩卫生学校共培养军医386人,药剂员339人,护士203人,还开展了在职医务干部的培训工作。该校的附属医院,也就是后来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由最初的26人发展到3000余人,日门诊约1000人次,住院最高达6000人,治愈率达68%,伤员存活率达93%。
为解决敌人“扫荡”、封锁造成的药品、医疗器材奇缺的困难,各根据地还开展了群众性自制药品、器材的活动,并广泛开展乡村卫生防疫运动。到抗战后期,有些部队主管的医院及从敌人手中接收的医院,实行了地方化。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