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达
“晋察冀在8年抗战中,有关粮食的斗争不胜枚举,其中,开始于1940年的冀中大运粮是不能忽略的一件大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金铮说。
1939年,晋察冀边区遭遇特大水灾,这让地处山区、军政人员较多的北岳区出现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到1940年发展得更为严重。而边区的冀中平原在水灾后恢复较快,为帮助北岳区渡过困难,晋察冀边区政府决定将冀中平原的粮食向西部山区调剂。
“北岳区山地是平原的后方堡垒,冀中区和北岳区是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两部分。但是在两区之间,纵贯着一条平汉铁路,有敌人的重兵把守,只有通过敌人这条封锁线,才能实现边区的东粮西调任务。”李金铮告诉记者。
1940年7月,轰轰烈烈的冀中大运粮开始了。
冀中向冀西运粮,有四条主要运输干线,即新乐车站以北经行唐县至口头;保定车站以南经方顺桥、北羊村至唐梅;保定车站以北徐水县以南经满城至塘湖镇;高碑店车站以北至张坊(涞水县)。
经过4个月的艰苦战斗,到1940年11月,晋察冀军民完成了1100余万斤的粮食运输任务。但此时,有所察觉的敌人开始增设据点,并在铁路两侧各挖宽一丈、深一丈的封锁沟,并在沟边筑墙加铁丝网,这给根据地运粮工作又增加了一重困难。
针对这一情况,冀中行署决定改为人背、肩挑,继续运粮。参加过冀中大运粮的老民兵曾这样回忆:“每条布袋装粮40或50斤,区村按照上级给的背运任务,事先都编好了队和班,指定了队长和班长,规定了晚上什么时间出发,谁走哪一条路线,谁是领队的,哪个人在前走,哪个人在后头走。出发前队长、班长要对每个人进行检查,看扎结得是否结实,背得姿势是否正确等。”到1941年4月底,晋察冀军民仅靠人力,又完成了800余万斤粮食的背运任务。
“从1940年7月到1941年4月底,晋察冀军民克服重重困难,动用了4941辆大车,把2000万斤以上的公粮集中起来运到了冀西山区。整个冀中有62万人次的民兵参加了这一行动,其中160余人为运粮献出了生命。”李金铮说,这两次大运粮极大地改变了边区的物质条件,保证了主力部队的行动,也为后来的“百团大战”提供了粮食保证。